杨玉清
-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21年3-5月北京市通州区涉禽场所禽流感病毒阳性事件调查分析
- 2023年
-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禽流感病毒在涉禽场所外环境中的分布特征,为今后的疫情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于2021年3—5月对通州区涉禽场所禽流感病毒监测阳性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在全区批发、零售市场开展扩大采样。结果2021年通州区共发生3起涉禽场所禽流感病毒阳性事件,涉及2个农贸市场和1个批发市场。2021年3—5月每月采集2个农贸市场各40件食品涂抹样本,共检出禽流感病毒阳性74件,阳性率30.83%(其中H7N9阳性18件,阳性率7.50%;H9N2阳性56件,阳性率23.33%)。3和5月在全区批发、零售市场开展了扩大采样,3月共采集23家市场的食品和环境样本327件,其中禽流感病毒阳性58件(阳性率17.74%)。5月共采集29家市场的食品和环境样本468件,其中禽流感病毒阳性147件(阳性率31.41%)。在扩大采样中,3月75.00%的乡镇或地区检出了阳性结果,5月所有乡镇或地区均检出了阳性结果。结论本次事件检出农贸市场涉禽场所禽流感病毒以H7N9、H9N2亚型为主,在后续的全区扩大采样中,检出了H5亚型。应继续加强禽流感监测工作,并促进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疫情处置的联防联控机制。
- 郗璐杨丽丽杨玉清崔燕郑燃燃李华佟玲杨艳娜
-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疫情
- 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
- 2024年
-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21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无甲类鼠疫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7种218例,年均发病率为1.40/10万,死亡10例,病死率为4.59%,年均死亡率为0.06/10万,10例死亡病例均为狂犬病,2011-2017年发病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35.44,P<0.05),2018-2021年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17.86,P<0.05)。7种病种按照发病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布鲁菌病、疟疾、狂犬病、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血吸虫。21个街乡或地区有病例报告,以农村地区为主,每年3-9月为发病高峰,占73.39%。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90.66,P<0.05),以40~<70岁年龄组发病为主,占71.56%%;农民病例数最多,占40.83%。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3种4例,平均发病率为0.10/10万。结论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主要以本地布鲁菌病和输入性疟疾为主。应加强联防联控、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等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 陈立新张建明杨玉清朴锦龙白连军赵春艳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虫媒传染病
- 北京市通州区2005—2015年儿童青少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儿童青少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儿童青少年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通州区儿童青少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通州区2005—2015年共报告0~24岁儿童青少年法定传染病23种67 45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 113.27/10万。甲、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387.84/10万,2005年为434.57/10万,2015年为220.3/10万;其中0岁组发病率最高(1 167.95/10万),其次为5岁组(410.27/10万),10岁组发病率最低(80.15/10万)。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 725.44/10万。2005年为768.41/10万,2015年为1 814.06/10万;其中0岁组发病率最高(9 417.82/10万),10岁组最低(203.97/10万)。结论通州区儿童青少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 孙秀梅刘晓峰杨玉清孙晓伟文晗黄聪慧
-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病率青少年
- 北京市通州区2005-2014年梅毒和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分析北京通州区2005—2014年梅毒和淋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通州区2005—2014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梅毒和淋病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北京通州区2005—2014年累计报告梅毒和淋病分别为2567例和97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5.59/10万和9.68/10万,发病率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46%和-10.53%,发病均无季节性,以20—49岁高发,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城区及其周边地区高发。梅毒报告病例以隐性梅毒为主(61.75%),且隐性梅毒报告病例女性多于男性,其他各期梅毒和淋病的报告病例中均男性多于女性。结论北京通州区2005—2014年梅毒和淋病的发病出现“剪刀差”特征,应根据这两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其传播。
- 孙晓伟孙秀梅刘晓峰文晗黄聪慧佟卉杨玉清
- 关键词:梅毒淋病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