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娜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多肽类药...
  • 1篇血糖
  • 1篇血糖波动
  • 1篇氧化应激
  • 1篇药物
  • 1篇摄食训练
  • 1篇肾功能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吞咽
  • 1篇吞咽障碍
  • 1篇吞咽障碍患者
  • 1篇尿素氮
  • 1篇注射给药
  • 1篇卒中
  • 1篇卒中后
  • 1篇肽类
  • 1篇肽类药物
  • 1篇微球
  • 1篇明胶

机构

  • 4篇济南市第二人...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4篇张娜
  • 2篇张莉
  • 2篇刘梅
  • 1篇杨明
  • 1篇李云霞
  • 1篇马玉坤
  • 1篇嵇高德
  • 1篇景年水
  • 1篇冯杨
  • 1篇高燕
  • 1篇毕茹
  • 1篇贾茹

传媒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肾功能和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肾功能和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其中单纯2型糖尿病28例(单纯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肾病54例(2型糖尿病肾病组),另选取17例健康者为健康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中,男14例,女14例,年龄31~68(49.52±8.52)岁,吸烟5例;2型糖尿病肾病组患者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30~70(50.52±8.61)岁,吸烟3例;健康组中男10例,女7例,年龄30~80(52.52±8.77)岁,吸烟3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血糖波动指标(24 h平均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肾功能尿素氮(BUN)、肌酐(SCr),比较3组患者氧化应激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t、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法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肾功能和氧化应激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组相比,单纯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肾病组患者24 h平均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较高(F=26.446、49.198,均P<0.001),2型糖尿病肾病组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组相比,单纯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肾病组患者BUN、SCr较低(F=17.541、16.524,均P<0.001),2型糖尿病肾病组低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均P<0.05)。与健康组相比,单纯2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肾病组患者ROS、SOD较低(F=21.250、18.522,均P<0.001),2型糖尿病肾病组低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均P<0.05)。Pearson结果显示,BUN、SCr、ROS、SOD与2型糖尿病肾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呈负相关(r=-0.365、-0.687、-0.854、-0.257,P=0.012、0.021、0.015、0.010)。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肾功能和氧化应激呈现负相关。
张娜刘梅嵇高德杨明鞠瀚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肾功能尿素氮肌酐氧化应激
蛋白多肽类药物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概述近年来蛋白多肽类药物各种非注射给药途径的特点及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比较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鼻腔、口腔粘摸、肺部吸入、透皮吸收等给药途径的特点及研究进展,剖析各种给药途径的优劣势及存在的问题。结果:由于蛋白多肽类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及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结构特点不同,各种非注射给药途径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结论:针对口服、鼻腔、口腔粘膜、肺部、皮肤等吸收途径的特点,选择适合蛋白多肽类药物特点的给药途径,能为人类防治疾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张莉毕茹张娜
关键词:蛋白多肽类药物非注射给药
肺靶向炎琥宁明胶微球的研究
李云霞张娜高燕冯杨马玉坤王晓波陈燕飞张莉景年水
本项目以生物可降解材料明胶为药物载体,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和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出炎琥宁明胶微球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差示热动分析法验证炎琥宁明胶微球的形成;建立了HPLC方法测定炎琥宁明胶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研究了炎...
关键词:
关键词:靶向明胶微球
咽部冰刺激联合摄食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对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究咽部冰刺激联合摄食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对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女30例,男21例,年龄(63.52±9.63)岁;治疗组女31例,男20例,年龄(62.36±9.12)岁。对照组予以摄食训练,治疗组予以咽部冰刺激联合摄食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及治疗4周后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及不良事件。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结果训练前后治疗组的VFSS评分分别为(2.69±0.34)、(7.96±1.25)分,对照组分别为(2.85±0.41)、(5.62±1.02)分,训练前两组患者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VFSS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训练后治疗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t=10.358,P<0.001)。两组患者训练前舌骨前移、舌骨上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舌骨前移、舌骨上移距离均高于训练前;且训练后治疗组舌骨前移、舌骨上移距离长于对照组(t=5.296、9.107,均P<0.001)。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1/51),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73%(7/51),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7)。结论咽部冰刺激联合摄食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有助于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改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刘梅张娜贾茹高琳琳葛方方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摄食训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