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光明

作品数:10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96163部队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平流层
  • 5篇流层
  • 5篇极涡
  • 4篇气温
  • 3篇行星波
  • 3篇平流层极涡
  • 3篇气候
  • 2篇水汽
  • 2篇水汽输送
  • 2篇涛动
  • 2篇气象
  • 2篇气象学
  • 2篇环流
  • 2篇暴雨
  • 2篇北极涛动
  • 1篇东亚大槽
  • 1篇东亚冬季风
  • 1篇冬季风
  • 1篇冬季气温
  • 1篇灾害

机构

  • 8篇成都信息工程...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海南省气候中...
  • 1篇重庆市气候中...
  • 1篇海南省气象台

作者

  • 10篇熊光明
  • 7篇陈权亮
  • 2篇魏麟骁
  • 2篇胡德强
  • 1篇晁华
  • 1篇吴胜安
  • 1篇蒋玥
  • 1篇任景轩
  • 1篇刘晓冉
  • 1篇倪长健
  • 1篇周长艳
  • 1篇邢旭煌
  • 1篇华维
  • 1篇范广洲
  • 1篇朱克云
  • 1篇罗娟
  • 1篇陈丹
  • 1篇程守长
  • 1篇许晖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5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平流层极涡不同形态分布与我国天气气候的关系
近年来,关于平流层与对流层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平流层的重大异常对对流层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利用NECP/NE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160站点的温度、降水资料,借助气候统计诊断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极涡变化尤其是极涡...
熊光明
关键词:平流层极涡行星波气温
文献传递
极地平流层位势高度变化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平流层异常对于对流层的影响研究,尤其是将平流层的异常信号加入中长期天气预报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首先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60站气温资料,采用SVD方法深入分析平流层位势高度场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极涡与中国东北地区温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即当中高纬地区位势高度场减弱时(极涡增强),东北地区的温度上升;中高纬地区位势高度场增强时(极涡减弱),东北地区的温度下降。进一步通过挑选出的6个东北亚型强极涡年,6个北美型强极涡年和8个弱极涡年,分别对冬季位势高度场和温度场进行合成分析、小波分析和交叉谱分析。结果发现,东北亚型强极涡和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关键区位势高度场和东北地区地面温度场都有着50天左右的振荡周期,并且关键区位势高度场的季节内振荡有着超前于温度场的特征;北美型强极涡和东北地区温度的联系较小;弱极涡与东北地区温度的关系也不太明显。
魏麟骁陈权亮熊光明
关键词:气象学平流层极涡季节内振荡
冬季北极涛动与行星波活动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进一步认识北极涛动与行星波之间的关系,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并借助谐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北极涛动异常下行星波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在北极涛动指数强(弱)值年,纬向平均风场在中纬度明显减小(增大),在中高纬度明显增大(减小);行星波1波振幅在低纬度对流层中层和中纬度平流层明显增大(减小),在高纬度平流层明显减小(增大);2波振幅在中纬度对流层明显减小(增大),在高纬度平流层有所增大(减小)。E-P通量反映出在北极涛动强(弱)值年,行星波1波在中高纬度从地面向上传播显著增强(减弱),低纬度波导显著增强(减弱),极地波导显著减弱(增强);2波在中高纬度从地面向上传播显著减弱(增强),低纬度波导和极地波导变化不明显。
熊光明陈权亮蒋玥罗娟
关键词:气象学气候变化北极涛动行星波E-P通量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气温的区域变化被引量:13
2010年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51-2004年中国均一化历史气温数据,分析了近50年我国地面气温及各区域气温的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我国气温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气温的增长非常明显,其中冬季温度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春、秋季增暖趋势次之,夏季增暖趋势最小;1951-1965年,西南区呈明显的降温趋势,1965年以来,气温呈比较弱的上升趋势;其他6个区域的气温都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同时,各个区域的增温大小有着明显的不同,东北区、西北区、青新区的增暖趋势比较强,东南区、中南区的增暖趋势比较弱。
陈权亮任景轩晁华倪长健熊光明
关键词:全球变暖气温变化
行星波活动对平流层极涡形态变化的影响
陈权亮熊光明魏凌骁刘艳霞
平流层极涡变化与我国冬季气温、降水的关系被引量:14
2012年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10年逐月环流指数资料,分析了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面积指数和中心强度指数的相关关系,并通过极涡强度指数的变化讨论了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极涡强度指数与面积指数和中心强度指数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冬季极涡强度的变化特征;冬季极涡存在准13年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准5年的年际振荡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较为明显。结合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了极涡强、弱不同年份我国冬季气温、降水和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相对极涡弱值年而言,极涡强值年我国北方地区、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气温偏高,西南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偏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气温变化不明显;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偏多最为明显,北方地区的降水略有减少;500hPa高度场上高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降低,中高纬度的位势高度升高,冷空气向极地聚集,东亚大槽减弱,我国东北和东部地区的气温偏高;同时东亚冬季风减弱,湿空气向我国内陆输送,长江流域和我国南方地区的降水偏多。
熊光明陈权亮朱克云范广洲
关键词:平流层极涡北极涛动气温降水
平流层极涡偏移对我国冬季降水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1970—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我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平流层极涡向欧亚大陆偏移与我国冬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月极涡偏欧亚大陆强度指数与同期1月降水的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大面积地区及新疆西南部的少数地区,显著负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中部;相对1月而言,与后期2月显著正相关区域仍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地区但向西北方向延伸,使得华中北部、华北南部相对减少,而华北西部、西北东部等地区增大。对流层环流形势显示出在欧亚型强极涡年的1月,东亚冬季风和东亚大槽异常减弱,我国内陆中东部东南风距平显著,而贝加尔湖北部北风距平显著,南下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地区较常年偏北,同时我国中部地区低层水汽向上传播也明显增强,存在显著的水汽强辐合中心。
熊光明陈权亮魏麟骁胡德强
关键词:极涡年际振荡东亚大槽东亚冬季风
海南岛秋季暴雨气候特征及其环流背景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1968—2013年9—11月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日最大降水量法、秋季最多频次法和耿贝尔分布重现期法分析海南岛暴雨大值区,对暴雨大值区历年秋季的暴雨频次异常和秋季降水量异常年进行环流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暴雨大值区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暴雨相对小值区位于西南地区,这种分布可能与海南岛的五指山地形有关;海南岛东南部地区暴雨发生频次与西南部地区暴雨发生频次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通过了95%水平的信度检验;海南岛东南沿海地区暴雨大值区的秋季暴雨日数多(少)且秋季降水量大(小)年份对应整层东风(西风)异常,且低层在海南岛及其西部地区存在气旋式(反气旋式)异常。
邢旭煌胡德强程守长熊光明吴胜安
关键词:秋季暴雨环流异常
2008~2009年冬季我国北方特大干旱成因分析被引量:21
2010年
2008-2009年冬季,我国北方冬麦区发生了特大干旱灾害。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干旱发生过程中气温的异常、垂直积分的水汽含量特征和水汽输送的变化,最后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了干旱发生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2008-2009年冬季,我国中部和华北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华北以北地区气温偏低,冷空气活动频繁;从印度洋到我国西南、中部、华北地区的水汽含量比多年平均偏少,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流比较平直,西南方向的偏西风水汽输送较弱。在干旱发生过程中,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为高压脊,贝加尔湖到中纬度地区为槽区,亚洲大陆的东部又为高压脊;亚洲中部和东亚以经向型环流为主,贝加尔湖到西伯利亚地区为明显的负距平,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下沉气流较多年平均偏强,从青藏高原南侧到西南、华南地区的下沉气流减弱了西南方向的偏西气流水汽输送,从而导致降水减少。
陈权亮华维熊光明许晖刘晓冉
关键词:干旱灾害水汽输送大气环流
近53年四川盆地夏季暴雨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0
2018年
利用1960-2012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海温资料,借助小波变换、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四川盆地夏季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盆地西部和东部暴雨异常时的水汽输送、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情况。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暴雨频数和暴雨量在东、西部呈相反变化,盆地西部暴雨呈减少变化,东部呈增加变化,暴雨量和暴雨频数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盆地西部暴雨量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偏多,90年代出现显著减少的变化,21世纪初也明显偏少,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主要为显著的6~7年年际周期振荡;盆地东部暴雨量在60年代和70年代明显偏少,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明显偏多,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主要存在显著的8~9年年际周期振荡和14~15年的年代际周期振荡。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偏北偏强,有利于西太平洋水汽输送至盆地西部地区,中高纬度槽线发展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副高西南侧的暖湿气流在盆地西部汇合,导致盆地西部暴雨偏多;副高偏南,西太平洋水汽向盆地东部输送较多,贝加尔湖西部多阻塞形势,冷空气南下有所偏东,使得冷空气和暖湿空气在盆地东部汇合,导致盆地东部暴雨偏多。西太平洋暖池偏强(弱),ENSO冷(暖)事件时,四川盆地西部暴雨偏多(少);盆地东部暴雨与海温的关系明显弱于西部,主要表现为负相关。
陈丹周长艳周长艳邓梦雨
关键词:四川盆地暴雨副热带高压水汽输送西太平洋暖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