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气管
  • 5篇麻醉
  • 4篇手术
  • 3篇双腔支气管
  • 3篇双腔支气管导...
  • 3篇气管导管
  • 3篇老年
  • 3篇插管
  • 2篇胸科
  • 2篇胸科手术
  • 2篇气管插管
  • 2篇效应室
  • 2篇脑电双频
  • 2篇老年人
  • 2篇芬太尼
  • 2篇丙泊酚
  • 1篇多模式
  • 1篇胸部
  • 1篇胸部手术
  • 1篇胸科手术麻醉

机构

  • 12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12篇梁丽霞
  • 9篇欧阳葆怡
  • 5篇温晓晖
  • 3篇董庆龙
  • 3篇叶靖
  • 2篇黄笑玉
  • 2篇陈剑峰
  • 2篇冉建
  • 2篇陈德坚
  • 2篇林治川
  • 2篇曾婉华
  • 2篇庄小雪
  • 2篇余革
  • 1篇叶丹
  • 1篇吴文起
  • 1篇李莲娜
  • 1篇何少璋
  • 1篇罗燕华
  • 1篇赵子良
  • 1篇黄君瑶

传媒

  • 4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消毒学杂...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时三种镇痛药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29
1999年
为比较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时等效剂量芬太尼、吗啡或哌替啶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术后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治疗。按镇痛药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例。镇痛药液为0.1%布吡卡因40ml中加入芬太尼0.1mg(Ⅰ组)、吗啡10mg(Ⅱ组)或哌替啶100mg(Ⅲ组)。患者感到手术创口疼痛时自行揿压PCEA泵的自控按钮。结果显示48h镇痛药液累积用量Ⅰ组和Ⅲ组是Ⅱ组的三倍;Ⅱ组镇痛效果达优者比Ⅲ组多。镇痛治疗期间平均动脉压、脉率和呼吸率与麻醉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SpO2都保持在95%以上。Ⅱ组恶心发生率高于Ⅲ组;仅Ⅱ组发生皮肤瘙痒;Ⅰ、Ⅱ、Ⅲ组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57.1%、40.0%和30.8%。结论:用低浓度布吡卡因和麻醉性镇痛药复合液行PCEA能获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对呼吸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吗啡镇痛复合液用量最少,效果最好。
梁丽霞欧阳葆怡余革
关键词:硬膜外腔自控镇痛吗啡芬太尼
老年患者异丙酚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00年
梁丽霞欧阳葆怡温晓晖
关键词:静脉麻醉异丙酚芬太尼
双腔支气管导管型号选择分析被引量:72
2001年
欧阳葆怡温晓晖梁丽霞
关键词:胸部手术麻醉双腔支气管导管
多模式教学方法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结合临床麻醉学的教学特点,探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临床技能实验法、模拟人演练法相结合的多模式教学方法,并根据该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理论反思。
庄小雪梁丽霞董庆龙
关键词:多模式教学临床麻醉学
胸科麻醉时肺隔离技术安全性的研究
欧阳葆怡温晓晖梁丽霞叶靖董庆龙林治川曾婉华冉建陈德坚黄笑玉
该技术通过采用大样本统计学分析的方法,率先创立了适合成年国人在胸科麻醉行肺隔离时选用最佳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型号与X-线后前位平片锁骨胸骨端水平气管内径测量值的回归方程,确立了成年国人DLT插管深度与患者身高的回归方...
关键词:
关键词:安全性
托烷司琼用于腹腔镜术后呕吐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托烷司琼对预防腹腔镜手术后呕吐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术毕,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5ml,实验组,给予托烷司琼5mg。观察术后24h内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实验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托烷司琼对于腹腔镜手术后所引起的恶心、呕吐有确切的防治作用,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庄小雪吴文起梁丽霞庄上英罗燕华赵子良
关键词:托烷司琼腹腔镜呕吐
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深度与身高的关系被引量:60
2002年
目的 探寻Mallinckrodt双腔支气管导管 (DLT)插管深度与患者身高之间的关系。方法 第一阶段选择胸科手术成年患者 370例 ,分为男性左DLT组 (ML组 )、女性左DLT组 (FL组 )、男性右DLT组 (MR组 )和女性右DLT组 (FR组 )。静脉诱导后插入选定的MallinckrodtDLT。听诊法调整管端位置 ,测量插管深度 (ID 1)。纤维支气管镜 (FB)直视下调整管端位置 ,再次测量插管深度 (ID 2 )。以患者身高和ID 2推导不同组别的回归方程。第二阶段 330例胸科手术患者 ,插入选定的DLT后 ,用听诊法和相应组别的回归方程所计算的插管深度调整管端位置 ,测量插管深度 (ID 3)。在FB直视下确认管端正确到位后 ,再次测量导管插管深度 (ID 4)。结果 根据 370例观测 ,听诊法确认双腔管管端已正确到位 ,与FB检查符合的仅 16 9例 ,错位率达 5 4 3%。FB确认管端正确到位时 ,ML组插管深度 (30 9± 1 8)cm比FL组 (2 8 3± 1 3)cm平均深 2 6cm(P <0 0 1) ,MR组 (30 2± 1 7)cm比FR组 (2 7 9± 1 6 )cm平均深 2 3cm(P <0 0 1)。插管深度与患者身高呈高度相关 (P<0 0 1)。第二阶段研究中按听诊法和相应回归方程计算值调整插管深度后 ,管端错位率比第一阶段降低了 6 0 % (P <0 0 1)。
欧阳葆怡温晓晖梁丽霞
关键词:插管深度双腔支气管导管身高胸科手术
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相关的消毒管理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作好消毒管理。方法采用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验方法,对麻醉机内部元件及相关麻醉用品自然菌污染和人工菌杀灭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患者呼出的气体经过一次性病毒/细菌过滤器过滤后进入呼吸回路的管道,细菌明显减少,一次性呼吸回路管道未能检出细菌。麻醉机内部的螺纹管、气阀均未检出致病菌。麻醉机内部的二氧化碳吸收剂(钠石灰)对细菌繁殖体、结核分枝杆菌和细菌芽孢均具有一定杀灭作用。结论麻醉用品的病毒/细菌过滤器对进入病人的呼吸道微生物具有一定过滤效果,管路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具有一定杀菌作用。
叶丹何少璋梁丽霞李莲娜黄君瑶
关键词:气管插管杀菌作用
老年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关系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靶控输注(TCI)丙泊酚时不同效应室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关系,以及镇静和麻醉时效应室靶控浓度的适宜设置值.方法18例老年病人静脉TCI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的设定从0.5 μg/ml开始,当效应室靶控浓度上升到血浆靶控浓度水平时,将血浆靶控浓度调高0.5μg/ml,使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阶梯式上升,直到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μg/ml.记录每个效应室靶控浓度水平时的MAP、HR、RR、SpO2、BIS值和Ramsay镇静评级,同时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结果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呈高度直线相关(r=0.9982,P<0.01),预测误差中位数(MDPE)=5%,预测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12.7%,摇摆率(Wobble)=12.0%.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值呈高度直线负相关(r=-0.9985,P<0.01),回归方程:BIS值=92.94-17.77×效应室靶控浓度值(R2=0.9771,P<0.01).当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0.5μg/ml时,50%的病人镇静评级达到3级.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 μg/ml时,MAP的降幅达到基础值的34%,自主呼吸率稍有降低,吸氧条件下SpO2保持在95%以上.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值呈负相关,可以用其评估镇静深度.对于老年病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在0.5~1.0μg/ml时已获得临床镇静效果,2.0~2.5μg/ml时达到全麻诱导的要求.
梁丽霞陈剑峰欧阳葆怡
关键词:老年人丙泊酚TCI
丙泊酚不同效应室靶浓度输注对老年人镇静程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的丙泊酚对老年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程度,以及镇静和麻醉时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适宜设置值。方法21例老年患者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的设定从0.5μg/ml开始,当效应室靶浓度上升到血浆靶浓度水平时,将血浆靶浓度调高0.5μg/ml,使丙泊酚血浆靶浓度阶梯式上升,直到效应室靶浓度达到3.5μg/ml。记录每个效应室靶浓度水平的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测定值,并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与BIS值呈高度直线负相关(r=-0.9906,P<0.01)。在7个靶浓度水平的观测中,HR和STR改变不明显,ACI降低仍在正常值范围内,CI和LCWI的降幅分别为11.3%~22.2%(P<0.05)和23.2%~48.1%(P<0.01)。效应室靶浓度为1.0μg/ml时,90%的患者镇静评估达到3~4级,MAP降幅未超过基础值的20%,CI降幅为基础值的13%。效应室靶浓度达到2.5μg/ml时,BIS值下降到45左右,MAP降幅维持在28%以内,CI降幅为基础值的22.2%。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与BIS值呈负相关,可以用其评估镇静深度。对于老年患者,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在1.0μg/ml时已获得良好镇静效果,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2.0~2.5μg/ml时达到全麻诱导镇静水平的要求。
梁丽霞陈剑峰欧阳葆怡
关键词:效应室靶浓度丙泊酚老年人RAMSAY镇静评分脑电双频谱指数血流动力学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