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健

作品数:21 被引量:75H指数:6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4篇MRI
  • 3篇心外膜
  • 3篇血管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骨髓纤...
  • 3篇外膜
  • 3篇纤维化
  • 3篇骨髓
  • 3篇骨髓纤维化
  • 3篇斑块
  • 2篇动脉粥样斑块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心外膜脂肪
  • 2篇心外膜脂肪组...
  • 2篇血管成像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机构

  • 10篇开滦总医院
  • 6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沧州医学高等...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17篇李健
  • 10篇郭庆乐
  • 9篇刘景旺
  • 5篇周瑞臣
  • 2篇乔建民
  • 2篇崔刘福
  • 2篇张亚杰
  • 2篇高玉龙
  • 2篇惠颖
  • 2篇陈丽
  • 2篇周蕊
  • 1篇高庆峰
  • 1篇于萍
  • 1篇李辉
  • 1篇张戟风
  • 1篇彭晓静
  • 1篇郑宝霞
  • 1篇舒荣
  • 1篇赵振兴
  • 1篇赵静

传媒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螺旋CT联合MRI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刘景旺张亚杰李健郭庆乐赵振兴郑宝霞
该成果创进性在于:应用螺旋CT联合MRI检查,观察项目除了以往观察骨髓改变外,还包括心脏、脾脏、肝脏等实质脏器改变。研究结果胸腰椎、骨盆、颅骨等松质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髓腔变窄;心影增大,心腔血液密度减低,肝脾肿大,...
关键词:
关键词: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螺旋CT扫描磁共振成像
双低剂量在头颈部无迭代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通过探讨双低剂量在头颈部无迭代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应用中的可行性,实现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基础上减少对比剂使用量,以降低受检者辐射危害和对比剂肾病发病率。资料与方法选取51例行双低剂量头颈CTA检查的患者作为双低组[管电压100 kV,管电流300 m A,对比剂0.7 ml/kg碘佛醇(320mg I/ml)],51例行常规剂量头颈CTA检查的患者作为常规组[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50 m A,对比剂1.0 ml/kg碘佛醇(320 mg I/ml)]。测量两组患者血管内CT值和背景噪声,比较两组患者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辐射剂量及碘负荷量。结果双低组与常规组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18.00 m Gy、33.86 m Gy,有效剂量分别为3.85 m Sv/(m Gy·cm)、7.25 m Sv/(m Gy·cm),碘负荷量分别为224 mg I/kg、320 mg I/kg。双低组主动脉弓SNR及CNR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1.783,P〉0.05);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SNR及CNR均低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1-1.739,P〉0.05)。双低组及常规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3.69±0.47)分、(3.70±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13,P〉0.05)。结论采用双低剂量扫描技术在无迭代技术螺旋CT行头颈部CTA检查可以获得质量满意的图像。
张文艳赵静周瑞臣李健惠颖郭庆乐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颈动脉螺旋计算机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MDCT表现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VCT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CT影像特点。方法对本院2005年至2012年确诊的10例IMF病例的胸腹部V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胸、腹部脏器及胸腰椎CT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10例IMF中,胸腰椎骨质密度弥漫性增高,骨小梁增粗、致密8例,腰椎夹心椎改变1例,胸骨、肋骨骨质密度增高,髓腔变窄3例。心脏贫血改变5例。脾肿大9例,其中巨脾5例,肝肿大4例,继发门静脉高压,门静脉增粗,食管下段静脉曲张4例,脾梗死3例。结论 VCT一次扫描同时显示IMF在胸腹部脏器及骨质等多方面的特征性表现,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帮助价值。
刘景旺李健赵振兴郭庆乐郑宝霞李静
关键词:骨髓纤维化
气道受累的复发性多软骨炎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气道受累的复发性多软骨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1例气道受累的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结果 11例行CT吸气相扫描,显示异常7例,其中气管及主支气管管壁增厚5例,管腔狭窄4例,管壁钙化5例,甲状软骨内陷1例。6例行呼气相扫描,其中2例CT显示气道塌陷和肺内气体潴留。结论对于有气道受累的复发性多软骨炎,多层螺旋CT扫描有其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李健周瑞臣刘景旺李辉杨文浩郭庆乐
关键词:多软骨炎复发性X线计算机
心外膜脂肪密度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417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多螺旋CT造影检查,精确测量相应心外膜脂肪密度。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并进一步将斑块组分为3个亚组,即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并按照不同性别和年龄分组,比较斑块侧与非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结果:141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斑块组189例,其中钙化斑块者42例,非钙化斑块59例,混合斑块83例;无斑块者228例。2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以CT值比较)高于非斑块侧,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40.84±37.28 vs.23.81±30.81,P=0.000),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高于非斑块侧(男,t=8.78,P=0.000;女,t=5.941,P=0.000);按年龄分层后,心外膜脂肪密度在45岁组以下(t=7.012,P=0.000)、45~〈55岁组(t=3.459,P=0.002)、55~〈65岁组(t=5.416,P=0.000)、65岁以上组(t=7.750,P=0.000)均为斑块组大于非斑块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斑块侧与非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以非钙化斑块组的值最高,钙化斑块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性质各斑块组内斑块侧心外膜脂肪密度均大于非斑块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外膜脂肪密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存在密切关系,与斑块性质有关。
李健郭庆乐赵静刘景旺周瑞臣高玉龙崔刘福乔建民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包
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之间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CT冠状动脉造影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0人,并测量这些患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结合CT造影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和...
高玉龙陈丽李健郭庆乐周蕊史红芸乔建民彭晓静
关键词: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计算机体层摄影
文献传递
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60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并且依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诊断中...
陈树军宋井一李健
关键词:MRI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
文献传递
单发巨块状脾脏窦岸血管瘤一例
2013年
患者 男,40岁。因体检发现睥占位性病变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常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B超示脾轮廓清晰,体积增大,内可见9.3cm×8.2cm×7.2cm实性低回声团,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
李健刘景旺
关键词:脾脏血管瘤块状单发常规体检低回声
X线、CT和MRI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腕关节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X线、CT和MRI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腕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X线、CT和MRI检查,并...
陈树军宋井一李健
关键词:X线CTMRI类风湿性关节炎
文献传递
屈膝30°体位CT扫描对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分析屈膝30°体位CT扫描对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组收集临床症状符合及关节镜手术确诊,且年龄14~18岁的39例(50膝)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CT扫描资料。对照组收集同年龄段25例(50膝)正常膝关节的CT扫描资料。2组均取仰卧位、屈膝30°行CT扫描。结果观察组和谐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外侧髌骨角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髁间沟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48膝,未脱位2膝;对照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1膝,未脱位49膝;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8%。结论屈膝30°体位CT扫描应用于髌股关节不稳的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髌股关节的对合情况,放射科医师单纯从CT扫描征象中即可达到很高的诊断效能,如果结合病史及临床检查,诊断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准确、有效。
高玉龙陈丽乔建民李健高庆峰
关键词:髌股关节习惯性髌骨脱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