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伟

作品数:13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血液
  • 8篇血液透析
  • 8篇透析患者
  • 7篇维持性
  • 6篇血液透析患者
  • 5篇维持性血液
  • 5篇维持性血液透...
  • 3篇血管
  • 3篇血管钙化
  • 3篇生化指标
  • 3篇维持性血液透...
  • 3篇高通量
  • 3篇高通量血液透...
  • 2篇血尿酸
  • 2篇血清
  • 2篇尿酸
  • 2篇皮肤
  • 2篇皮肤瘙痒
  • 2篇瘙痒
  • 1篇代谢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首钢...
  • 3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0篇赵伟
  • 7篇高秀
  • 5篇薄天慧
  • 3篇王悦
  • 3篇王田力
  • 2篇王静艳
  • 2篇孔炜
  • 1篇李晓帆
  • 1篇戈艳蕾

传媒

  • 4篇中国血液净化
  • 2篇北京医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临床肾脏病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尿酸等代谢指标的纵向数据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单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重复测量的血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生化指标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收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透室新进入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总随访期4.5年,每半年收集患者的血尿酸、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生化指标,使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上述重复测量的血生化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在不同性别、不同合并症组间随时间的平均改变有无差异,分析这些生化指标与其它协变量之间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结果4.5年的随访期间共收集到102例新进入血液透析的患者,其中48例患者随访了5次,这期间多个重复测量的血生化指标(包括透析前尿酸、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随时间逐渐下降,在不同性别、不同合并症组间随时间的平均改变不同。结论新进入血液透析的患者血尿酸等生化指标随时间变化逐渐改变,且在不同亚组间变化趋势不同。
赵伟李晓帆赵海丹
关键词:血液透析生化指标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浓度与血管钙化及心血管事件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浓度与血管钙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比较血液透析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COMP浓度的差异,且根据患者血清COMP水平,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5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成高、低浓度2组,胸片法评估2组间基线血管钙化情况,并随访20个月,观察2组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的基线血管钙化发生率分别是64.5%(20/31)和91.3%(2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84,P=0.023),相应的随访过程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是10.4%(3/29)和40.9%(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495,P=0.011)。回归分析提示高浓度血清COMP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之一。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OMP浓度可能是血管钙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赵伟戈艳蕾王田力孔炜王悦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管钙化心血管事件
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HFD)联合血液灌流(HP)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皮肤瘙痒症的影响。方法 40例血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HFD)和观察组(HFD+HP),在试验前及试验1、3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瘙痒症状进行评分,同时检测透前Cr、BUN、P、Ca、iPTH、ALB、CRP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瘙痒症状在1个月、3个月时均明显改善[(5±1)分vs.(6±1)分;(3±1)分vs.(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UN、Cr、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RP、ALB、iPTH、P在2种血液净化模式下有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D+HP能减轻患者的皮肤瘙痒,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营养不良,进而可能会提高血液透析者的生存质量。
薄天慧高秀赵伟
关键词: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皮肤瘙痒
探讨高通量血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 flux hemodialysis,HF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叶酸(Fol)、维生素B12(VitB12)及部分生化指标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本组44例为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low flux hemodialysis,LFH)患者,转换为HFD治疗1年。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透析前、透析后6、12个月透析前Fol、VitB12、Hb、Hct、Cr、BUN、P、Ca、iPTH、ALB、CR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HFD后6、12个月较LFD时VitB12、Fol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UN、Cr、Ca等生化指标在转化为HFD后,与LFD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RP、iPTH、P、Hb、Hct等指标在两种透析状态下有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D治疗后Fol、VitB12有增加趋势,进而改善贫血和营养不良,可能会提高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存质量。
薄天慧高秀赵伟
关键词:血清叶酸维生素B12VITAMINB12
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中血压升高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升高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44例透析中血压升高的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转换为高通量透析(Fresenius FX60-FX80,超纯透析液)治疗1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试验前(0月)、试验后6个月与试验后12个月透析过程中发生高血压的人次,及透后体重(W)、心胸比、服用降压药物种类及透前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血磷(P3-)、血钙(Ca2+)、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高通量透析6、12个月后较低通量透析时透析过程中发生高血压的人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次/人vs 1次/人vs 0.5次/人,F=41 522,P=0.000),且生化指标CRP、Alb、i PTH、P3-、Hb、Hct%等在两种透析状态下有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可能能减少患者的透析过程中血压升高发生次数,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可能会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王静艳赵伟薄天慧高秀
关键词:高通量血液透析生化指标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低钾血症发生率与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低钾血症的发生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2年12月-2011年12月采取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47例尿毒症患者,就其透析过程中低钾血症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低钾血症31例(66%);低钾血症组与非低钾血症组比较,低钾血症组血尿素氮、肌酐、血钠、血氯、血钙及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肾病所占的比例及透析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钾水平随白蛋白浓度、血氯及血钙的提高而下降(OR=0.756,0.772,0.022,P<0.05)。结论密切联系、定期随诊观察CAPD患者,提高患者就诊依从性,及时发现与纠正低钾血症,有助于提高CAPD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长期存活率。
薄天慧高秀赵伟王静艳
关键词:腹膜透析低钾血症
探讨不同部位X线平片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的X线平片对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意义。方法选取82例稳定血液透析的患者,行前后位胸片、骨盆平片及双手平片的检查,评估大动脉(主动脉)、中动脉(髂、股动脉)和小动脉(桡及指间动脉)钙化的发生率,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资料(血钙、血磷、血i PTH、血脂及白蛋白、血红蛋白)及心血管合并症资料,分别比较各类型动脉钙化组与非钙化组上述资料的差异,分析影响各类型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不同血管钙化对总钙化的评估意义及对心血管合并症的诊断价值。结果大、中、小动脉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为64.6%(53/82)、48.8%(40/82)、26.8%(22/82),年龄是大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透析龄及糖尿病史是中、小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中、小动脉钙化是心血管合并症的危险因素,大、中、小动脉钙化组的总钙化积分中位数分别是4分、6分和8分,3组差异显著(P=0.006),小动脉钙化患者的总钙化程度重,ROC曲线分析提示中动脉钙化积分对诊断心血管合并症有意义(AUC=0.720,P=0.006)。结论大动脉钙化发生率最高,存在小动脉钙化者提示总钙化程度重,透析龄是中、小动脉钙化的影响因素之一,中动脉钙化积分对心血管合并症具有诊断意义。
赵伟高秀王田力王悦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X线平片血管钙化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刚进入透析时及透析后一年血尿酸水平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研究单中心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刚进入透析时及透析后1年的平均血尿酸水平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队列研究,观察122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观察期5年,收集其刚进入透析时血生化资料以及透析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的平均血尿酸、白蛋白、血钙、血磷、血红蛋白等资料,分析其血尿酸变化趋势,根据不同时期血尿酸水平,分别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正常尿酸组(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使用Kaplan-Meier分析不同时期的高、低尿酸组间全因死亡率的差异,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高、低血尿酸是否为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年观察期间122例患者死亡35例,病死率为28.7%,刚进入透析时的血尿酸水平为(456±121)μmol/L,透析后1年内为(409±76)μmol/L,较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刚进入透析时血尿酸水平分组,高尿酸组与低尿酸组比较,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以透析后1年的平均血尿酸分组,高尿酸组较低尿酸组全因死亡率降低(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矫正了年龄、性别、白蛋白、血肌酐及Kt/V等因素后,高尿酸是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其风险比例是正常尿酸的0.320倍,同时高尿酸组较低尿酸组患者年龄小、血肌酐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终末期肾病的患者刚进入血液透析时血尿酸水平高,透析后1年内可达到稳定,以刚进入透析时的尿酸分组,高、低尿酸组病死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透析后1年内的平均血尿酸分组,高尿酸组有更高的生存率,可能与其营养状态较好有关。
段瑞秋赵伟赵海丹
关键词:血尿酸血液透析全因死亡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ADAMTS7浓度与血管钙化的关系
2015年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ADAMTS7浓度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ADAMTS7水平,将7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分成高浓度组(n=29例)、低浓度组(n=44例),用多部位平片法评估患者血管钙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生化资料及血管钙化情况。结果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的血管钙化发生率分别是86%(23/29)和57%(25/4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8),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患者透析龄长(72.5±67.8月vs.46.7±37.1月,P=0.040),血钙浓度高(2.50±0.30 mmol/L vs.2.23±0.23mmol/L,P=0.002)。回归分析提示高浓度血清ADAMTS7是发生血管钙化的预测因素之一。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ADAMTS7浓度与血管钙化发生有关,可能是其预测因素之一。
赵伟高秀王田力王悦孔炜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管钙化
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6
2013年
目的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44例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转换为高通量透析(Fresenius FX60-FX80,超纯透析液)治疗1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试验前(0月)、试验后6个月与试验后12个月皮肤瘙痒程度,及透析后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血磷(P)、血钙(Ca)、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高通量透析6、12个月后较低通量透析时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分,4±2分比7±3分,F=5.960,P=0.000),且两两比较显示高通量透析后12个月与6个月比较,皮肤瘙痒评分亦存在差异(5±2分,4±2分,P=0.000)。血BUN、Cr、UA、Ca等生化指标在转化为高通量透析后,与低通量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RP、ALB、iPTH、P、Hb、Hct%等指标在2种透析状态下有明显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能减轻患者的皮肤瘙痒,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可能会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高秀薄天慧赵伟
关键词:高通量血液透析皮肤瘙痒生化指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