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泰苏

作品数:11 被引量:105H指数:3
供职机构:耶鲁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唐宋
  • 3篇唐宋变革
  • 3篇假说
  • 3篇大分流
  • 2篇学术
  • 2篇诉讼
  • 2篇方法论
  • 1篇地方化
  • 1篇新书
  • 1篇信访
  • 1篇行政
  • 1篇行政纠纷
  • 1篇行政诉讼
  • 1篇叙事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圆桌
  • 1篇争议性
  • 1篇政治
  • 1篇人民法院
  • 1篇商税

机构

  • 11篇耶鲁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康奈尔大学
  • 1篇多伦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美利坚大学
  • 1篇匹兹堡大学
  • 1篇密歇根大学
  • 1篇马里兰大学
  • 1篇杜克大学
  • 1篇特拉华大学
  • 1篇爱荷华大学
  • 1篇加拿大多伦多...

作者

  • 11篇张泰苏
  • 1篇尤陈俊
  • 1篇高仰光
  • 1篇陈利
  • 1篇陈利
  • 1篇张婷

传媒

  • 2篇清华社会学评...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法律和社会科...
  • 1篇法律史评论
  • 1篇师大法学
  • 1篇法律史译评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工业革命的起源
2022年
严飞:我们今天非常有幸邀请到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八位老师,这里面有比较历史的学者,有比较政治的学者,还有历史社会学的学者,从阶级、政治、历史、文化、时间、地理、性别、种族等不同的视角来切入,对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工业革命这一个非常经典的学术话题展开讨论。无论是韦伯,还是李约瑟,都曾对这个话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引发了诸多后来学者的讨论:工业革命的爆发到底是历史偶发的,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起欧洲局部性事件,还是全球性事件?
陈爽丁悦宋念申王元崇徐晓宏张泰苏张杨张颖
关键词:历史社会学现代资本主义
清代诉讼文化与实践再思考:尤陈俊新书《聚讼纷纭》圆桌对谈
2023年
一开场白,赖骏楠(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和“云里阅天下”微信公众号首次联合推出的线上学术活动“清代诉讼文化与实践再思考:尤陈俊新书《聚讼纷纭》圆桌对谈”。这是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讲座系列的第一讲。
邱澎生陈利张泰苏张婷杜乐赖骏楠尤陈俊
关键词:开场白新书圆桌
超越方法论的欧洲中心主义:比较中国和欧洲的法律传统被引量:3
2018年
前言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比较法律史可以说早在社会科学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毕竟,马克斯·韦伯在他关于经济与社会的开创性研究中,就已经把'中国法律传统'与欧洲法律传统的比较置于核心地位——由于韦伯拥有广博的法律知识背景,他能做到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张泰苏张泰苏
关键词:方法论欧洲中心主义法律史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研究的方法论评述
2016年
现有对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采用自上而下与相对形式主义进路的关注法院的形式权力与限制的研究;二是关注最高人民法院日常运行的更微观导向且现实主义的研究;三是分析最高人民法院行为趋势与动机的研究。这些研究都缺乏严格的更个人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模型,因此,缺乏一个不仅对最高人民法院本身,也对它与之互动的外部政治实体有说服力的行为解释。改进的方法也就是,把研究方法从总体制度层面'下降'到制度分析与个人层面,传记和建模的结合,建立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行为模型。
张泰苏邱遥堃
从“唐宋变革”到“大分流”:一种假说
2022年
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领域最经久不衰的两大议题大概是“唐宋变革”以及“大分流”。这两大议题虽然各自在唐宋史领域与明清近现代史领域起到了学术枢纽的作用,但相互之间却鲜少有互动与交集。学界对于“唐宋变革”的定义有若干种,其中最常见也最具争议性的是所谓的“内藤湖南假说”。
张泰苏
关键词:唐宋变革内藤湖南近现代史争议性假说
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被引量:92
2009年
近些年,中国民众在解决行政纠纷时往往会选择信访,而不进行诉讼。对此现象,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信访现象"根本就是民众理性选择的结果,行政诉讼问题过多,效果不如信访。另一种则认为清代的法律文化与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历史使当代中国人具有"厌讼"或"信人治不信法治"的历史传统,或叫"路径依赖"。本文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现存的证据存在很大出入:首先,信访的效果比诉讼差得多,很少会解决信访者的问题。其次,传统中国社会——尤其在清代和民国——并不很厌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可能:中国民众不选择行政诉讼是因为对这种诉讼的程序感到陌生和排斥。不论古今,中国民众都似乎偏向冲突性较低、法官主导功能较强的诉讼程序和审理方式,而现代的行政诉讼制度因为不允许调解,也许显得过于生硬、冲突性过强,因而使访民产生排斥心理。
张泰苏
关键词:信访行政诉讼纠纷解决法治文化历史传统
从“唐宋变革”到“大分流”:一种假说被引量:3
2022年
过去几十年以来,海内外学界很少有人试图将“唐宋变革论”和“大分流”这两大经典议题打通讨论。在大分流议题不断“近现代化”的大趋势之下,试图以唐宋变革论的某些组成部分去解释大分流,由此形成一个跨越千年的宏观历史叙事,无疑是一件很冒险的事,但它并非没有任何逻辑与叙事合理性。在当下的主流研究里,大分流的形成和清代的国家能力弱化趋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一趋势又似乎和某些源于宋代的政治地方化趋势有着各种功能性关联。如此,可以提出一些打通唐宋变革与大分流的初步学术构想:唐宋变革所引发的政治精英地方化潮流在之后的数百年里强化了地方社会的自我治理与救济能力,由此为清代的“国退民进”政治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功能性条件。这一假说虽然目前只是假说,但确实呼应了过去几十年里的若干相关研究,也为大分流议题提供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新思路。
张泰苏
关键词:唐宋变革大分流地方化
对清代财政的理性主义解释:论其适用与局限被引量:7
2021年
清代财政有三大制度性特征广为学界所关注:第一,不管是和其他中国早期现代王朝相比,还是与其他早期现代国家相比,清政府的整体财政能力都更加薄弱。第二,在长达几乎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尽管经济总量有显著增长,而且后来又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但清政府始终拒绝提高农业税的总量。第三,清政府对农业税和非农业税始终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农业税往往处于停滞状态,而非农业税则往往被相对灵活地使用。自20世纪90年代起,学界一直偏向以"经济理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对清代财政政策进行解读。本文将论证,尽管这些解读相当成功地解释了非农业税收的变化轨迹,但却没能令人足够满意地解释农业税的异常停滞。因此,它们无法解释为何非农业税被清政府灵活地使用,而农业税却没有。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完整地了解清代财政背后的政治逻辑,恐怕需要摆脱纯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转而去关注财政政治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建构于意识形态之上。
张泰苏
关键词:农业税工商税关税
在多个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路口寻找答案
2021年
前言张泰苏老师出身名门,父辈中就出了三位大学教授,包括两位北大的教授。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但是,他寻找自己的学术方法路径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不懈努力、从多个学科领域汲取理论精华并反复探索提炼而成的。他从北京四中高中毕业后留学美国,然后从耶鲁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进入本校法学院和历史系深造.
张泰苏陈利王嘉丽(整理)罗清清(整理)
关键词:历史系交叉路口留学美国学术研究
早期现代土地市场中的道义经济制:历史与理论
2018年
一、导论就理论上而言,有许多原因可能导致某一经济体中,无法发展出有活力的土地市场。其中的一些原因和法律直接相关:或许是财产权利未受充分保障,不足以促进有效的市场交易;或许是法律明确禁止某些交易形式;或至少是明显地对此类交易设限;等等。
张泰苏高一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