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浩

作品数:21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6篇肿瘤
  • 10篇胸腺
  • 7篇切除
  • 6篇预后
  • 6篇手术
  • 6篇术后
  • 5篇胸腺瘤
  • 5篇腺瘤
  • 4篇胸腺肿瘤
  • 4篇食管
  • 4篇切除术
  • 4篇外科
  • 4篇腺肿瘤
  • 4篇恶性
  • 4篇恶性肿瘤
  • 3篇食管肿瘤
  • 3篇手术切除
  • 3篇纵隔
  • 3篇病理
  • 2篇胸腔

机构

  • 11篇北京大学肿瘤...
  • 10篇北京肿瘤医院

作者

  • 21篇付浩
  • 10篇陈克能
  • 9篇戴亮
  • 8篇熊宏超
  • 8篇康晓征
  • 7篇杨永波
  • 7篇闫万璞
  • 7篇梁震
  • 5篇秦斌
  • 4篇林瑶
  • 2篇申潞艳
  • 2篇范梦颖
  • 1篇黄真
  • 1篇孙宇
  • 1篇王菲

传媒

  • 13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5篇2018
  • 4篇2016
  • 1篇2015
  • 11篇201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持续泵入用于食管癌术后家庭肠内营养效果的回顾性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 探讨持续泵入用于食管癌术后家庭肠内营养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1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一科接受食管癌切除术并于出院后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2岁(范围:44~78岁).根据患者接受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营养泵组(56例)与普通管饲组(52例).分别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肠内营养支持的近期安全性、耐受性、完成情况及体重维持情况.结果 营养泵组出院后至术后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普通管饲组(4/56比11/52,χ2=2.393,P=0.035),总体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较低(5/56比26/52,χ2=22.225,P=0.000),营养泵组营养支持达标率高于普通管饲组(55/56比23/52,χ2=39.167,P=0.000).营养泵组出院后4周体重较出院时减轻程度低于普通管饲组(0.13 kg比3.90 kg,t=7.720,P=0.000).结论 食管癌手术出院后持续泵入肠内营养能够提高患者安全性,有利于出院后体重的维持,增加管饲肠内营养耐受性,保障营养支持的有效完成.
戴亮付浩康晓征杨永波周海涛梁震熊宏超林瑶陈克能
关键词:食管肿瘤肠道营养手术后医护
预后因素研究中常见的统计错误--偏倚被引量:2
2014年
预后因素是患者诊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大多数肿瘤患者的治疗决策取决于各种危险因素的存在与否。最突出的例子就是TNM(即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分期,但很多疾病都不能简单通过分期一个指标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具体分析每个患者的综合预后因素。目前在判断胸腺瘤预后的临床研究中,一个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实践指南,以至于到底哪些是预后因素尚不明确。本文叙述了临床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并指出了临床研究中存在的各种偏倚,并试图提供解决方案,其中有许多方面在其它文献中作了详细讨论,但忽视了偏倚的存在。
付浩中国胸腺瘤协作组全体成员Mithat G?nen
关键词:预后因素偏倚肿瘤患者远处转移
食管鳞癌原发肿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与术后生存相关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评估^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在食管鳞癌初始诊治中对远期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一科食管癌前瞻陛数据库手术病例,根据人组及排除标准共167例纳入研究,比较原发肿瘤治疗前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脉管癌栓、肿瘤退缩分级及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167例食管鳞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9(30.5-86.2)个月,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95.1%和68.4%。肿瘤SUVmax与肿瘤的cT(P〈0.01)、cN(P=0.033)、cTNM(P=0.002)及pTNM(P=0.003)正相关。原发肿瘤SUVmax≤6者预后好于SUVmax〉6者,两者3年总生存分别为83.4%和65.6%(P=0.02),3年无疾病生存分别为82.4%和55.4%(P=0.006)。全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治疗前SUVmax〉6是食管鳞癌患者总生存(HR=3,95%CI 1.050-8.568)及无疾病生存(HR=3.971,95%CI1.408—11.200)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食管鳞癌原发肿瘤的初始^18F,FDGPET/CTSUVmax越高,远期生存越差,可将其作为治疗前判断远期预后的指标。
戴亮付浩王菲郭锐杨永波林瑶陈克能
关键词:食管肿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胸腔镜肺癌肺切除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延长(>7天)的病因分析——附115例报道被引量:24
2018年
背景与目的胸腔镜手术已是我科肺癌肺切除手术的主要方式,其特点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7天以内出院患者近90%,但术后并发症仍时有发生;我们对胸腔镜肺癌肺切除术后住院时间>7天的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并发症的种类及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术后安全性。方法数据来源为北京肿瘤医院胸外一科前瞻性肺癌数据库,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行胸腔镜肺癌肺切除手术,且住院时间>7天的患者,调查其并发症种类,并按照改良Clavien分级将其分为轻度及重度并发症,分析临床因素与并发症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住院时间>7天者共115例,占同期手术比例为10.3%(115/1,112)。全组患者轻度并发症81例,占同期手术(1,112例)比例和术后住院时间延长者比例分别为7.3%和70.4%,重度并发症34例,分别为3.1%和29.6%;因并发症死亡者2例,分别为0.18%和1.7%;术后最常见者为漏气超过5日20例,分别为1.8%和17.4%,肺不张19例,分别为1.7%和16.5%,肺部感染18例,分别为1.6%和15.7%;罕见并发症中支气管胸膜瘘4例(0.36%和3.5%),但危险高,其中2例因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围手术期死亡;临床因素中仅低肺功能(FEV1%<70%)可能是造成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因素(45.8%vs 23.6%,P=0.038);轻度并发症组与重度并发症组5年无疾病生存率(52.2%vs51.9%,P=0.894)及5年总生存率(64.0%vs 53.5%,P=0.673)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术后持续漏气、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是延长胸腔镜肺癌术后住院时间的主要原因,而支气管胸膜瘘是最凶险的并发症;术前低肺功能患者更易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但并发症严重程度并不会影响远期预后。
戴亮康晓征闫万璞杨永波赵培俍付浩周海涛梁震熊宏超林瑶陈克能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手术住院时间
单一医生组原发性纵隔肿瘤外科治疗的长期随访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总结单一医生组原发性纵隔肿瘤外科治疗的长期随访。方法:数据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的前瞻性数据库。分析纵隔肿瘤数据库中以根治切除为目的患者的远期生存。结果:本组常见肿瘤依次为胸腺上皮肿瘤95例(50%),神经源性肿瘤26例(13.7%),纵隔生殖细胞肿瘤26例(13.7%)。全组患者行R0切除者179例(94.2%),R2切除者8例(4.2%),单纯探查者3例(1.6%),术后30d内死亡2例。胸腺上皮肿瘤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2.7%和85.7%。根据Masaoka-Koga分期,Ⅰ、Ⅱ、Ⅲ和Ⅳ期胸腺上皮肿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2.1%、90%和37.5%。多因素分析显示Masaoka-Koga分期是胸腺上皮肿瘤手术后独立预后因素。A+AB+B1型与B2+B3型胸腺瘤5年生存率分别为88.6%与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源性纵隔肿瘤多为良性,完整切除后均长期生存。结论:纵隔肿瘤组织学复杂,根据其来源、性质、部位及大小来决定治疗。虽然本组患者生存良好,但单一医生组很难做到前瞻性,大样本研究。因此,对纵隔肿瘤尤其是胸腺上皮肿瘤亟需大样本,多中心合作的前瞻性研究,以找到合理的治疗方式。
付浩陈克能梁震熊宏超康晓征戴亮闫万璞杨永波杨合利秦斌
关键词:原发性纵隔肿瘤胸腺上皮肿瘤手术
骨与软组织肿瘤肺部“寡转移”或“寡转移”的外科治疗结果:单中心144例预后分析
康晓征黄真闫万璞戴亮付浩杨合利杨永波范梦颖梁震熊宏超秦斌牛晓辉陈克能
食管癌切除术学习曲线影响术后瘘的发生率
2018年
目的食管癌切除术是胸外科大型复杂手术,学习曲线长,术后并发症尤其是瘘长期困扰医生及患者,本研究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学习曲线与术后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12-16-2015-12-31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单一手术组完成的90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成A组21例、B组24例和C组45例,比较各组术后瘘发生率及手术相关因素。结果术后瘘发生率A、B、C组分别为28.6%、29.2%和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手术时间A组为(322.9±47.3)min,显著长于B组的(264±24.1)min和C组的(277±33.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血量A组为(302.4±84.4)mL,B组为(206±66.5)mL,C组明显降低为(158.9±52.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住院时间A组(20.7±10.0)d,B组(21.4±12.8)d,C组则减少为(13.6±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食管癌切除术的学习曲线与术后瘘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学习初期术后瘘的发生率较高,随着学习曲线的完成而逐渐下降。胸外科医生应循序渐进,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手术技能,从而降低术后瘘的发生率。
熊宏超付浩杨合利秦斌
关键词:食管肿瘤食管切除术
胸腺恶性肿瘤Masaoka-Koga分期相关术语的说明与定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前,胸腺恶性肿瘤尚无国际抗癌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on Cancer, AJCC)的官方分期。在2017年新版国际肿瘤分期提出较为广泛接受的分期之前,国际胸腺肿瘤协作组织(International Thymic Malignancy Interest Group, ITMIG)仍然建议选用经Koga等修订的Masaoka分期[1-3]。然而, Masaoka和Koga分期都存在一些模糊的术语定义,尤其是对某些细节未作出明确的定义,造成学术界的许多混乱。为此,ITMIG首先由核心工作组起草推荐定义,再交由扩展工作组提炼,并于2010年11月16日ITMIG举办的定义和术语研讨会上进行了进一步修订,最终经ITMIG全体成员讨论后于2011年2月经ITMIG批准并被采用。其灵魂内容是ITMIG对Masaoka-Koga分期系统的许多细节问题给出了较明确定义与解释,旨在使得大家在应用Masaoka-Koga分期的过程中更加一致,以利于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同时便于前瞻性数据的正确收集,最终提出更合理的分期系统供临床使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付浩中国胸腺瘤协作组全体成员Frank C.DetterbeckAndrew G.NicholsonKazuya KondoPaul Van SchilCesar Moran
关键词:胸腺肿瘤恶性肿瘤国际抗癌联盟UICCAJCC
疑似胸腺瘤的前纵隔肿物胸部CT报告标准被引量:4
2014年
临床医生和放射诊断科医生对影像学的格式化报告和标准术语的要求正在不断增加。一项研究[1]发现,CT报告在对肺结节边缘和钙化表述上不统一。另一项研究[2]比较了Fleischner Society Glossary中列举的影像术语和它们常用医学词典中的一致性,包括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参考医学术语和统一医学语言系统等,发现Fleischner术语应用率低,仅为3%-36%[3]。另一方面,研究提示对特殊疾病的标准影像学报告,如乳腺癌筛查报告可以改善患者治疗结果。因此希望对疑似胸腺瘤的前纵隔肿瘤制定标准的描述术语和提高这些术语的应用率,达到能促进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之间的交流的目的,最终给患者治疗带来获益。除了制定统一的术语,报告中还应包含相关疾病知识,使之具有疾病特异性。美国放射医师协会制定了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描述在钼靶和超声影像发现的乳腺病灶,发现影像报告结果与组织学结果具有相关性[4]。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提供一个对应各种病理类型的百分概率,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5]。一个相似的系统应用于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评估,将这些结节分为高度恶性可能和低度恶性可能,指导适当的临床治疗,这个系统被称为甲状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6]。
付浩中国胸腺瘤协作组全体成员Edith M.MaromMelissa L.Rosado-de-ChristensonJohn F.BruzziMasaki HaraJoshua R.SonettLoren Ketai
关键词:胸腺瘤胸部CT纵隔肿物疑似国际疾病分类
胸腺瘤微创切除术的基本原则和标准术语的定义被引量:2
2014年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胸腺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目的在于完整切除肿瘤及胸腺组织,并且进行彻底的探查排除可能存在的非连续但可切除的病灶。通常主张胸骨劈开的整块切除,R0切除是公认的关乎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近年随着胸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在胸腺瘤手术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地关注,但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何保护膈神经?膈神经切除后是否需要行膈肌折叠术?如何在腔镜下判断是否有上腔静脉和肺静脉的浸润?在微创手术时若切缘很近是否更容易发生胸膜播散?如果一次面对的问题太多,很有可能让微创手术的适用范围又回到从前。如果术后出现不良的结果就更难继续去探索微创技术和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多数学者仍对微创手术的结果持谨慎态度,如何确保这些结果与标准开放性手术相当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尽管微创手术缩短了住院时间并减轻了患者的疼痛,但与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的肿瘤学优势还没能很好地被报道[1]。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这些微创技术和目前的标准治疗是否相当。虽然有经验的术者采用微创手术可以切除邻近的累及器官,然而在快速拓展微创手术之前必须首先通过直接案例小心评估微创手术的预后结果。普遍认为应避免微创手术切除膈神经和大血管。由于胸腺恶性肿瘤的低发病率特点和微创手术的稀少性特点亟需有共同标准的国际合作。为此国际胸腺肿瘤协作组织(International Thymic Malignancy Interest Group, ITMIG)先由有胸腺瘤微创切除术经验的医生组成初步工作组,在回顾了目前文献中针对胸腺瘤微创切除术的定义、术语和策略后提出了初步建议,由拓展工作组进一步完善后由ITMIG工作组中的更多不同背景的专家进行讨论,最终由ITMIG的成员一致通过。内容涉及胸腺瘤微创手术
付浩中国胸腺瘤协作组全体成员Alper TokerJoshua SonettMarcin ZielinskiFederico ReaVictor TomulescuFrank C.Detterbeck
关键词:胸腺瘤切除术根治性手术切除胸腔镜技术胸腺组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