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建华

作品数:9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含沙
  • 4篇水流
  • 4篇侵蚀产沙
  • 4篇黄土高原
  • 4篇含沙水流
  • 4篇高含沙
  • 4篇高含沙水流
  • 4篇产沙
  • 3篇空间分异
  • 2篇时空分异
  • 2篇黄河
  • 2篇黄河下游
  • 2篇黄土高原区
  • 2篇长江
  • 1篇断面
  • 1篇断面面积
  • 1篇多沙粗沙区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游荡
  • 1篇植被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清华大学
  • 3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9篇廖建华
  • 7篇许炯心
  • 3篇闫云霞
  • 2篇王兴奎
  • 2篇李丹勋
  • 2篇杨吉山
  • 2篇阎云霞
  • 1篇王兆印
  • 1篇杨永红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泥沙研究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侵蚀产沙与高含沙水流空间分异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论文研究了黄土高原侵蚀产沙、高含沙水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两者空间分布的异同。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高发区、侵蚀产沙高值区呈带状分布,大致为东北-西南向,带状区域中包括三个高峰区;黄土高原降雨量、NDVI等值线的空间分布方向与侵蚀产沙带及高含沙水流高发区延伸方向平行,侵蚀产沙带及高含沙水流高发区基本位于200~600m降雨量及NDVI值为0.15—0.25范围内,当降雨量达到400mm及NDVI为0.17时侵蚀产沙达到峰值,而当降雨量为400mm及NDVI为0.2时,高含沙水流达到峰值;影响因素对侵蚀产沙、高含沙水流发生的作用规律的一致性,决定了黄土高原侵蚀产沙与高含沙水流分布的相似性,而侵蚀产沙、高含沙水流对影响因素响应程度的差异,是两者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
廖建华李丹勋王兴奎许炯心阎云霞
关键词:侵蚀产沙高含沙水流空间分异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的时间变化被引量:5
2007年
高含沙水流的频繁发生是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产生高强度侵蚀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1967-1989年的系列泥沙资料和面雨量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8个流域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根据其不同的变化趋势,将研究区所有流域分成了两类。第一种类型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随时间逐渐减小;第二种类型高含沙水流随时间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从汛期降雨量(6-9月)及人类活动(包括人为的减沙活动和人为增沙活动)两个方面对高含沙水流随时间变化趋势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种类型主要受到同期汛期降雨量的减少以及各种水利水保措施减沙量从上世纪60-80年代逐渐增大的影响;第二种类型的流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的减小主要是因为上世纪60、70年代大量修建的淤地坝在70年代发挥了显著的拦减泥沙的作用;但到了80年代以后,新建淤地坝很少,原有淤地坝已大部失效,另外人为的增沙活动,如修路、开矿、建窑等活动在80年代以后显著增加,上述因素促使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在80年代初期以后呈随时间增加的趋势。
闫云霞许炯心廖建华马兴平
关键词: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高含沙水流水土保持
不同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发展过程被引量:12
2006年
以大量实测横断面资料为基础,研究了1973 ̄1997年不同水沙过程对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形成过程的影响。发现花园口至高村河段二级悬河集中形成于1985 ̄1997年的枯水阶段。高村以下河段二级悬河的形成可分两个阶段,1973 ̄1985年大水条件下是冲刷主槽和淤积滩地的时期,但是由于泥沙主要堆积在靠近滩唇的部位,造成河床横比降增大;1985 ̄1997年枯水条件下泥沙在主槽中大量淤积,导致二级悬河的形势更加严重。生产堤限制了泥沙的堆积范围,导致生产堤内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生产堤外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生产堤距较窄的河段生产堤内滩地平均高程增长速度较快,显示了生产堤对二级悬河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杨吉山许炯心廖建华
关键词: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二级悬河生产堤
中国东北地区侵蚀产沙尺度效应的空间分异被引量:3
2010年
对中国东北地区侵蚀产沙尺度效应的空间变化进行了探讨。基于气候、下垫面的一致性和流域的完整性,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尺度效应同时受到地形、坡度、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物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分区因素因素组合不同,其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变化趋势亦不相同,可以分为三类:(1)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大而增大;(2)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3)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减小。基于各分区尺度效应,进行了不同标准面积下产沙模数图的校正,并使用空间插值方法,编制不同标准面积下产沙模数图。
闫云霞许炯心廖建华
长江上游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异季节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以GIMMS/NDVI为基础,结合气候与人类活动数据,研究了1982~2003年间长江上游植被覆盖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近22年来,长江上游春季、夏季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以春季最显著;秋季、冬季植被覆盖呈降低趋势,以秋季降低最显著.春季、夏季降雨与气温的同步增加,致使植被覆盖增加;秋季降雨减少,以及气温的增加导致植被覆盖降低;另外,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是春季、夏季植被覆盖增加,秋季、冬季植被覆盖减少的重要原因.春季→夏季→秋季→冬季NDVI增加的区域在空间上大致呈现低纬度向高纬度转移的趋势.春季、夏季所有植被类型的NDVI均有增加趋势;而秋季所有植被类型的NDVI均降低;冬季植被除针叶林的NDVI略有增长外,其余植被类型的NDVI均降低.
廖建华李丹勋王兴奎阎云霞
关键词:植被覆盖时空分异
黄土高原区侵蚀产沙及高含沙水流频率时空分异研究
黄土高原剧烈的土壤侵蚀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又成为黄河下游河道洪水、泥沙灾害的根源。围绕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及其治理,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侵蚀产沙成因、侵蚀产沙方式、泥沙来源分区及侵蚀产沙...
廖建华
关键词: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区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1
2008年
以1964-1989年黄土高原区284个水文站的泥沙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应区域内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相关资料,运用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区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了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高值区为带状分布,呈东北-西南向,且存在3个高值中心区,分别位于111°E、40°N,107°E、36°N和104°E、34°N附近;在分析各影响因素与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多因素对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灌木林、丘陵旱地、有林地、黄土厚度、年平均降水量等主要影响因素对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的相对贡献率依次为17%、4%、7%、30%、42%。
廖建华许炯心杨永红
关键词: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空间分异
长江流域侵蚀产沙尺度效应的区域分异被引量:5
2011年
以长江流域水文站点的观测数据为依据,基于一定的分区原则,将整个长江流域分成了8个区域,对所有分区产沙模数的尺度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所有分区产沙模数的尺度效应可以概括为三类: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减小,或先减小后基本保持不变的,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干流沿岸区域,岷江主体区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的,包括嘉陵江主体区域和汉江流域;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大而增大,或先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的,包括长江上游干流沿岸的非泥石流区域和乌江流域。不同流域尺度效应的差异主要与流域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基于各分区校正方程,将所有站点进行了标准面积为100 km2,1 000 km2,10 000 km2的尺度校正,结果表明,当校正面积为100 km2,侵蚀最强烈的区域主要是岷江流域,其次是鄱阳湖和洞庭湖流域,校正面积为1 000 km2和10 000 km2,产沙模数图变化不显著,但明显区别于校正面积为100km2下的产沙模数图。侵蚀最强烈的区域主要是嘉陵江流域,其次是长江上游干流沿岸的部分区域和汉江流域的部分区域。不同校正面积下产沙模数图的变化,显示了不同流域侵蚀来源的差异。
闫云霞许炯心Marwan Hasson廖建华
关键词:长江流域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萎缩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黄河下游河床萎缩典型地表现为平滩水位下河床断面面积的趋势性减小,本文根据黄河下游实测断面和水沙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游荡段河床萎缩的主要影响因素。1960~1997年游荡段河床平滩水位下断面面积经历了1960~1964年和1974~1985年的扩张时期及1965~1973年和1986~1997年的萎缩时期,这种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来水来沙中,年径流量是主要因素,洪峰流量和年平均含沙量是较次要的因素;本文所讨论的其它4个因素中,花园口以上引水量影响最大,降雨量影响次之,兰州以上水库的调节作用对河床断面面积的变化也有较明显的影响;三门峡水库三种不同的使用方式对下游河床有不同的影响,采取“蓄清排浊”方式后对下游河床的影响较小。
杨吉山许炯心王兆印廖建华
关键词:黄河下游含沙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