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敏

作品数:2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篇文学
  • 8篇学史
  • 8篇文学史
  • 6篇小说
  • 5篇中国现代小说
  • 5篇现代小说
  • 5篇小说史
  • 4篇中国现代小说...
  • 4篇现代小说史
  • 3篇道德
  • 3篇文学批评
  • 3篇方法论
  • 3篇《中国现代小...
  • 2篇心智
  • 2篇生活教育
  • 2篇史家
  • 2篇史书
  • 2篇陶行知
  • 2篇批评家
  • 2篇重写

机构

  • 24篇南京晓庄学院
  • 5篇复旦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江苏开放大学

作者

  • 25篇徐敏
  • 1篇徐德
  • 1篇王前

传媒

  • 6篇南京晓庄学院...
  • 4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南方文坛
  • 2篇南京师大学报...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文教资料
  • 1篇艺术百家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首届全国文艺...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个性与非个人化之间——从夏志清评张爱玲出发
2015年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新批评诗学理论为批评标准,推荐张爱玲、沈从文等人为“文坛四家”,早已是现代文坛上的常识。本文以夏志清对张爱玲的批评为个案,结合张爱玲的小说及散文创作,对夏志清所依持的新批评派先驱T.S.艾略特诗学理论“非个人化”进行深入阐发,力图在还原夏志清的批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推敲夏志清的批评得失,并再次评价张爱玲在“非个人化”与“个性”的张力中形成的创作特点,以此呈现文学批评作为心智的锻造之特殊意义。
徐敏
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说史》T.S.艾略特诗学理论
文学史家也是文学批评家--从陈平原对夏志清的批评谈起
陈平原对夏志清文学史写作的批评中强调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分界,这一提法反应了“美学对于文学史家只是辅助手段”的偏见。过分注重“演化价值”的文学史写法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即强调科学、实证的研究思维,忽略了作品与艺术家个性的关...
徐敏
关键词:文学史文学批评
“重写文学史”及其他——读王晓明《刺丛里的求索》
2011年
“重写文学史”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文论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吸引了当时一大批有识之士参与。由于参与讨论的学者在思想动因、知识背景和思考方式上差别很大,对“重写”、“文学”、“史”这三个关键词的理解与阐释各有不同,因而笼统地谈论“重写文学史”,往往会将一个有深度的、甚至有歧义的理论问题平面化,难以凸显其具体而特殊的内涵。
徐敏
关键词:知识背景关键词平面化
影响与反叛——中国现代小说史书写略论
2009年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从第一部到新近的一部,其间的影响与反叛之源流关系,可通过对以下议题的探讨得以呈现:1,作为体裁史的"小说"史,如何区别于普通的文学史书写?2,作为文学史之一部门的"小说史",如何处理"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关系?3,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现代性"有哪些理解和叙述的途径?在对夏志清、王德威、陈平原、杨联芬等学者书写实践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撰写是由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学术问题意识串联起来的链条,在部分地、相对地解决某一时代特有的问题之时,其写作本身又衍生出了新的、为后来者所接续的新问题。
徐敏
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说史
陈平原小说史研究方法论
2011年
小说史乃至文学史的书写,从方法论上说,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者于"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中各有侧重。新时期以来,陈平原在小说史研究方法论上的思考有其独到之处,即由原来的"由外向内走"到"从里向外看",致力于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沟通。这不仅可视为研究视角与方法的转向,它更体现了陈平原对二十世纪文学史研究的整体反思。因而,他在八十年代的小说史理论与实践,既与王晓明、陈思和提出的"重写文学史"遥相呼应,又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他对新时期学人地位与角色的重新定位与独特思考。
徐敏
关键词:方法论
心智的觉解:情感与形式——论胡抗美的书法美学观被引量:2
2013年
胡抗美近年的书法美学思考,集中在《胡抗美书学论稿》、《中国书法艺术当代性论稿》两部著作中。这两部论书稿的核心议题即阐述书法的"内容"与"形式",辨析书法的艺术性与价值取向,并由此开始建立自己的书法美学体系大厦。本文亦以书法的内容与形式、形式与情感的关系为中心议题,讨论胡抗美书法美学观念的内在逻辑关联及其"整体结构"的思维构造特征。
徐敏徐德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思想书法作品艺术风格
讽刺者的道德世界——夏志清眼中的《围城》与《儒林外史》被引量:2
2014年
夏志清认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钱钟书的《围城》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这两部作品广泛探索了古代和现代文化语境中知识分子生存的诸多样态与困境,呈现了幽深复杂的道德世界。夏志清品评这两部小说时眼光的转变,也透露出作为批评家自身的成熟过程。夏志清和他所评论的讽刺小说家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不仅为道德关怀的共同追求作出了生动的注脚,也为"跨文化"批评提供了意味丰厚的范例。
徐敏
关键词:《儒林外史》《围城》道德批评
心智的觉解:论洪子诚文学史叙述伦理
2013年
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研究,被视为运用"非个人化叙述"还原历史情境,从而提升了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鉴于对这一思考方式及结论的保留,本文尝试在回溯"非个人化"语源的基础上,对洪子诚的"非个人化"以及"何以能够非个人化"的合理内涵与过程进行界定与描述;进而深入洪子诚在"幸存者证言"和"历史叙述者姿态"两个相关问题的言论中心,讨论其细部的纹理、肌质,以探求他在当代文学史写作中所持的叙述伦理态度。
徐敏
关键词:非个性化
文学史家也是文学批评家——从陈平原对夏志清的批评谈起
2010年
陈平原对夏志清文学史写作的批评中强调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分界,这一提法反映了"美学对于文学史家只是辅助手段"的偏见。过分注重"演化价值"的文学史写法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即强调科学、实证的研究思维,忽略了作品与艺术家个性的关系以及艺术作品里隐含的世界观问题。文学史家在建构宏阔的史学框架时应同时具备对作品的"想象性理解",因而优秀的文学史家也是文学批评家。
徐敏
关键词:文学史文学批评
文学与历史的书写张力——评杨联芬的《中国现代小说导论》
2007年
文学史书写中"作家作品集"式体例正受到质疑。文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作品与文学背景及历史背景的关系、文本间的渊源与影响,正在考验着文史家的史识功力。杨联芬以《中国现代小说导论》的书写实践,使我们看到了这种书写体例可能蕴涵的理论空间。
徐敏
关键词:文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