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勤

作品数:53 被引量:219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文学
  • 11篇文化科学
  • 9篇艺术
  • 6篇哲学宗教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1篇互文
  • 10篇休闲
  • 7篇美学
  • 6篇文化
  • 4篇叙事
  • 4篇审美
  • 4篇主义
  • 4篇文学
  • 4篇文艺
  • 4篇戏曲
  • 4篇插图
  • 3篇社会
  • 3篇文化研究
  • 3篇马克思主义
  • 3篇美学研究
  • 3篇明刊本
  • 3篇刊本
  • 3篇互文性
  • 3篇古代戏曲
  • 3篇改编

机构

  • 29篇徐州师范大学
  • 19篇江苏师范大学
  • 9篇南京大学
  • 1篇徐州市第五中...

作者

  • 52篇张玉勤
  • 2篇叶禹彤
  • 2篇刘君
  • 2篇徐放鸣
  • 1篇司同
  • 1篇孟昭学
  • 1篇张国花
  • 1篇李存芳
  • 1篇许乙琦
  • 1篇谢明荣
  • 1篇王永茂
  • 1篇秦闻
  • 1篇王敏
  • 1篇陈露
  • 1篇殷雪
  • 1篇张婉轩

传媒

  • 4篇徐州师范大学...
  • 3篇广西社会科学
  • 2篇电影文学
  • 2篇民族艺术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开封教育学院...
  • 2篇煤炭高等教育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湖北理工学院...
  • 2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中国职业技术...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剧影月报
  • 1篇求索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8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湖泊旅游资源开发的审美原则被引量:3
2007年
中国是一个湖泊旅游资源大国,做好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意义非同寻常。就本质而言,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如何充分依托和开掘这些湖泊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旅游活动的审美本质决定着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是一种审美开发,如果能够遵循着体验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基本原则,那么,我们在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就一定会大有作为,湖泊旅游也终将融自然、人文、生态、审美于一体,成为人类的美好精神家园。
张玉勤
关键词:湖泊旅游审美原则体验性整体性
论中国古代题画诗的“语-图”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绘画独有的性格品质使其无论是在客观形制上,还是在精神内蕴上都与题画诗结下了不解情缘。无画不成诗,无诗不成画,二者缺一而不完满。作为语图关系的重要一脉,题画诗与画本体之间的关联因为审美主体观看行为的差异性而在"语-图"互文的大语境下呈现别样风味。首先,就画对诗的作用而言,作为图像符号的画因为"所指"的不确定性,而成为诱发不同风格题画诗创作的原发体。其次,其由画面"辐射"而出的"画外画"使得题画诗对画本体的摹仿演变成题者"在场"的一种"内摹仿"。第三,就诗对画的作用而言,题诗并非以再现画作本意为第一要务,其以强势的"我在说话"的"表现性"凌驾于图像之上,重构画本体的再生意义,同时导致诗画互仿、互文中"语—图"缝隙的产生。
殷雪张玉勤
关键词:题画诗
戏剧影视的蒙养功能与高校学风建设创新
2009年
中国传统教育特别强调“蒙养”,即重视对儿童进行及早开发、品德蓄积和人格熏陶,即“开蒙养正”。明人沈鲤在《义学约》中说:“蒙养极大事,亦极难事。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而混沌初开,非可以旦夕取效者。”王守仁《训蒙教约》中也提及:“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以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威仪;讽之以读书,以开其知觉。
张玉勤
关键词:学风建设高校影视戏剧中国传统教育
审美中的距离与参与被引量:3
2003年
距离与参与问题是美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距离”概念具有多义性 ,既可指空间距离、时间距离 ,又可指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更重要的指心理距离、审美距离。“距离”说的背后隐藏着明显的二元思维模式和鲜明的精英文化立场。“距离”与“参与”相对 ,但“距离”本不拒绝“参与”。“距离”也罢 ,“参与”也罢 ,都有个“度”的问题 ,它们只是审美活动的不同侧面、不同维度、不同阶段而已 ,不能只强调一方而无视另一方的存在。
张玉勤张国花
关键词:美学研究审美审美主体文艺美学
托尼·本尼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视野被引量:1
2010年
托尼·本尼特是继威廉斯、汤普森、伊格尔顿等之后在英国文化研究界享有盛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本尼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当下所遭遇的各种批评话语和面对的理论困境开始的,他把着力点首先放到了对俄国形式主义和各种后康德式美学思想的批判上,着力强调在"历史语境"中审视文学、文化与审美。本尼特在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上也迥然有别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而在"社会维度"内给予大众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阐释。本尼特在"实践领域"内对知识分子进行类型划分与功能界定,同样体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历史语境、社会维度、实践领域,分别构成了本尼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视野。
张玉勤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语境社会维度
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历史性、现实性与理想性被引量:15
2013年
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当代文艺引入国家形象构建问题,既与当前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相合拍,又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不断走向自觉与成熟的标志。重视国家形象塑造的历史传统,注重历史语境的现实考索,关注形象史中的诸种误读,把握国家形象内涵与构建的动态性,构成了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历史性"诉求。而立足于中国当代的生存现实、文化现实和媒介现实,提供中国人自己的发现和思索,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当是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现实性"诉求。而文艺本身具有虚构和理想性质,国家形象体现或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不同文化想象,以及理想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和型塑着现实的形象,体现了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理想性"诉求。如果说历史之维指向的是国家形象的底蕴和厚重感,现实之维指向的是国家形象的现状和当下感,那么理想之维指向的则是国家形象的想象与期待感。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体现了历史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相融通的审美品格。失去了其中任何一维,当代文艺实践所塑造出的国家形象将是平淡、苍白和无力的。
张玉勤
关键词:国家形象历史性现实性理想性
鲁迅作品封面的图像表达与叙事功能被引量:6
2012年
鲁迅对文学作品封面装帧设计的重视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何种风格的封面,都是经过鲁迅精心挑选、亲自设计或过目同意的,因而是鲁迅思想、精神、意志的体现,是"有意味的形式"。相对于文学作品的"正文本",鲁迅作品封面图像构成了"副文本",却又是整个文学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鲁迅作品封面虽然是无声的,却始终在以特殊的方式言说着,因而构成"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它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码,凝聚着中西文化之间的张力,行使着"证史"般的艺术功能。鲁迅作品的封面图像不仅具有形式之意、画面之意,更指向"境生象外"的画外之意。
张玉勤
关键词:叙事功能
《小时代》影视改编的多重互文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在新文化消费时代下,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商业电影,改编后的电影受众更为广泛,显得更加生动新颖,使受众能够从多重感官上获得审美愉悦感。而《小时代》系列作品所引起的关注和热议,让我们看到了它对"多重互文性"的典型呈现。本文从《小时代》电影改编过程中的语图互文以及改编后产生的多重互文关系进行分析,重视受众的"读者"视角,从而全方位地进行理论关照,以期推进影视改编研究的深入发展。
叶禹彤张玉勤
关键词:影视改编互文性
中国古代戏曲插图本的“语-图”互文现象——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视角被引量:5
2010年
中国古代戏曲著作中充斥着大量插图。对古代戏曲插图本而言,因文生图产生了皮尔斯所言及的"直接意义";而图中增文、图外生文、图像证史等形态,则较好地诠释了图像超越语词所衍生的"动力意义"。正是这两种意义的"接合"生成了"最后的意义"。对读者而言,其面对的依旧是语词和图像两个符号表征系统,其间,读者与作家、读者与画家、画家与作家、图像符号与语词符号之间,形成了多重的"视阈融合",从而为戏曲插图和戏曲插图本增添了诸多玄妙和无穷魅力。
张玉勤
关键词:古代戏曲符号学
明刊本《琵琶记》插图的“戏剧性”呈现
2013年
明刊本《琵琶记》插图以图像呈现的诙谐性、蕴藉性和冲突性,增强了插图的"戏剧性"。特别是曲作者、评点者与插图者之间由于思想、情感和观念的差异,导致他们在运用不同的艺术媒介进行艺术表现时手法与效果亦不尽相同。正是这种不同和差异,构成了意义和理解上的"戏剧性"艺术效果,也使得语言与图像之间不仅具有对应性的互文关系,同时亦产生某种戏剧性的"张力"。这种复杂多元的"语-图"互文现象以及其间所彰显出来的张力效应与戏剧化效果,既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内在追求,亦成为观者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一种审美期待。
张玉勤
关键词:《琵琶记》互文性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