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儿童
  • 2篇免疫
  • 2篇呼吸道感染
  • 2篇儿科
  • 1篇蛋白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蛋白
  • 1篇凋亡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鼠
  • 1篇性细胞
  • 1篇血性
  • 1篇炎性细胞
  • 1篇炎性细胞因子
  • 1篇硬膜
  • 1篇硬膜下
  • 1篇硬膜下出血
  • 1篇原菌分布
  • 1篇远期
  • 1篇软质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作者

  • 7篇吴鸿波
  • 4篇李丽华
  • 3篇刘伟
  • 2篇刘春静
  • 1篇林丽丽
  • 1篇顾珩
  • 1篇张迪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广西医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种新型儿科呼吸道清理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儿科呼吸道清理驱动装置,包括挤压装置、挤压传动装置、主体机架和手摇驱动装置,所述挤压装置设于主体机架上,所述挤压传动装置设于主体机架上,所述手摇驱动装置设于主体机架上。本实用新型属于儿科呼吸道清理...
吴鸿波
文献传递
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其对远期生命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对患儿远期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152例颅内出血足月儿(观察组),以及304例同期无颅内出血的健康足月儿(对照组)。收集两组新生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料。以电话随访的方式,采用儿童生命质量测定量表4.0中文版普适性核心量表对两组儿童的远期生命质量进行评定。分析足月儿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IVH)或硬膜下出血(SDH)的危险因素。结果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1.3%(152/12089),以PV-IVH为主要类型(占48.0%),SDH占35.5%。小于胎龄儿、宫内窘迫、产钳助产是足月儿发生PV-IVH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阴道分娩、产钳助产是足月儿发生SDH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新生儿期合并颅内出血的儿童生命质量测定量表总均分、生理功能维度均分、情感功能维度均分及社交功能维度均分均低于正常儿童(均P<0.05)。结论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1.3%,以PV-IVH为主要类型。小于胎龄儿、阴道分娩、产钳助产与宫内窘迫可增加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新生儿期合并颅内出血的儿童的远期生命质量差于正常儿童,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和社交功能均有受损。
李曼曼王伟吴鸿波臧莉莉赵晶晶张迪李丽华
关键词:足月儿颅内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出血生命质量
延迟结扎脐带对新生儿铁储备、缺铁性贫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延迟结扎脐带对新生儿体液免疫功能、铁储备、缺铁性贫血的影响。方法 400例产科分娩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0例。对照组新生儿娩出后10 s内结扎脐带,研究组新生儿娩出后120 s结扎脐带。待断脐带后立即抽取血液5 ml检测新生儿血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4周后抽取新生儿足跟血检测HCT、Hb;并记录出生后7 d内两组新生儿经皮胆红素(TCB)水平。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贫血及光疗情况,于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6个月分别检测其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时Ig M、Ig A水平与出生时相比无明显变化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时Ig G水平较出生时明显下降,且对照组下降程度较研究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4周时Hb、HCT水平明显高于出生时,且研究组出生后4周时Hb、H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贫血率1.0%(2/200)明显低于对照组9.0%(1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737,P=0.00<0.05);研究组新生儿TCB水平为(11.63±1.87)mg/dl与对照组(11.57±1.68)mg/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75,P=0.73>0.05);研究组新生儿光疗率4.0%与对照组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21,P=0.35>0.05)。结论延迟结扎脐带可有利于预防新生儿贫血,同时还可促使更多免疫因子等进入新生儿体内而增强其免疫功能。
顾珩吴鸿波宋丽娅刘春静
关键词:新生儿免疫功能贫血
北京市通州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北京市通州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及其发病特点,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9月1日~2017年8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儿童中心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取静脉血2 mL,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NFA)、乙型流感病毒(INFB)、副流感病毒(PIVs)、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n)及嗜肺军团菌(LPS)。分析不同病原体抗体阳性率及其发病特点。结果共入选1319例患儿,检出阳性标本962份,占72.93%。其中MP阳性检出最多,占61.85%,其次是INFB,其他依次为CPn、RSV、INFA、PIVs和ADV。在检出的阳性标本中,单病原感染者占58.63%,双病原感染(即双重感染)的38.36%,三种及以上病原同时感染(即多重感染)者占3.01%。双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组合为MP+INFB。病原体阳性检出率具有一定的季节性,MP感染主要集中在9、10、11月份,INFB感染从9月份开始增多,11、12月份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到3、4月份再次出现1个小高峰(P<0.05)。不同年龄易感的病原体有明显不同(P<0.05),其中单病原感染MP或INFB的高峰年龄为3~6岁,而双重感染MP+INFB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11个月~3岁。所有患儿中病原体抗体阳性检出率女性与男性相似(P>0.05)。以MP+INFB双重感染所致肺炎为主要住院原因,占25.83%,其次MP感染占25.39%,再次为INFB感染占13.84%。合并症以心肌损害最为多见,占21.45%。结论本区域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MP和INFB为主,感染类型主要是单项感染和双重感染(MP+INFB),秋季开始增多,冬季高发,春季出现小高峰。单项感染高发年龄为3~6岁,双重感染高发年龄为11个月~3岁。
吴鸿波刘伟杨红秀张舒沁李丽华
关键词:病原学急性呼吸道感染小儿
单中心儿科门急诊0~16岁儿童10年死亡数据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急诊0~16岁儿童青少年死亡病例,探讨急诊儿童青少年死亡原因及特点,以期寻找救治急重症儿童,减少急诊儿童死亡的切入点,为降低儿童青少年病死率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从“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调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09年1月至12月期间16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据,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分为新生儿组(≤28 d)、婴儿组(28 d<年龄≤1岁)、幼儿组(1岁<年龄≤3岁)、学龄前组(3岁<年龄≤6岁)、学龄期组(6岁<年龄≤10岁)、青春期组(10岁<年龄≤16岁),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导致儿童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意外伤害死亡、猝死、疾病终末期,呼吸衰竭及呼吸、心跳骤停等。死亡原因第一位是意外伤害,占40%;第二位是猝死,占15%;第三位是呼吸衰竭和疾病终末期,各占13%。在意外伤害死亡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86∶1。其中交通伤占首位(42.5%),其次是坠/跌落伤(25.0%)。儿童死亡存在年龄阶段的差异,青春期组以交通伤为主要伤害类型(42.85%),学龄前组、学龄期组和婴儿组以交通伤和坠/跌落伤为主要伤害类型,幼儿组以交通伤(28.57%)和异物(28.57%)为主要伤害类型,其次是坠/跌落伤(14.28%)、溺水(14.28%)及中毒(14.28%)。儿童死亡地点发生在来院途中是第一位占37%,其次是在家中占32%,院前死亡占69%,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发生院前死亡明显高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组儿童。结论通州区0~16岁儿童青少年急诊死亡前3位的原因是:意外伤害死亡、猝死、呼吸衰竭及疾病终末期,不同年龄段死亡原因不同,死亡地点多为院前,年龄越小发生院前死亡风险越高,男孩多于女孩。
吴鸿波李曼曼林丽丽李丽华
关键词:儿童死亡死因急诊
通州地区3~6岁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免疫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分析通州地区3~6岁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免疫监测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135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提取患儿分泌物样本并进行病原菌培养及鉴定,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87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体液免疫指标、细胞免疫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共检出94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27.66%,革兰阴性菌占72.34%,革兰阳性菌的检出率显著低于革兰阴性菌(P<0.01);两组免疫球蛋白A(IgA)、C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C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CD_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_3^+、CD_4^+/CD_8^+显著低于对照组,CD_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白细胞介素-4(IL-4)、IL-6、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IL-1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3~6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低下,革兰阴性菌是主要的感染病原菌,可根据病原菌以及免疫功能检测结果,选择适当抗菌药物或免疫增强剂治疗患儿,改善预后。
刘伟吴鸿波
关键词: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体液免疫炎性细胞因子
β淀粉样蛋白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鼠神经元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2024年
目的: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以β淀粉样蛋白(Aβ)为切入点,研究其在模型的表达以及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探讨Aβ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中对神经元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10日龄新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模型,模型后2、4、8、24 h心脏灌注,分别检测脑组织中Aβ、脑内淀粉样前体蛋白(APP)、β-分泌酶(BACE1)、Caspase-3、Cleaved 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蛋白表达,BACE1的mRNA表达。使用BACE1抑制剂干预,实验分为三组,缺氧缺血组、抑制剂组和溶剂组,抑制剂组在缺氧缺血后即给予BACE1抑制剂AZD3293处理24 h后再次检测以上指标。结果:APP、Aβ的蛋白表达、BACE1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在建模后呈时间依赖的上升,24 h达到高峰。同时,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在建模后也呈时间依赖的上升,24 h达到高峰。而在缺氧缺血2 h后,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之后逐渐降低,24 h最低。当使用BACE1抑制剂后,Aβ及BACE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下降(均P<0.05),而BACE1mRNA的表达没有变化(P>0.05)。同时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同时,Bcl-2蛋白的表达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新生鼠HIBD时Aβ产生增多,应用BACE1抑制剂可降低Aβ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减轻神经元凋亡。
刘伟吴鸿波杨红秀刘春静李丽华
关键词:Β-淀粉样蛋白脑损伤凋亡神经元新生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