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食源
  • 7篇食源性
  • 4篇源性疾病
  • 4篇食源性疾病
  • 3篇食品
  • 3篇食品安全
  • 3篇食源性致病菌
  • 3篇污染
  • 2篇污染状况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1篇毒蘑菇
  • 1篇毒蘑菇中毒
  • 1篇心理健康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 1篇抑郁症状
  • 1篇饮食
  • 1篇饮用
  • 1篇饮用水

机构

  • 11篇长沙市疾病预...
  • 1篇长沙市中心医...

作者

  • 11篇陈艳
  • 7篇朱彩明
  • 6篇周银柱
  • 1篇苏良
  • 1篇林希建
  • 1篇张锡兴
  • 1篇张劲夫
  • 1篇谭亮
  • 1篇吴敏泉

传媒

  • 4篇实用预防医学
  • 3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沙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了解新冠感染疫情流行期间长沙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状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630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平均得分为(11.19±8.88)分。存在抑郁症状人数为978人,检出率为15.15%(95%CI:14.61%~16.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女生、职业高中、住校、单亲/重组家庭、每天睡眠时间不足、静坐时间过长、缺乏运动、不规律早餐行为、遭受家庭暴力、遭受校园欺凌、尝试吸烟、饮酒、其他物质成瘾、网络成瘾行为等因素均是中学生抑郁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中学生抑郁症状与学校、家庭环境、生活方式、伤害相关行为以及成瘾行为相关,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抑郁症状学生的心理干预。
奉琪陈艳吴鑫
关键词:抑郁中学生心理健康
2005-2008年长沙市自来水水质监测情况动态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了解长沙市市政供水自来水水质情况,为改善水质及水体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对全市6家市政供水自来水厂的水质以及19个管网末梢水监测点的水质连续4年进行监测及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长沙市生活饮用水合格率从高到低为管网末梢水(99.30%)>出厂水(98.33%)>水源水(6.25%),其中水源水水质较差,主要超标为微生物指标;出厂水氯仿含量高于水源水氯仿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厂水氯仿与pH、COD成正性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14),与余氯成负性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可能受检测仪器误差、水体中有机前体物含量、pH值的变化有关。结论长沙市生活饮用水总体水质较好;对余氯及氯仿等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含量进行跟踪监测,并适当控制投氯量;湘江水源水的环境保护及治理有待加强。
吴敏泉林希建朱彩明陈艳
关键词:自来水氯仿余氯环境污染
长沙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5
2015年
目的 通过对长沙市2013年3所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结果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分布现状和发生规律,为预防或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确定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病例定义,对在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进行登记,收集病人基本信息,并采集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481例食源性疾病患者中,0~1岁年龄组最多(35.14%),其次为18~60岁年龄组(18.29%),5~18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少(4.99%)。2013年8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118例,占病例总数的24.53%。从食源性疾病患者中共检出菌株66株,其中沙门菌46株,副溶血性弧菌3株,志贺菌5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2株。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志贺菌的检出率在年龄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沙市食源性疾病以0~1岁儿童为主,高发期为8月份,致病菌以沙门菌为主。
陈艳朱彩明周银柱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
长沙市2015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2017年
目的了解长沙市动物性食品及流动早餐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5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对不同季度、不同采样环节的样品进行采集及检测。结果2015年长沙市共采集动物性食品及流动早餐样品104批次,食源性致病菌阳性37批次,阳性率35.6%;开展食源性致病菌检测577项,检出阳性41株,检出率7.1%;检出率较高的为副溶血性弧菌58.3%(14/24)和蜡样芽胞杆菌28.6%(8/28);食品原料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高于成品,散装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高于预包装食品。结论长沙市动物性食品及流动早餐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建议进一步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个人的卫生监管,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林斌周银柱朱彩明陈艳
关键词:食品卫生食源性致病菌食品安全卫生监测
长沙市城市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初步对长沙市市政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健康风险度评价。方法收集和分析全市2016年城区出厂水和末梢水水质监测数据,根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推荐的评价方法,进行水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针对5种基因毒物质砷、六价铬、镉、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10种躯体毒物质铅、汞、硒、硝酸盐氮、铁、锰、铜、锌、氟化物、氨氮通过饮水途径所引起的健康风险评价,做出初步评价。结果水中基因毒物质所致的健康风险度(Rn)远大于躯体毒物质所致的风险度(Rc),占总风险度(R总)的99.9%。出厂水、末梢水的R总、Rc、Rn值接近。其中末梢水铁、锰、铜、锌、镉个人年风险值比出厂水的大2倍以上。结论长沙市市政出厂水和末梢水个人年健康危害风险水平在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人体健康危害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范围内(5×10-5/a)。
陈艳朱彩明张锡兴谭亮
关键词: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
长沙市2015—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分析2015—2017年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方法对2015—2017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发生场所、事件原因和致病因子等因素,描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5—2017年,长沙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73起,发病1 174人,死亡20人。6—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高峰,事件发生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5.14%和65.67%;事件发生较多的地区是浏阳市和宁乡市,事件报告数占总数的27.17%和17.34%;事件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事件总数的67.05%,其次是农村聚餐;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食品主要是毒蘑菇,占事件总数的58.96%。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死亡病例90%由毒蘑菇中毒所致。结论毒蘑菇中毒是长沙市危害严重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针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管理。做好毒蘑菇相关科普宣传,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有关毒蘑菇中毒知识和救治措施的培训,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有效措施。
周银柱曹可珂马迪辉陈艳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
长沙市2015年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了解长沙市食源性腹泻病例的病原分布,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早期识别、预警和防控能力。方法用分离培养、生化和血清学鉴定方法,检测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的沙门菌、志贺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结果长沙市2015年共采集食源性腹泻标本547份,检出病原阳性187株,总检出率34.2%: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13.2%、沙门菌11.3%、致泻性大肠埃希菌9.1%。沙门菌检出率夏秋季(15.4%)高于冬春季(7.7%);诺如病毒检出率冬春季(21.6%)高于夏秋季(3.8%);0~5岁儿童沙门菌和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结论建议长沙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应重点关注0~5岁组儿童,强化科学喂养方式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可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周银柱朱彩明陈艳苏良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沙门菌诺如病毒
2016—2020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分析2016—2020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地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数。结果蘑菇中毒事件203起,中毒618人,死亡15人,主要发生在6—9月,绝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主要的发生场所,高发地区为宁乡市、长沙县和浏阳市。2016—2020年长沙市中心城区(芙蓉区、开福区、岳麓区、天心区和雨花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数明显低于周边县市(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χ^(2)=17.117,P=0.002)。2017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起数最多,其余年份相差不大,死亡人数呈现降低趋势。结论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具有季节性和区域高发性的特点,对周边县市农村地区的50岁以上居民需调整宣传干预手段,减少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马迪辉曹可珂张劲夫林希健陈艳
关键词:毒蘑菇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长沙市2012—2017年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了解长沙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减少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7年在长沙市9个区(县、市)随机采集市售食品共11类3 019份,按《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2012—2017年共监测市售食品3 019份,阳性168份(5.6%);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82株(6.0%);检出率较高者是直饮水(38.5%)、水产品及其制品(15.3%)、肉及肉制品(14.8%)、饮料(14.6%)、婴幼儿食品(13.0%);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是铜绿假单胞菌(21.1%)和弯曲菌(18.2%);婴幼儿食品中检出4批次阪崎肠杆菌,其中1批次为婴幼儿配方食品(奶粉)。结论长沙市市售食品的卫生状况较好,食品微生物污染程度较轻,但应密切关注市售婴幼儿配方食品的阪崎肠杆菌的污染情况。
马迪辉林希健朱彩明陈艳周银柱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源性致病菌
长沙市2012年即食餐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了解长沙市即食餐饮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12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对即食餐饮食品中的沙门菌、志贺菌等6种致病菌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95批次即食餐饮食品共开展致病菌监测475项,检出阳性致病菌17株,总体检出率3.58%。检出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蜡样芽胞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12.73%、6.32%和4.21%。不同采样环节、不同季节样品致病菌检出情况显示,超市采集的餐饮食品致病菌阳性率明显高于餐饮环节和农贸市场(χ2=6.654,P<0.05),夏秋季节采集的样品致病菌检出率稍高于冬春季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7,P>0.05)。结论长沙市市售即食餐饮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宣传,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及预警,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周银柱朱彩明陈艳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食品安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