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国栋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主动脉
  • 2篇导管
  • 2篇动脉弓
  • 2篇心脏
  • 2篇心脏骤
  • 2篇心脏骤停
  • 2篇血性
  • 2篇失血
  • 2篇失血性
  • 2篇输注系统
  • 2篇球囊
  • 2篇骤停
  • 2篇主动脉弓
  • 2篇主动脉腔
  • 2篇阻断
  • 1篇电刺激
  • 1篇电刺激诱发
  • 1篇顶点
  • 1篇动脉分叉

机构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武钢
  • 6篇梁国栋
  • 4篇钟涛
  • 2篇廖生武
  • 1篇虞芳

传媒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体表针刺电刺激诱发心室纤颤猪模型的构建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构建一种经济、简便、安全又高效的心脏骤停(CA)猪模型。方法以12只西藏小型猪为研究对象。使用2根针灸针分别穿刺于心脏左右两侧,一根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与胸壁呈30°~60°夹角插入约3 cm,并调整针柄,直至针柄随心脏节律性跳动而心电图未出现室性早搏改变;另一根插入左侧腋下皮下组织约3 cm,以不损伤重要器官为宜。将2根针柄通过导线与3节串联9V干电池组连接,形成回路及直流电刺激。经皮电刺激3 s诱导心室颤动,以构建CA猪模型,记录模型构建成功率。经4 min非干预期后,根据Utstein模式标准对实验动物进行心肺复苏(CPR),并观察该模型复苏后生存情况。结果 12只西藏小型猪通过经皮电刺激诱导室颤,有11只致颤成功,成功率为91.67%(11/12)。动物模型经CPR后,5只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OSC),复苏成功率为45.45%(5/11)。在后续生存观察中发现:成功复苏的动物24 h存活率达100%(5/5),72 h存活率达80%(4/5)。经72 h观察后对成功复苏的西藏小型猪进行解剖,均未发现实验操作所致的胸腹部重要器官明显损伤。结论利用西藏小型猪,采用针灸针与干电池可以成功构建出相对稳定的CA模型。该模型构建方法具有经济、简便、安全及高效的优势。
梁国栋郑汝钢菅洪健张旻海袁慧琼洪睫敏武钢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心室颤动针灸针西藏小型猪
主动脉弓输血在失血性心脏骤停兔复苏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18年
目的 比较失血性心脏骤停兔复苏过程中,主动脉弓快速输血与中心静脉快速输血对冠状动脉灌注压和复苏效果的不同影响.方法 经股动、静脉联合快速放血构建失血性心脏骤停兔模型.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n=15):①主动脉弓输血联合胸外按压组(AAT组);②中心静脉输血联合胸外按压组(CVT组);③单纯主动脉弓输血组(SAAT组).维持15min心脏骤停状态后给予复苏.复苏过程予以胸外按压联合经股动脉置管至主动脉弓快速自体血回输(AAT),或股静脉置管至下腔静脉的中心静脉快速输血(CVT).SAAT组单纯给予主动脉弓快速输血、不联合胸外按压.全程连续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SBP、DBP、MAP和CVP),取不同时间点计算冠状动脉灌注压(CPP)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6h生存情况.结果 45只新西兰兔平均失血(79.18±11.79) mL后成功构建失血性心脏骤停兔模型.复苏阶段,在输血的第1、2、3分钟时间点,各组CPP分别为AAT组(61.24±33.00) mm Hg,(75.97±33.72) mm Hg,(73.17-32.74) mm Hg;CVT组(23.72±16.53)mm Hg,(27.25±21.10)mm Hg,(30.22±19.13)mm Hg;SAAT组(50.32±21.45)mm Hg,(60.93±25.07) mm Hg,(65.65±25.26) mm H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ROSC后第10、20、30分钟时间点,各组CPP分别为AAT组(92.75±25.64) mm Hg,(90.53±26.07) mm Hg,(86.47±20.83) mm Hg;CVT组(62.36±13.14)mm Hg,(62.94±11.75) mm Hg,(61.06±15.22) mm Hg;SAAT组(81.94±16.16)mm Hg,(84.82±8.92) mm Hg,(84.69±10.57)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3,P=0.001).各组动物ROSC率分别为AAT组(12/15) 80.0%、CVT组(10/15) 66.7%、SAAT组(12/15) 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18).ROSC后6h,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AAT组(5.0±0.41)h、CVT组(3.0±0.78)h、SAAT组(4.0±0.3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
郑汝钢张旻海菅洪健梁国栋钟涛武钢
关键词:失血主动脉输血
主动脉腔内双水平球囊阻断加压输注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主动脉腔内双水平球囊阻断加压输注系统,包括:主导管,其顶端为主导管输注出口,引至体外的尾端为第一尾端注射口;主动脉弓部球囊,连接在主导管的顶端以下的部分;主动脉弓部球囊注入导管,附着在主导管上;主动脉...
武钢郑汝钢菅洪健张旻海梁国栋钟涛廖生武
文献传递
脐、髂嵴顶点与腹主动脉分叉位置关系的对比影像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脐、髂嵴顶点在定位体外腹主动脉阻断位置中的价值。方法:CT影像下观测108例患者脐、髂嵴顶点与腹主动脉分叉的位置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该位置关系与肥胖和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腹主动脉分叉以上,脐至腹主动脉分叉的垂直距离(BU)大于髂嵴顶点至腹主动脉分叉的垂直距离(BC)(P<0.05);腹主动脉分叉以下,BU和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62.0%)多在腹主动脉分叉以上,髂嵴顶点(65.7%)则多在腹主动脉分叉以下,两者与腹主动脉的位置关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U与腹部脂肪厚度、年龄皆无相关性(P>0.05);BC与腹部脂肪厚度无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结论:相较于髂嵴顶点,脐多位于腹主动脉分叉上方,身体前侧,不易随腹部脂肪厚度和年龄的改变而变化,是进行体外腹主动脉"末端"阻断的重要体表解剖标志。
菅洪健钟涛张旻海虞芳郑汝钢梁国栋武钢
关键词:腹主动脉分叉血流阻断心肺复苏影像解剖
失血性心脏骤停兔模型的构建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构建失血性心脏骤停兔模型,以满足失血性心脏骤停基础研究的需要。方法选择27只新西兰兔分为假手术组(A组,无放血、无复苏)、未控制组(B组,放血但无复苏)、液体复苏组(C组,放血及复苏)。A组不作处理,B、C组经动静脉放血约放出50%的全身血量,达到心脏骤停后维持状态15 min,随后采用乳酸林格液和全血回输复苏。各时相点采动脉血测血气分析并统计输液量、失血量及6 h存活率。结果建模成功时B、C组血压显著降低,C组平均动脉压(MAP)下降至(14.5±5.3)mmHg。30 min MAP为(69.75±14.37)mmHg。在复苏5 min时p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实际碳酸氢盐(AB)、标准碳酸氢盐(SB)、实际碱剩余(ABE)、标准碱剩余(SBE)显著降低,K^+、乳酸水平显著升高(与0 min比较:P<0.01);在复苏25 min,仅K^+恢复至0 min水平,而AB、SB、SBE、ABE与乳酸均低于0 min水平(P<0.05)。Ca^(2+)在所测时间点皆与T0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动静脉联合放血构建的模型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高,适用于失血性心脏骤停的研究。
张旻海郑汝钢菅洪健梁国栋武钢
关键词:失血心脏骤停
主动脉腔内双水平球囊阻断加压输注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脉腔内双水平球囊阻断加压输注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主导管,其顶端为主导管输注出口,引至体外的尾端为第一尾端注射口;主动脉弓部球囊,连接在主导管的顶端以下的部分;主动脉弓部球囊注入导管,附着在主导管上;主...
武钢郑汝钢菅洪健张旻海梁国栋钟涛廖生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