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宏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元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夹
  • 1篇动脉瘤夹闭
  • 1篇动脉瘤性
  • 1篇动脉瘤性蛛网...
  • 1篇血管
  • 1篇血管介入
  • 1篇张量成像
  • 1篇栓塞
  • 1篇栓塞术
  • 1篇栓塞术治疗
  • 1篇破裂动脉瘤
  • 1篇蛛网膜
  • 1篇蛛网膜下
  • 1篇蛛网膜下腔
  • 1篇蛛网膜下腔出...
  • 1篇网膜
  • 1篇下腔出血
  • 1篇颅内

机构

  • 3篇广元市中心医...

作者

  • 3篇何明方
  • 3篇刘宏
  • 2篇梁兴泽
  • 2篇钟冬胜
  • 2篇龚洪福
  • 2篇林锋
  • 2篇谭博
  • 1篇雍利军

传媒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3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aSAH的效果及对血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治疗效果及对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SAH 80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好转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血管内皮功能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内皮素1(ET-1)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功能(FM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刘宏何明方吴政俊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内皮功能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应用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2017年
目的:分析脑梗死以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判断患者疾病分期的有效性。方法:以本院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59例脑梗死者为研究组,对比组为随机抽取60例同期入院行健康检查者,将研究组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超早期组(发病至检查时间在6小时以内)以及急性组(时间为7~24小时),组人数分别为25例、34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比较正常者与疾病者病灶以及健侧对应区域FA值得差异,观察不同发病时期研究组患者梗死区域FA以及ADC值情况。结果:脑梗死者基底节区、侧脑室体旁、脑梗死区FA值均较正常者低,且急性组梗死区FA、ADC值均低于健侧,而超早期仅ADC值梗死区低于健侧(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有效诊断脑梗死,判断患者脑内病变程度。
钟冬胜何明方龚洪福梁兴泽林锋刘宏吴政俊谭博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脑梗死
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早期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为(141.42±27.64)min,术中出血量(71.64±20.32)ml,住院时间(30.24±8.40)d,并发症发生22例(20.37%)。术后预后良好70例(64.81%),预后差25例(23.15%),植物生存8例(7.41%),死亡5例(4.63%),巨型和大型动脉瘤其夹闭程度明显比小型和一般动脉瘤差。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在早期行开颅夹闭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何明方刘宏吴政俊林锋钟冬胜雍利军龚洪福梁兴泽谭博
关键词:夹闭术颅内动脉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