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褚光

作品数:26 被引量:11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8篇水稻
  • 8篇利用效率
  • 7篇根系
  • 5篇氮肥
  • 4篇氮肥利用
  • 4篇氮肥利用效率
  • 4篇灌溉
  • 3篇稻根
  • 3篇稻区
  • 3篇稻田
  • 3篇杂交
  • 3篇杂交稻
  • 3篇水稻根
  • 3篇水分
  • 3篇水分利用
  • 3篇籼粳
  • 3篇籼粳杂交
  • 3篇籼粳杂交稻
  • 3篇晚粳
  • 3篇利用率

机构

  • 26篇中国水稻研究...
  • 4篇长江大学
  • 1篇宜宾学院
  • 1篇襄阳市农业科...
  • 1篇盐城市新洋农...

作者

  • 26篇褚光
  • 25篇王丹英
  • 25篇徐春梅
  • 23篇陈松
  • 22篇章秀福
  • 3篇李福明
  • 1篇陈婷婷
  • 1篇张运波

传媒

  • 9篇中国稻米
  • 7篇中国水稻科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作物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7篇2023
  • 3篇2022
  • 7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优化栽培模式对水稻根-冠生长特性、水氮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明优化栽培模式对水稻根冠发育以及产量与肥水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甬优1540(三系籼/粳杂交稻)为材料,设置3个处理:0N(空白)栽培模式、当地农户习惯栽培模式(对照)以及优化栽培模式。【结果】优化栽培处理两年的平均产量为11.5t/hm^(2),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其氮肥偏生产力、产谷利用率以及水分利用率较对照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优化栽培处理改善了水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降低了根系生物量与根-冠比,提高了深根比与比根长,增加了齐穗期与灌浆中期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提高了灌浆中后期根系氧化力与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的浓度。此外,与对照相比,优化栽培处理显著提高了灌浆中后期剑叶净光合速率、叶片中Z+ZR含量以及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结论】优化与集成现有栽培技术,可以改善水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提高地上部生理活性,进而实现肥水利用效率的提高。
褚光徐冉陈松徐春梅刘元辉章秀福王丹英
关键词:水稻优化栽培
近年我国水稻栽培学科若干热点领域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3年
综述了2020—2022年国内外水稻栽培领域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水稻无人化数智栽培、水稻优质丰产绿色栽培、再生稻机械化栽培、稻田多元多熟制种植、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以及稻田低碳减排稻作等热点领域,并对学科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3年来,研制出无人化飞播技术、耕整地技术,精准机插、施肥技术,智能远程控制灌溉技术等,研发出侧深施肥技术、增密减氮技术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达到减肥、减药、节水、抗旱功效,建立了再生稻机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了多元多熟的高效种植模式,发展出如“稻虾”“稻鳖”“稻锹”“稻蟹”等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及有效减少CH4排放的新技术。
朱均林褚光章秀福
关键词:水稻耕作栽培
水稻氮钾吸收的交互作用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氮和钾都是水稻生长的大量必须营养元素,在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稻对氮、钾的吸收存在着一定的交互作用。本文在综述水稻氮、钾吸收的机理上,探讨了氮素对水稻钾素吸收的影响,以及钾素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燕金香李福明徐春梅陈松褚光章秀福王丹英
关键词:水稻氮吸收钾吸收
水稻因土质施肥方法探讨被引量:5
2020年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反应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成土颗粒的组成状况。不同质地土壤间养分含量、蓄水导水、保肥供肥、保温导热、耕性、微生物种类及其活动等性能的差异,影响肥料的固定、转化、吸收和流失,并影响作物的产量形成,进而形成区域性的肥料利用效率的差异。水稻肥料利用状况的改善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土壤质地对肥料利用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简要介绍了不同质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和理化性质差异,分析了土壤质地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简要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不同土质土壤的肥料高效施用方法。
叶昌黄秀褚光徐春梅陈松章秀福王丹英
关键词:土壤质地土壤肥力施肥方法
南方稻区“早籼晚粳”栽培模式晚季灌浆期气象因子对晚粳稻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季灌浆期温光资源对不同类型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为适应性双季晚粳稻品种的筛选与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年在浙江富阳和温州两地开展,以当地主栽3个籼稻品种为对照,根据专家推荐选择20个候选粳型品种(包括10个常规粳稻、3个杂交粳稻和7个籼粳杂交稻),评估和研究灌浆期温光条件差异对晚粳稻品质的影响。【结果】(1)基于稻米品质特征聚类,晚籼稻因其特有的长宽比(3.18)与直链淀粉含量(19.40%)归属一类;相比晚籼稻,大部分杂粳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分别升高了4.31%-5.28%、6.51%-9.33%、25.83%-28.34%、-1.81%-4.27%、11.62%-50.85%和2.31%-2.85%,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则降低了20.98%-28.14%和1.16%-14.85%,表现出明显的米质提升;常规粳稻品种的米质表现则出现分离,部分源于苏南和嘉兴的常规粳稻(4个)与杂交粳类似,同属于米质提升一类;而部分源于江苏、上海的常规粳稻品种(6个)因其在晚季中相对较差的米质表现(高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归属一类;(2)晚稻灌浆期稻米品质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气候因子对水稻品质的作用主要以齐穗后10-20 d为主;加工品质(糙米率)与日均辐射(R:-0.40--0.19,P<0.05)和昼夜温差(R:-0.45--0.28,P<0.05)呈负相关关系,与日最低温度(R:0.24-0.53,P<0.05)和降雨量(R:0.38-0.45,P<0.05)呈正相关关系;灌浆期降雨增多以及夜间温度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垩白率和垩白粒率(R:-0.37--0.16,P<0.05;R:-0.43--0.12,P<0.05),从而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同时夜间温度和降雨与食味值呈负相关关系(R:-0.37--0.16,P<0.05;R:-0.43--0.12,P<0.05);双季晚稻灌浆期最高温度与稻米食味值成正相关(R=0.37,P<0.05),日最低温度则与稻米蛋白质含量(R=0.19,P<0.05)和垩白度(R=0.16,P<0.05)及垩白粒率(R=0.12,P<0.05)成正相关。【结论】齐
冯向前殷敏王孟佳马横宇褚光刘元辉徐春梅章秀福张运波王丹英陈松
关键词:双季晚稻灌浆期气象因子
根表铁膜对水稻磷素吸收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磷(P)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仅次于氮。P在土壤中含量丰富,但由于其难溶性及土壤的高吸附性,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活性P含量很低。根表铁膜对土壤中的P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植物的营养库,铁膜中的P是植物吸收的重要P源。有关根表铁膜与水稻P吸收的关系已有很多报道,是促进还是抑制作用情况比较复杂。本文综述了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原因、对P的吸附与解吸附能力以及对水稻吸收利用的影响,并对今后开展根表铁膜对水稻P吸收的调控机理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同时对根表铁膜调控水稻P吸收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肖德顺徐冉王丹英陈松褚光刘元辉章秀福徐春梅
关键词:水稻
稻田应用“水肥一体化”的现状、问题与思考被引量:3
2021年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混合施入土壤的集灌溉和施肥于一体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可以达到节水省肥的目的,还是实现农业精确定量、智慧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水肥一体化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水肥一体化中滴灌等技术在设施栽培以及玉米、棉花等作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对滴灌技术在水稻中应用存在的成本高、环境不友好、品种适应性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应的沟渠改造、加强滴灌管道建设、垄畦栽培结合、水肥药一体化和筛选新品种等解决方法。本文为水肥一体化在水稻栽培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探索了水肥一体化水稻栽培未来的方向。
马横宇王孟佳殷敏褚光徐春梅章秀福王丹英陈松
关键词:水稻稻田水肥一体化灌溉
水稻种子萌发出苗研究及直播生产上相关难题
2023年
水稻的出苗过程经过了种子的吸胀、萌动、发芽、出苗等阶段,涉及种子细胞活化修复、物质分解与代谢、能量代谢等生理生化活动,其调控网络十分复杂。本文在简要介绍种子萌发和出苗过程、生理生化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提出了直播稻生产上与种子萌发和出苗相关的难题,即直播稻芽苗期遇到淹水和低温胁迫困扰直播稻的一次性全苗问题。
郑广杰陶怡沈兴连叶昌徐亚楠褚光徐春梅王丹英
关键词:水稻种子萌发出苗
不同氮吸收效率水稻品种的苗期铵吸收特性及生长差异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测定不同氮吸收效率品种对外界NH4+浓度的响应,解释水稻品种间氮吸收差异的机理。[方法]采用水培法栽培氮吸收高效的水稻品种齐粒丝苗(QL)和氮吸收低效的品种沪科3号(HK),通过分析水稻幼苗在0—0.80 mmol·L^(-1)低铵浓度和1.00-12.96 mmol·L^(-1)高铵浓度下的铵吸收速率,计算铵吸收动力学参数Vmax和Km值,比较不同氮吸收效率水稻品种的苗期铵吸收特性;通过比较不同NH4+浓度下的水稻苗期株高、分蘖数、叶绿素含量、以及地上和地下部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用根系扫描法分析根系形态,包括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平均直径、根尖数等,用非损伤性扫描离子选择电极技术(scanning ion-selective electrode technique,SIET)测量根分生区和伸长区NH4+的跨细胞膜运输,用液相氧电极系统分析根系氧损耗,研究不同氮吸收效率水稻品种的苗期生长差异。[结果](1)在0—0.8 mmol·L^(-1)、低铵浓度下,2个水稻品种QL和HK幼苗对NH4+的吸收符合Michaelich-Menten方程,氮吸收高效品种QL的吸收动力学参数Vmax为氮吸收低效品种HK的1.66倍;当NH4+的浓度大于1 mmol·L^(-1)时,水稻幼苗对NH4+的吸收均随着外界NH4+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同一NH4+浓度下,氮吸收高效品种QL对NH4+的吸收速率大于氮吸收低效品种HK;(2)水稻根系分生区在外界不同NH4+浓度下均表现为NH4+的跨细胞膜净流入,且NH4+净流入速率随着外界NH4+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氮吸收高效品种QL在低铵(LN)、中铵(MN)和高铵(HN)处理下根系分生区NH4+净流入速率分别比氮吸收低效品种HK高42.0%、71.8%和63.6%;根系伸长区NH4+的跨细胞膜流通品种间存在差异,氮吸收低效品种HK在LN和HN下均出现NH4+跨细胞膜净输出,而氮吸收高效的品种QL仅在HN下出现NH4+跨细胞膜净输出,且净输出速率比氮吸收低效的HK低34.30%。(3)在LN和MN浓度下,氮吸收高效品种QL的苗期形态和物质积�
黄秀叶昌燕金香李福明褚光徐春梅陈松章秀福王丹英
关键词: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对籼粳杂交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探明干湿交替灌溉对籼粳杂交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方法】试验于2017—2018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基地皇天畈试验农场进行。以2个新选育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和春优927以及2个当地高产粳型杂交稻品种常优5号和嘉优5号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自移栽后7 d至成熟期设置2种灌溉模式,分别为常规灌溉(CI)和干湿交替灌溉(AWD)。研究AWD对籼粳杂交稻品种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与CI模式相比,AWD模式显著降低了2个当地高产粳型杂交稻品种的产量,降幅为12.3%—12.8%,但2个籼粳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在2种灌溉模式间没有显著差异;AWD模式显著提高了4个供试水稻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当地高产粳型杂交稻品种的增幅为5.9%—8.3%,籼粳杂交稻品种的增幅为13.7%—16.8%。与当地高产粳型杂交稻相比,籼粳杂交稻品种在AWD模式下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分蘖发生能力、较高的群体颖花量和结实率、齐穗至成熟期较高的光合势与作物生长速率、齐穗后2次土壤落干期与复水期较高的根系氧化力、剑叶净光合速率以及籽粒中较高的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活性。【结论】与当地高产粳型杂交稻品种相比,籼粳杂交稻品种在AWD模式下可获得更高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较好的根系性能(齐穗后2次土壤落干期与复水期较高的根系氧化力)和地上部植株较强的生理活性(齐穗至成熟期较高的光合势、作物生长速率、齐穗后2次土壤落干期与复水期较高的剑叶净光合速率以及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是其在AWD模式下获得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重要生理基础。
褚光徐冉陈松徐春梅王丹英章秀福
关键词:水稻干湿交替灌溉籼粳杂交稻水分利用效率生理基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