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怡

作品数:11 被引量:77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动力机制
  • 2篇中尺度
  • 2篇中尺度对流
  • 2篇气象
  • 2篇强降水
  • 2篇污染
  • 2篇污染物
  • 2篇环流
  • 2篇极端强降水
  • 2篇降水
  • 2篇暴雨
  • 2篇大气污染
  • 1篇沿岸
  • 1篇源解析
  • 1篇云带
  • 1篇云物理
  • 1篇灾害
  • 1篇中尺度对流系...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台风

机构

  • 1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天津市气象台

作者

  • 11篇郑怡
  • 2篇张磊
  • 2篇杨晓霞
  • 2篇郭俊建
  • 2篇丛春华
  • 2篇侯淑梅
  • 2篇孙晶
  • 1篇杨成芳
  • 1篇韩永清
  • 1篇吴炜
  • 1篇董旭光
  • 1篇杨明
  • 1篇高留喜
  • 1篇陈金敏
  • 1篇刘洪利
  • 1篇焦艳
  • 1篇刘畅
  • 1篇孙兴池
  • 1篇史得道
  • 1篇李冉

传媒

  • 3篇海洋气象学报
  • 2篇气象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冷涡背景下一次致灾超级单体雹暴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7
2021年
利用WRF模式,结合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13日山东中部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触发和维持机制、雹云流场结构特征以及冰雹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冰雹天气过程是在华北冷涡背景下,由中尺度地面辐合线触发生成的超级单体雹暴过程。降雨和下沉气流引发的地面冷池进一步增强了地面辐合;雹云顶端强辐散出流的抽吸作用是动力不稳定维持机制。WRF模式模拟的雹云具有有界弱回波、回波悬垂等超级单体特征。模拟雹云的成熟阶段0℃高度位于4km,超过40dBz的回波高度达到12km;在流场上主体为上升运动,且上升运动两侧存在上升→下沉→上升运动的转换,有利于冰雹的碰并增长。雪晶最初由过冷云水和云冰碰并生成,之后通过碰并过冷水转化为霰粒子,为冰雹生成提供了充足的雹胚。霰粒子和雹粒子在上升运动的带动下反复经过雹云中的过冷水累积带有利于自身不断增长并转化形成大冰雹。
李根吴福浪郑怡
关键词:雹暴云物理
2013—2021年山东大气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2024年
利用2013—2021年山东环境监测站点逐时数据,统计了6项污染物的特征,探讨了颗粒物(PM)与臭氧(O_(3))时空分布,分析了气象条件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2013—2021年山东空气质量逐年转好,2021年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较2013年下降了60.2%,O_(3)年平均浓度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他5项污染物浓度均降低,PM和O_(3)是影响山东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物。CO、NO_(2)、PM_(10)、PM_(2.5)和SO_(2)浓度呈现冬高夏低的单峰型特征,O_(3)浓度呈现夏高冬低的单峰型特征;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PM_(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和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特征显示,2013—2021年有利的气象条件和减排共同作用使山东PM_(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59μg·m^(-3),减排是PM_(2.5)年平均浓度下降的主因。来源解析表明,山东大部地区PM_(2.5)本省排放占比高,相比2019年,2021年本地排放占比有所降低,距离河北和河南越近的地区外源输入占比越大;2019年7个通道城市本地排放占31%~54%,2021年为19%~34%,鲁西北地区受外省输送影响最大。
崔金梦丛春华丛春华陈金敏郑怡王继康陈金敏董旭光
关键词:污染物气象条件源解析
西风槽与副高相互作用的暴雨过程动热力场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以及FY 2C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2007年8月15—18日发生在山东的一次暴雨过程中,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相互作用三个阶段的热力、动力场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过程先后经历了副高西进切变线缓慢西移、横槽南压副高减弱和横槽转竖副高南撤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中低层有切变线和θ_(se)锋区;700 hPa有低空急流;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具有后向传播特征,生命史中多次发生合并。三个阶段的不同点是:(1)副高西进过程中,锋区随高度向北倾斜,坡度小,切变线和θ_(se)锋区均为后倾,为典型的暖锋降水。暴雨区范围大,强度均匀,位于850 hPaθ_(se)锋区与暖脊的交界处的水汽辐合中心附近。饱和区宽广,伸展高度高。低层气旋性辐合、切变线辐合、锋面抬升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低空急流是暴雨增强机制。(2)副高减弱过程中,干冷空气分别从低层和中层侵入θ_(se)暖脊,θ_(se)锋区随高度先向北后向南,呈交错倾斜现象,坡度大,为典型的强对流降水,上升运动最为激烈。暴雨区范围小,强度大,分布不均,位于θ_(se)暖脊垂直方向轴线附近。饱和区狭窄,伸展高度高。锋面抬升运动是触发对流性强降水的主要动力机制,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入侵是强降水的增强机制。(3)副高南撤过程中,θ_(se)锋区随高度向南倾斜,坡度大,呈前倾特征,为典型的高空槽降水。暴雨区狭长分散,强度弱,位于850 hPa切变线上、θ_(se)暖舌靠近锋区一侧。饱和区狭窄,伸展高度低。低层切变线辐合抬升是触发强降水动力机制,中层干侵入是降水增强机制。
侯淑梅郭俊建张磊郑怡孙兴池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动力机制
台风“温比亚”(1818)造成山东极端强降水的成因分析被引量:28
2019年
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结合NCEP/NCAR逐日6 h再分析资料(0. 25°×0. 25°),对2018年18号台风"温比亚"及其残骸长时间影响山东引发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1)此次极端降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受台风外围螺旋云系、倒槽和变性后温带气旋冷锋影响,其中弱冷空气与台风倒槽相互作用对强降水的产生和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2)"温比亚"缓慢北上过程中,强降水落区从台风东侧逆时针转至其北部倒槽附近,并逐渐远离台风中心,台风强度逐渐减弱。3)冷空气在对流层中层与台风倒槽相互作用,中层冷暖平流增强形成锋区,斜压不稳定能量增强,暖湿空气在锋区附近上升,并与低层倒槽辐合上升运动相配合,引发了倒槽附近特大暴雨的发生。4)此次过程中,低空急流稳定维持,源源不断地将水汽自东海输送至台风倒槽附近,水汽输送集中在800 hPa以下,850 hPa水汽通量辐合强度大于8×10-6g·cm^(-2)·hPa^(-1)·s^(-1)区域与暴雨落区的形态和位置对应良好。5)对流层中层的弱冷空气和低层的强暖湿气流促进了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发展和维持,低层强风速带在鲁中山区迎风坡强迫抬升不断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在中高层气流引导和地形作用下产生"列车效应",也是此次过程中局地特大暴雨产生的重要因素。
郑怡杨晓霞孙晶
关键词:极端降水冷空气中尺度对流
一次罕见的山东半岛西部海效应暴雪过程的特征及机理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MODIS和HIMAWARI-8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浮标站及常规观测等多种观测资料,结合NCEP/NCAR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和ERA_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1月2526日山东半岛西部和北部海效应暴雪过程的降雪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中高空冷涡位置异常偏西偏南,对应地面等压线气旋式弯曲异常偏西,冷空气强盛,为半岛西部产生暴雪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2)此次海效应暴雪过程存在多条降雪云带并有云带合并发展现象,每条云带内部可能存在多个云团(线),云带的位置和发展强度对降雪落区和降雪量具有良好的指示性。(3)对应强降雪时段,渤海海面海气温差为14℃左右,半岛西部存在不稳定层结,地面辐合线提供动力触发机制,前期水汽积累和后期强水汽辐合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区长期维持使降雪云带强烈发展并产生"列车效应",是导致此次半岛西部产生暴雪的主要原因。(4)此次暴雪过程中,山东半岛西部在能量和水汽方面优于半岛北部,且动力维持机制与半岛北部不同,其低层900 hPa以下存在西北风和偏北风的辐合。
郑怡杨成芳郭俊建张磊焦艳
关键词:动力机制
渤海中西部近海与沿岸海雾的特征分析
本文利用2004-2012年渤海湾埕北油田A平台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以及塘沽、秦皇岛、兴城和龙口4个环渤海沿岸观测站的常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渤海中西部海雾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归纳了天气系统模型,并给出了相关气象要...
郑怡李冉史得道王亚男孙蜜娜
关键词:气候特征边界层特征
山东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及其与地面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基于卫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AOT)是研究大气污染程度及时空变化的重要参考,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地理和气候背景不同,不同区域AOT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面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选取了2017年7月—2020年7月山东89个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发布的葵花8号和9号气象卫星(Himawari-8/9)AOT产品、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ERA5再分析数据产品,研究了山东地区卫星AOT时空分布特征,AOT与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山东存在两个主要的AOT低值区,分别位于鲁中山区一带,半岛丘陵并延伸到东部沿海一带,低值区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山东AOT年平均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西部、南部与外省接壤附近地区,以及渤海南部至莱州湾沿岸一带,在分析气溶胶跨省传输时值得关注。不同季节AOT的高值区分布存在差异。2)山东AOT白天变化呈现双峰结构,08时由峰值逐渐下降,11时转为上升,14时达全天最大值0.608;AOT的日变化趋势与细颗粒物(PM2.5)、O3等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明显不同,是影响其相关性的重要因素。AOT月际变化中,存在两个显著的峰值6月(0.648)和10月(0.622),2月AOT最低。AOT的季节变化与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呈现一定的反位相特征。3)总体上AOT与PM2.5、O3等主要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不高,一年之中,6月AOT与污染物的相关程度最低,1月的相关性最高;15—17时是AOT与污染物相关性最强的时间段,而10时相关性最差。单凭AOT难以定量反映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使用卫星开展地面大气污染监测分析还需纳入更多的因子进行分析。
吴炜丛春华郑怡
关键词:气溶胶光学厚度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
台风“摩羯”(1814)的路径特点与预报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2018年8月13—16日台风“摩羯”(1814)及其残余低压环流影响山东,造成区域性暴雨或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资料及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对此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摩羯”的路径特点。此次台风“摩羯”路径特殊,并出现突变。通过对“摩羯”的路径预报仔细分析,得出台风路径预报着眼点和部分有指示意义的预报指标。环流形势分析是预报台风路径的一个重要前提,大陆高压显著增强是环流形势调整的一个信号,是预报“摩羯”路径的一个关键因素;台风前进方向的对流层温度脊线和500 hPa正涡度轴线对台风未来路径有良好的指示作用。分析结果能够为提高山东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率提供参考。
高留喜杨晓霞刘畅田莹郑怡
关键词:台风路径环流形势涡度场
"温比亚"减弱环流造成山东极端强降水的成因分析
本文利用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加密自动观测站及常规观测资料,结合NCEP/NCAR逐日6h再分析资料(0.25°×0.25°),对2018年18号台风"温比亚"减弱环流长时间影响山东引发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1)...
郑怡朱小祥
山东省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天气学特征被引量:6
2020年
按照如下标准确定一个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linear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LMCS):40 dBz以上反射率因子连续或准连续回波带尺度≥100 km并持续至少1 h,镶嵌着40 dBz回波的35 dBz回波要求严格连续,线状或准线状的对流区域拥有一个共同的前边缘,最大回波强度≥50 dBz。从2012—2016年雷达资料中挑选出27个影响山东的LMCS,分析其天气学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的LMCS 8月出现次数最多,形成时间集中在傍晚到前半夜,生命史一般为1~2 h,大多数具有后向传播特征;形成LMCS的初始对流单体绝大多数位于河北省,单体生成后一般向东偏南方向移动;LMCS大多数是东北—西南向,尺度一般介于100~200 km。文章提炼了形成LMCS的后倾槽、前倾槽和冷涡等三类天气学模型。850 hPa伴有暖温度脊或暖中心是形成LMCS的一个重要特征,冷涡和前倾槽类500 hPa中空急流以及后倾槽类700 hPa以下低空急流在形成LMCS中起着重要作用。当850 hPa比湿>8 g·kg^-1,沙氏指数和抬升指数均为负值时,可能出现LMCS。若对流有效位能>1000 J·kg^-1,对流抑制较小,且850 hPa与500 hPa气温差大于25℃,出现LMCS的概率达80%。LMCS出现时均伴有短时强降水,70.4%的LMCS造成雷暴大风、冰雹或强降水灾害。冰雹和大风比短时强降水需要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度更高,仅有短时强降水出现时,0℃层和-20℃层的高度明显比冰雹和大风出现时的高度高。
侯淑梅孙晶郑怡韩永清
关键词:灾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