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梅丽

作品数:33 被引量:137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农业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栽培
  • 6篇小麦
  • 5篇甜菜
  • 4篇性状
  • 4篇甘薯
  • 4篇播种
  • 3篇冬小麦
  • 3篇生物学
  • 3篇生物学特性
  • 3篇适应性
  • 3篇农艺
  • 3篇农艺性
  • 3篇农艺性状
  • 3篇播期
  • 2篇营养
  • 2篇栽培技术
  • 2篇生长发育
  • 2篇脱毒
  • 2篇种质
  • 2篇景观

机构

  • 33篇北京市农业技...
  • 8篇北京市植物保...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北京市顺义区...
  • 4篇北京市房山区...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市农业局
  • 2篇北京市昌平区...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内蒙古农牧业...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市顺义区...
  • 1篇石家庄市植物...
  • 1篇北京市大兴区...
  • 1篇北京市延庆县...
  • 1篇北京市门头沟...

作者

  • 33篇梅丽
  • 13篇周吉红
  • 12篇王俊英
  • 11篇周继华
  • 7篇孟范玉
  • 5篇张桂芬
  • 3篇李仁崑
  • 2篇李新旭
  • 2篇王志敏
  • 2篇白文军
  • 2篇王艳芳
  • 2篇齐长红
  • 2篇雷喜红
  • 2篇黄琴
  • 2篇李蔚
  • 2篇徐向东
  • 1篇杨修仕
  • 1篇蒋春志
  • 1篇万方浩
  • 1篇任贵兴

传媒

  • 4篇作物杂志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农业科技通讯
  • 3篇浙江农业科学
  • 2篇植物保护
  • 2篇天津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标准化
  • 1篇中国农技推广
  • 1篇科学种养
  • 1篇农业工程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8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播及过晚播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2021年为北京市冬小麦历年播种持续时间最长年份,晚播比例达87.1%。为探明晚播及过晚播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分别调查了多穗型品种‘航麦247’和大穗型品种‘济麦22’在5个自然播期下的表现。结果表明:晚播及过晚播小麦生育期缩短,单株干质量降低、株高降低、基部节间变短、穗子变短、不孕小穗数增多、穗粒数、千粒质量及产量下降;与适期早播相比,‘航麦247’推迟播种4、11、20、28 d,减产7.9%、21.3%、28.1%、34.1%;‘济麦22’推迟播种7、17、20、21 d,减产6.42%、23.9%、28.9%、40.2%。正常年份北京地区播种冬小麦不宜晚于10月10日,如无法避免晚播或过晚播,选择‘航麦247’更易获得较高产量。
梅丽连艺佳孟范玉周吉红李润枝王俊英
关键词:冬小麦播期群体性状
一种测产框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测产框,包括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的表面连接有合页,且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之间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两侧的表面均开设有孔洞,且孔洞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杆,...
梅丽孟范玉周吉红王俊英石建红刘志群董静王亚楠刘西贝
藜麦在北京地区适应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0
2016年
为探究藜麦在北京地区的适应性及其适宜播期范围,利用引进的藜麦种植材料设置不同地域适应性观察和不同播期试验,进行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其产量表现的评价。结果表明,2年不同试验点藜麦均正常成熟:2014年产量为1 764.7kg/hm^2;2015年3个试验点平均产量为1 880.1kg/hm^2,其中房山大安山获得最高产量为2 235.2kg/hm^2。不同播期藜麦生育期在117~127d,株高在185.1~197.5cm,茎粗在19.8~24.8mm,单株主茎一级分枝数在20~27个,产量1 363.78~2 029.26kg/hm^2,单株粒重27.86~33.20g/株,千粒重2.29~2.70g。综上结果,藜麦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尤其在房山大安山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表现较好;其适宜播期在4月底。
邓万云周继华黄琴梅丽郭自军徐学欣韩美坤王志敏
关键词:试种适应性播期农艺性状
《北京市藜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的编制及解读被引量:1
2022年
藜麦是一种高营养、可观赏的粮经作物,近年成为北京的特色粮经作物,发展势头蒸蒸日上。为进一步提高北京市藜麦的产量和品质,经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制定了藜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本文阐述了《北京市藜麦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的编制背景,与现行标准进行了比对,并对标准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梅丽周吉红张金良郭自军王立臣齐长红喻泓
藜麦田甜菜筒喙象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甜菜筒喙象是一种新发现的严重为害藜麦的害虫,2016年首次在藜麦上大暴发,导致当年北京地区藜麦损失惨重。本研究针对甜菜筒喙象杂草寄主范围广,对藜麦为害严重却难以有效防控的问题,采用种群生态学技术方法,研究成虫产卵特性和杂草寄主在其种群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甜菜筒喙象成虫体色多变,既有锈红色,也有棕褐色和黑褐色。成虫夜伏昼出,不喜阳光直射,白天在生长茂密的植株中下部活动;主要选择在茎秆直径>5mm、处于营养生长盛期的寄主植株上产卵;株高150cm以上(现蕾盛期-初花期,直径>20mm)、生长健壮、茎秆比较坚硬的植株不利于成虫产卵。当藜麦尚未出苗或藜麦苗比较幼小(主干直径<5mm)时,成虫主要在早发的幼嫩多汁的藜科杂草上产卵;6月上旬,藜麦进入旺盛生长期,成虫开始在藜麦上产卵,产卵期约为1个月;7月下旬,藜麦进入初花期,茎秆粗壮,成虫主要在苋科杂草上产卵。此外,甜菜筒喙象成虫更喜欢在营养生长旺盛时期的藜麦植株上产卵,其单株产卵痕数量是藜科和苋科杂草的6.06倍和1.55倍;适时铲除田边杂草,有利于减轻藜麦田甜菜筒喙象的发生与为害。研究结果对甜菜筒喙象的有效防控,保障我国藜麦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张金良杨建国岳瑾郭自军袁志强魏国树梅丽张奥张桂芬
关键词:产卵特性
藜麦菜用品种筛选及刈割可行性初探
2022年
为筛选适宜菜用的藜麦品种,并探索藜麦苗刈割的可行性,引种甘肃、内蒙、山西等地11份藜麦品种(系),在日光温室栽培36天采收茎叶,进行植株性状、鲜食产量、适口性、营养物质含量及刈割可行性的比较。结果表明‘,条藜1号’‘、陇藜4号’鲜食产量较高‘,ZK1’‘、陇藜4号’‘、条藜1号’的营养丰富,‘陇藜4号’‘、陇藜5号’‘、陇藜3号’适口性较好。综合产量、营养及口感‘,陇藜4号’可作为菜用品种示范种植,该品种采收期株高36.0 cm、茎粗6.3 cm、叶片数16.7个、单株鲜重7.8 g,直收产量15.10 t/hm^(2),适宜刈割方式收获,刈割产量接近并略低于直收产量。
梅丽韩立红周继华周吉红祝宁王俊英曹彩红何秉青
关键词:菜用刈割
春季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为指导京郊小麦种植户春季科学灌水,实现节水高效生产,开展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越冬前灌水50 m3,保苗安全越冬的基础上,春季不同生育时期灌水对小麦产量有显著性影响,灌水处理对小麦的穗数和穗粒数影响较大,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的千粒重影响不大。春季不同生育时期灌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趋势为W4>W1>W2>W3,各处理间达5%差异显著性,以拔节期灌水的处理W4产量因素较协调,产量最高,为518.1 kg/亩,分别较W1、W2和W3亩增产5.9%、6.7%和8.3%。
佟国香周吉红毛思帅梅丽刘国明解春源罗军
关键词:小麦灌水时期
一种基于CatBoost的灌溉量计算方法及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CatBoost的灌溉量计算方法及系统,获取设定时间步长的环境特征数据集以及环境特征数据集所对应的目标数据;根据环境特征数据集、目标数据以及CatBoost算法构建基于CatBoost的蒸发蒸腾量估算...
牛曼丽岳焕芳王艳芳邱亢铖李蔚梅丽李新旭雷喜红李红岺郭芳王冰华孙丹
文献传递
生物降解地膜的性能及在北京鲜食玉米和甘薯生产上的应用被引量:14
2021年
为探索生物降解地膜在鲜食玉米和甘薯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以BF1(国内PBAT材料)、BF2(进口PBAT材料为主)和BF3(国内PPC材料)3种生物降解地膜为试验材料,以PE(普通聚乙烯)和LD(裸地)作对照,系统分析生物降解地膜的上机性能、降解情况以及对农田土壤温度、土壤墒情、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物降解地膜的增温保墒性能不及PE地膜,但均优于LD,可使鲜食玉米和甘薯提早成熟,产量和外观品质提升。其中,BF1和BF3处理的鲜食玉米产量分别为18652.66和18125.73kg/hm^(2),与PE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BF2和LD处理;BF1和BF3处理的甘薯产量分别为31586.16和29933.48kg/hm^(2),与PE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LD处理。生物降解地膜应用在鲜食玉米和甘薯上的经济效益均高于LD,不及PE地膜,其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BF1>BF3>BF2。综合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在北京的鲜食玉米和甘薯生产上应优先选用BF1,通过应用生物降解地膜逐渐替代PE地膜,实现地膜应用的无污染。
梅丽董雯怡周继华刘勤宋慧欣王俊英
关键词:鲜食玉米甘薯
北京浅山区藜麦不同播期避灾丰产及景观效应试验被引量:5
2019年
为探究藜麦在北京浅山区的适应性及最佳播期,笔者以‘陇藜1号’为研究对象,开展从3月底至7月中旬共计8个播期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陇藜1号’在北京浅山区的最适播期为5月下旬,全生育期104天,株高153.6 cm,千粒重3.14 g,产量1781.25 kg/hm2,转色后可观赏18天,成熟时麦穗和茎秆都呈红色,全田景观效果好。与‘陇藜1号’生育日数相当的早熟型品种可于5月下旬在昌平延寿镇,乃至昌平、门头沟、密云、怀柔、平谷等海拔300 m左右、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积温与本试验点相近的浅山区示范种植。
梅丽石春梅周吉红周继华徐明泽王俊英
关键词:播期景观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