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青

作品数:21 被引量:239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4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公路
  • 6篇高速公路
  • 5篇植被
  • 5篇气候
  • 3篇演替
  • 3篇植被演替
  • 3篇气候变化
  • 3篇全新世
  • 3篇路网
  • 3篇花粉
  • 3篇黄土高原
  • 3篇交通流
  • 3篇公路网
  • 3篇公路网络
  • 3篇高速公路网
  • 3篇高速公路网络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化学记录
  • 2篇遗址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南京师范大学
  • 6篇福建师范大学
  • 6篇教育部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云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浙江省文物考...

作者

  • 21篇杨青
  • 11篇李小强
  • 9篇周新郢
  • 8篇赵克良
  • 6篇孙楠
  • 6篇柯文前
  • 5篇陈伟
  • 4篇陆玉麒
  • 3篇纪明
  • 2篇胡竹君
  • 2篇凌光久
  • 2篇朱宇
  • 1篇赵琳
  • 1篇俞肇元
  • 1篇吴文祥
  • 1篇吴俊
  • 1篇郑洪波
  • 1篇何梦颖
  • 1篇孙国平
  • 1篇马春梅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理科学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当代财经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1
  • 3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农业及环境效应被引量:24
2011年
通过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2处文化层剖面及5处文化点的花粉、炭屑、种子的综合研究,重建了陇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显示,陇东地区早期农业经历了由单一黍作农业向黍、粟混作,并结合水稻、大豆等多样化农业发展过程.旱作农作物黍在仰韶文化早,中期占有绝对的优势,而粟在仰韶文化晚期开始明显增加,在齐家文化时期达到最大值.陇东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大豆开始栽培,稻作农业在陇东地区出现不晚于4800cal a BP,并延续到约4000cal a BP的齐家文化.新石器时代陇东黄土高原塬面以灌丛草原植被为主,沟谷地带存在云杉-铁杉-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新石器时代农业活动减少自然植被盖度,促使灌丛草原趋向于单一的蒿属草原.农业活动减弱或消退后,以沙棘、蔷薇科、麻黄、豆科、蒿属、藜科为主的灌丛草原植被得以恢复.
周新郢李小强赵克良DODSON John孙楠杨青
关键词:环境效应
交通流网络的时空特征解析——基于张量分解方法视角被引量:14
2016年
基于非负张量分解方法(NTF方法),依托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江苏省高速公路网络的三维OD海量交通流数据,展开网络时空特征的解析、提取与挖掘,尝试解决现有数据分析方法无法有效解析交通流网络时空演化的动态性与多维性问题。结果表明:1重构网络对原始网络的空间构型与格局具有很好的重现能力,基本刻画了原始网络的倒"不"字型空间结构;2分解的网络可提取出基本不变型、渐变型和突变型3类时变规律,且每类时间特征有各自耦合对应的局部空间格局,体现内在组织的时空统一性;3倒"不"字型空间结构由分解的沿沪宁线横向子网络叠加过润扬大桥沿扬溧线、过江阴大桥沿京沪线和过苏通大桥沿沈海线的三大纵向子网络等具有明确地理含义的多个局部空间系统共同构成,体现全局由局部组成的特性。
柯文前陆玉麒朱宇陈伟杨青
关键词:高速公路
基于高速公路交通流的江苏省城市空间关联特征被引量:8
2016年
在江苏省高速公路网络2012年12月OD流量数据和通行时间数据支撑下,本文从县市尺度出发,在对城市空间关联的节点、路径和组团等要素分析基础上,尝试勾绘关联特征的基本图示。结论如下:1城市节点分布有一定的等级性,且节点重要性本身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或在高速公路的功能定位有关。2单一组团或近邻组团以"中心城市+关联节点"进行关联,且城市间的通行时间基本在1小时内,而中长距离的双核心或多核心的组团则以中心城市作为联系基轴建构,且通行时间在1—3小时之间。3综合节点、路径和组团等要素勾绘的城市关联特征模式包含苏北系统、跨江系统和苏南系统,且该模式昭示以"多板块协同发展"的思路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可作为优先考虑的方案。
柯文前陆玉麒朱宇陈伟杨青
关键词:高速公路网络交通流
中国东部滨海平原新石器遗址的时空分布格局——海平面变化控制下的地貌演化与人地关系被引量:29
2018年
中国东部滨海平原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密集,是中国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区之一,也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区,环境变化记录丰富,为研究过去"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素材.本文统计了史前和商周时期遗址2000余处,其中年代确定的新石器遗址655处.利用DEM和GIS分析方法,对遗址点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发现遗址数量的变化和时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区域地貌的演化(尤其是海岸线的变化),而区域地貌的演化又受控于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早全新世早期,遗址零星分布于浙东山间盆地,远离海洋.在约9~7ka期间,中国东部滨海平原区(包括陆架区)广泛海侵,其西南和南侧为滨海的低山及岛屿,为新石器人类提供了有限的生存空间,文化类型中含有明显的"海洋成分".7ka前后是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重要转折期,海平面接近于(但是低于)现在的高度.约7ka之后海平面上升速率大幅度降低,而此时流域沉积物供给丰富,因此快速淤积成陆,海岸线东撤,陆域面积的扩大为新石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中国东部滨海平原区地势平坦,海拔很低,河网密布,又处于黄淮、江淮和钱塘江等大河的下游洪泛区,容易受到极端气候环境事件的袭扰,从而影响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迁移和演替.
郑洪波周友胜杨青杨青胡竹君凌光久张居中王颖颖曹叶婷黄宪荣成玥张笑宇吴文祥
关键词:新石器海平面变化地貌演化
甘肃河西走廊早期冶炼活动及影响的炭屑化石记录被引量:20
2010年
炭屑化石的显微结构研究是根据木材的解剖特征(组成木材的细胞与组织的形态和排列方式)确定燃烧植物的类型,重建古植被和古环境,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火石梁和缸缸洼青铜冶炼点位于河西走廊西北部、黑河流域下游巴丹吉林南缘沙地中,散布了大量的炭屑化石遗存。通过炭屑化石3个切面(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显微结构特征研究,比对现代切片标本和木材解剖图版,识别和确定炭屑化石的木材种属,确定2100~1860BC期间的青铜冶炼所用木材为柽柳、杨属、柳属、蓼科4种乔灌木植物,火石梁和缸缸洼地区大量乔、灌群落生长要比目前荒漠生态环境优越的多。先民的青铜冶炼活动导致乔木和灌木植物被大量砍伐,植被盖度急剧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是1900BC左右杨属、柳属和蓼科乔灌木植物基本消失的主要原因。
孙楠李小强周新郢赵克良杨青
关键词:河西走廊显微结构环境变化
黄土高原地区粟、黍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从植物生理特点和形态适应性的角度分析气候环境对植物有机体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13C)的作用机理,是运用有机体?13C进行古气候定量重建的基础.C4植物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代表作物,其炭化种子易获取、可鉴定到种,?13C可靠性强,是古气候研究的潜在理想材料.通过采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生境现代栽培粟、黍,分析其?13C与环境要素(包括纬度、海拔、全年和生长期的温度、降水量、水分有效性(P/Ep)、湿度等)的关系,结果显示粟?13C值仅与纬度(光照)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6),光照对粟?13C值的影响占21%,其他气候要素对粟?13C值未产生显著影响,粟?13C值不适用于提取气候因素信息;黍?13C与生长期降水量(Pg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Pgp对黍?13C的影响程度达到56%.解析黍作物生理特性和形态调整的作用机制,显示在水分胁迫条件下黍植株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是通过气孔因素实现的,因此黍?13C能够较好地记录作物生长过程中降水量状况,在古气候定量重建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杨青李小强
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降水量
黄土高原粟、黍碳同位素组分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及作用机理
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代表作物,其炭化种子具有化学性质稳定、易获取性及易鉴定到种等优势,是古气候定量重建的潜在理想材料.从粟黍生理特点和形态适应...
杨青李小强
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生理特点
河西走廊4200年以来青铜冶炼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被引量:2
2010年
金属的使用与冶炼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革命性事件。河西走廊地区全新世条湖湖相沉积元素地球化学记录显示,10500-9500cal aBP和8000-7200cal aBP时段Cu、Pb、Zn、Ni元素含量高值区,分别对应了早全新世增温期冰川融水量增加和全新世适宜期季风降水的增强。Cu、As、Pb、Zn、Ni含量在4200-3700cal aBP时段出现最高峰值,另外Cu、Pb、Zn、Ni4种元素在3000-2700和2100-1900cal aBP时段出现较高峰值。4200-3700cal aBP时段元素异常记录了我国西北地区最早的青铜冶炼,As元素是这一时期青铜合金的主要成份。另外,西周时期(3000-2700cal aBP)和汉代(2100-1900cal aBP)Cu、Pb、Zn、Ni元素峰值,可能是先民青铜冶炼的结果。元素地球化学记录不仅可以判定早期青铜冶炼的起迄时间,也提供了甄别不同时代青铜合金元素组成变化的信息。
李小强纪明Dodson J.周新郢赵克良孙楠杨青
关键词:河西走廊元素地球化学
区域高速公路交通流时空特征解析——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9
2016年
采用蕴含多重属性的高速公路收费站数据,并联系经济、人口等数据,对区域交通流量时空特征及所体现的社会经济意义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总体特征上,流量在10~11时和14~16时的时间分布呈"双峰"结构,划分的高、中、低三种流量类型空间分布则有明显集聚特征。2具体特征表现为空间上呈现"点—轴—面"结构,花桥、六合为独特节点,几大长江大桥为轴线,其余收费站则构成面;时间上,每一类收费站交通流量同样呈现"双峰"结构,但存在"最高峰"和"次高峰"。3交通流量连续24小时时间序列分离的动态可视化空间表达体现出人类跨区域的出行活动具有鲜明的"昼—夜"之分规律。4区域交通流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联性。
赵珍珍柯文前杨青
关键词:高速公路交通流
MIS 3阶段以来沙漠/黄土过渡区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2
2011年
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姬塬、和林格尔两个地点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开展较高分辨率花粉记录研究,重建MIS 3以来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黄土高原北部MIS 3阶段以来植被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MIS 3阶段早-中期气候较温湿,植被为疏林草原类型;MIS 3晚期-末次盛冰期为荒漠草原植被类型;末次冰消期为干草原植被类型;全新世高温期为草甸草原植被类型。沙漠/黄土过渡区MIS 3阶段以来植被演替显示,增温阶段和高温期有助于草原植被发育和植被盖度的增加,同时,全新世高温期有利于植物多样性增加。
杨青李小强周新郢刘汉斌赵克良孙楠
关键词:MIS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