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刚
- 作品数:8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 中国古代殿试策的社会学考察被引量:2
- 2018年
- 策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文学体裁,不仅具有文学审美价值,而且具有经世之用。策运用于国家人才选拔,成为一种考试文体,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策分策问和对策两个部分。试策在隋唐以后逐渐完善的科举制中分为乡试策、会试策和殿试策①三级。
- 陈文新潘志刚
- 明清时期“五经”卷中式现象的制度考察:原因与结果被引量:1
- 2018年
- 明崇祯朝之"五经中式"现象在清初得到延续并呈增长态势。明清之际,"五经"卷的产生,源于知识界对空疏学风的反感,而试卷的设置为士子们提供了全作"五经"文的可能,士子的学识积累和书写速度也足以应付二十三题的回答。面对"五经"卷这种不合科举程式的行为,朝廷出于招揽人才的考虑,往往网开一面,破格录取,最终导致了对已有的科举程式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事实表明,知识界和政府针对具体弊端所做的努力,其意义虽然比不上原创的制度设计,但却赋予了已有制度自我更新的活力。
- 陈文新潘志刚
- 关键词:明清科举制度
- 李煜之死与词体尊卑被引量:1
- 2017年
- 李煜之死乃政治斗争决定,与其词作无关。李煜之死与其词之间的因果关系乃后人建构,这个观念在后世不断被强化。事实上,词在五代、北宋初期属于"小道"、"艳科"范畴,遭到士大夫的轻视和鄙弃,地位极其卑贱。然而随着词体地位的提高,后人将他们所处时代词体地位状况投射到五代、北宋初期,认为词在当时不仅能够登堂入室,而且能够成为朝廷大堂上构陷他人的证据。这是古人以今律古的误判。
- 潘志刚
- “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理念学术研讨会”召开
- 2018年
- 2018年3月16—17日,由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理念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校的四十余位中青年学者就古代文学的若干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会议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讨:一、“文本、制度与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早期文献的生成与重构”等方面。南京大学徐兴无提出,要在辨别先秦两汉文学文献真伪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途径,挖掘文本意义、构建新的话语。武汉大学葛刚岩推证文王“演《周易》”的行为乃是当时政治斗争驱动的结果。吉林大学侯文学归纳了西周国野制度下的“国”“郊”“野”在《诗》中表现出的文学特色。武汉大学锺书林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否定孔子之风的历史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徐建委反思了战国秦汉文学研究中的惯例方法和理念。武汉大学曹建国探讨了孟子“性善”“养气”诸学说的方术背景。中央民族大学黄鸣考证了鲁仲连事迹的真伪。西北师范大学马世年探讨了《潜夫论》的成书问题及该书的思想体系。二、“地域、学术与审美——六朝士人的文学与美学”等方面。四川大学孙尚勇挖掘出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的意旨。浙江大学林晓光指出“兮”字的脱落造成了汉魏六朝骚体赋的文体变异与重构。三、“唐宋词统及其后世承变”“词学研究热点问题及走向分析”等方面。清华大学李飞跃解读了苏轼中秋诗词的文化义涵。武汉大学陈水云总结了谢章铤的词学主张及其创作追求。南开大学汪梦川发表了对民国词经典化的相关思考。四、“宋金元时代的族群、文化与文艺”等方面。武汉大学谭新红发掘了《十咏图》陈振孙跋的文献价值。五、“明清日常生活与小说戏曲”等方面。武汉大学陈文新强调了中国文化中的小说传
- 潘志刚
- 关键词:古代文学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先秦两汉
- 调整明代文学研究格局的重要实践——评《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生态》
- 2017年
- 陈文新教授等主撰的《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出版后,曾引起学界热烈讨论。随后,陈文新教授等主编的学术论文集《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相继问世,有力地推动了'明代文学与科举'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 潘志刚
- 关键词:明代文学科举文化台阁体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领域的拓展、方法的更新、质量的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建树。本文从"文学史研究与编纂""古代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名著迅速成为研究热点""辞赋研究、散文研究和文言小说研究渐入佳境"和"唐诗之外的古典诗研究"等五个方面展开综述,中国港、澳、台及海外学术成果暂不纳入综述范围。
- 陈文新潘志刚Liu Huawen
-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小说戏曲
- 策文体的生成路径及其与考试制度的互动关系被引量:1
- 2019年
- 楚简"策"字的本义是"马箠",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衍生出"简册"和"谋"这两种含义,为策成为一种文体名称做了充分铺垫。策文体形成于战国时期,经历了口头谋议的记录即《尚书》六体之一的"谟"和书写文本两种形态,后一种是严格意义上的策文体。策与其他上行文体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极为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因而能够成为"历久不衰的考试文体"。从汉代施行的察举制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以降的科举制,试策都是一个重要环节。考试促进了策文体的规范化和拟试策文的写作,许多影响深远的策文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考试制度也对策文写作产生了负面影响:一部分考生致力于揣摩上意而不敢直陈己见,这样的策文只是功名富贵的敲门砖。
- 陈文新潘志刚
- 关键词:文体考试制度
- 杨琢对策的时间、性质及其科举史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经由对杨琢担任休宁教谕时间的辨析,可以确定:杨琢于至正丁未年(吴元年)被举荐给朱元璋,经策试后被授予休宁教谕一职。杨琢《易对》作于明代开国之前的吴元年即1367年,是荐举制下的廷试对策,而非科举制下的省试对策。它标志着朱元璋治下荐举制的逐步完善与合理化,为我们深入认识明代建国之际的人才选拔状况,提供了一分不可多得的材料。就在杨琢策试的同一年,朱元璋下达了以科举取士的诏谕,预告了明朝科举时代的到来。
- 陈文新潘志刚
- 关键词: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