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晨

作品数:21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市第一中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文化科学
  • 4篇文学

主题

  • 10篇语文
  • 8篇文教
  • 6篇语文教科书
  • 6篇教科书
  • 5篇杜甫
  • 4篇诗歌
  • 4篇文本
  • 4篇文学
  • 3篇文本解读
  • 3篇初中语文
  • 2篇学语
  • 2篇特质
  • 2篇情感
  • 2篇秋风
  • 2篇小学语文
  • 2篇小学语文教科...
  • 2篇茅屋
  • 2篇教学
  • 2篇《茅屋为秋风...
  • 2篇《朝花夕拾》

机构

  • 20篇重庆市第一中...

作者

  • 20篇罗晨

传媒

  • 8篇语文教学与研...
  • 4篇语文教学通讯
  • 2篇语文教学之友
  • 1篇语文建设
  • 1篇语文教学通讯...
  • 1篇杜甫研究学刊
  • 1篇中学语文教学...
  • 1篇中学语文
  • 1篇读写月报

年份

  • 3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国文学史著作中的“李杜优劣论”——以曾毅《中国文学史》中“李杜优劣论”为中心被引量:2
2018年
民国时期的文学史著作对"李杜优劣论"这一公案进行了书写。一些文学史著作在继承古人的相关论述中偶有新见。曾毅《中国文学史》中的李杜"比较论"因其独创性与合理性,成为本时期文学史著作中关于李杜优劣最具价值、影响最为深远的论述。此外,胡适的内容价值论,顾实的审美批评论,郑宾于、郭绍虞的复古与开新之辨,苏雪林、陈子展的"造境"与"写境"之辨,都可圈可点,独具价值。
罗晨
关键词:民国文学史杜甫
神光所聚 一“破”万随——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解读谈起被引量:1
2019年
一杜诗自宋代经典化以来,备受历代推崇,甚至出现"千家注杜"的大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杜诗代表作,多次入选现当代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此诗历来颇有歧解,即使进入当代亦不曾稍减,如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关于"诗人的阶级立场和阶级情感"的议论,就曾引起学界的激烈反响和讨论。
罗晨
关键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与杜甫》小学语文教科书阶级立场现当代
回忆的显与隐:私人情感的公共表达——《回忆我的母亲》文本解读
2022年
《回忆我的母亲》着意突显了母亲“勤劳”的形象,同时隐去对父亲的批评,原因一方面是艺术聚焦能够更好地突显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是在公共政治语境表达私人情感,让作者对回忆的内容进行了取与舍,在情感表达上有了显与隐的安排。
罗晨王茹昕
关键词:文本解读《回忆我的母亲》情感语境
纯粹情感的多层次表达——解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2021年
红色革命传统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重返中学语文教科书,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针对很多一线教师和研究者认为此类文本没有太高的文学价值,不必进行解读和研究的观点,分析文本将纯粹的情感用不同事件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独特构思的文学价值。
罗晨
关键词:《谁是最可爱的人》
《春》是如何成为“经典”的
2021年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不但入选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并且被置于《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春》在经典化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作为"经典"的《春》,在艺术上是臻于完美的吗?文本中还有哪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春》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经典"的呢?一从许多读者(学生、教师以及其他一般读者等)的阅读体验与感受上看,《春》最大的特点可能正如这篇文章的内容一般,给人以温柔、温和、妥帖、如沐春风之感,仿佛春就是这样的,春也应该是这样的。可以说,文本所呈现出的春符合绝大多数读者关于春天的印象与想象。
罗晨
关键词:《春》《语文》义务教育
探寻语文教案新的生成机制:“反教案”
2018年
教案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留下的最重要的物质成果。传统教案的撰写实质上是一种提前完成的教学。潘新和教授提出的"反教案",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新思路。拟以《鸿门宴》为例进行"反教案"教学的探讨。
罗晨
关键词:教案备课《鸿门宴》
神光所聚 一“破”万随——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解读谈起
2019年
一杜诗自宋代经典化以来,备受历代推崇,甚至出现"千家注杜"的大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作为杜诗代表作,多次入选现当代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据统计,在百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入选次数位居杜甫诗歌之冠。
罗晨
关键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诗歌小学语文教科书小学语文教材代表作
细读·联读·助读--《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方法教
2022年
众所周知,鲁迅的作品深广、博大,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语文学习,就必须要直接面对鲁迅的经典名著,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因此,教材关于《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部分,明确提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一目标。显然,这里要消除的不仅仅是学生与《朝花夕拾》的隔膜,而是希望借着《朝花夕拾》的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思路和技巧,以便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名著阅读和学习,最终能够真正走进名著、亲近名著,高质高效地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悟,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罗晨
关键词:《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经典名著初中语文学习
《邓稼先》的多重抒情笔调
2023年
1993年,《邓稼先》首发于《二十一世纪》6月号,随后被《人民日报》转载。杨振宁曾在《邓稼先》的后记中说:“许多人说我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我想原因是邓稼先的贡献和他的精神却能动天地泣鬼神。”这显然是一句自谦的话。邓稼先的精神固然伟大,但文章本身的艺术性也是文章动人的重要原因。那么,《邓稼先》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邓稼先》是什么文体?这是许多师生在初读文章时的共同疑问。
罗晨
关键词:《邓稼先》邓稼先艺术性《人民日报》
出入六合,开拓诗境——王维《使至塞上》新读
2022年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唐诗名篇,从古至今备受读者喜爱,近现代以来更是频繁入选语文教科书。然而,学界关于这首诗的争议却非常之大,学者们从创作背景、时间、地点、情感主旨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杨松冀先生认为:“欲准确解读本诗,必先弄清楚以下三个问题:一、诗歌创作之背景。”
罗晨
关键词:《使至塞上》语文教科书诗歌创作诗境唐诗近现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