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竹

作品数:12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自然科学总论
  • 4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因果性
  • 2篇运气
  • 2篇哲学
  • 2篇知识
  • 2篇事实性
  • 2篇自我
  • 2篇自我知识
  • 1篇导师
  • 1篇德性
  • 1篇行动哲学
  • 1篇虚构
  • 1篇虚构性
  • 1篇学史
  • 1篇意蕴
  • 1篇因果关系
  • 1篇证法
  • 1篇认识论
  • 1篇实践知识
  • 1篇重审
  • 1篇资格

机构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9篇徐竹
  • 1篇于金龙
  • 1篇庄媛

传媒

  • 2篇自然辩证法通...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哲学研究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世界哲学
  • 1篇科学技术哲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机制的形而上学意蕴被引量:1
2015年
介入主义与机制理论是当代两大主要的因果理论。MRL观点和ADT观点是自然律理论的两大阵营。在因果性和自然律理论上呈现的是围绕着休谟主义传统的争论。"新休谟主义"反对在因果与非因果、自然律与经验规律之间设置截然的区分。但基于神经科学实践的要求,"机制"概念不能不担负起诉诸实在本身的形而上学意蕴。
庄媛徐竹
关键词:因果性
科学理解及其机制论概念:从认知运气的视角看被引量:3
2016年
知识与理解关系业已成为知识论与科学哲学共同关心的话题。"理解的知识理论"受到一些德性知识论学者的质疑。例如,普理查德就主张理解并不必像知识那样满足安全性条件,即可以与某种认知运气相容。对这一相容性论题的批评表明,如果以"说明评价的可靠性"来界定安全性条件,则理解与知识一样都不相容于认知运气。这种不相容性归根到底根源于科学理解的形成必须以相关机制的知识为前提。因此,科学理解的机制论概念支持了"理解的知识理论",拒斥理解与认知运气的相容性论题。
徐竹
关键词:安全性
捍卫常识:从实践知识到行动哲学的新透视被引量:7
2020年
实践知识是行动者对自己行动的知识,对此有心意还原论与素朴实在论两种解释路径。心意还原论认为,行动者直接知道的并不是世界之中的行动,而只是心灵领域中的意图与意志努力,这是行动的精致解释。素朴实在论则主张心灵与世界之间的贯通,在这种解释中,实践知识直接断言的就是行动本身。与麦克道不同,安斯康姆是在以非析取论的方式“捍卫常识”,因为实践知识本质上是行动者的自我知识,这有别于行动者对外部世界的知识。
徐竹
关键词:实践知识自我知识行动哲学
因果知识的德性转向:重审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之争被引量:1
2018年
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的争论构成了当代认识论与科学哲学中因果理论研究的主要线索。休谟主义主张从相关性角度界定因果作用,主张所有因果知识都是推论性的,并在反休谟主义的批评下更新自身。反休谟主义则试图从“生成”概念界定因果关系,主张可以存在非推论的单称因果判断。两者的分歧最终可以归结为是寻求因果知识的“证成”还是“理解”的理论动机差异。而从证成转向理解,意味着认识论上的“德性转向”,即认知规范性从“遵从规则”转向以理智德性为核心的概念。这为重新评价有关休谟主义的争论提供了新的思路。
徐竹
关键词:因果关系
吴彤与自然辩证法
2022年
吴彤,1954年生人,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以及研究会的教学与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于金龙徐竹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系统科学哲学科学史博士生导师
自我知识的资格:基于“事”的构成主义被引量:2
2021年
在当代自我知识的理论论争中,对认知资格的解释具有特别关键的意义。构成主义者主张,自我知识的特殊性正是根源于它在认知资格上区别于他心知识与知觉知识,即仅凭认知资格本身就能保证知识状态的赢获。认知主义者则发展了相反的立场,认为这种特殊性仅仅是"表面上的",而并不能由此确立认知资格上的差异,自我与他人之间具有认知上的对称性。以"做事"的能力来界定自我知识的资格,将有可能提供一种基于"事"的构成主义框架:它既汲取了认知主义解释的部分合理性,又受惠于并可能实质地推进"事"哲学的讨论。
徐竹
关键词:构成主义自我知识
科学理解的德性知识论意蕴被引量:1
2017年
德性知识论是当代知识论领域的重要进展,"理解"是被德性知识论重新关注的课题。德性知识论主张知识规范性应从法则学和道义论的意义转变为以理智德性为核心的概念。这对于科学理解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转变,有关科学理解是否需满足事实性条件、是否排除认知运气以及作为能力知识的意义等讨论,都得到了新的深化与拓展,展现出丰富的德性知识论意蕴。
徐竹
关键词:事实性
机制、生成与事件
2014年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科学哲学越来越关注各门具体科学中的因果作用和科学说明,形成了介入主义与机制论这两种相互竞争的因果理论。对机制论观点的辩护有赖于"生成"概念的澄清。目前已有的对生成概念的刻画深陷于某种"两难困境"。而"事件属性论"的观点——即把生成作为事件的某种特殊属性来刻画——则提供了摆脱这种困境的可能方案,进而有可能为因果机制理论提供更好的辩护。
徐竹
关键词:因果性
科学理解的事实性与虚构性被引量:1
2018年
"理解"与"知识"的关系逐渐成为知识论研究的热点。如果理解也是一种知识,则其同样需满足事实性条件。然而,非真的、具有虚构性成分的模型也能提供理解。基于此,埃尔金对理解的事实性条件提出反驳。而对反驳的回应有赖于证明"理解"与知识一样要满足事实性条件,能够提供理解的模型必须忠实地表征对象。事实性条件并不是要求模型符合个别具体事实,而是要求符合所表征的机制性事实。
徐竹
关键词:事实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