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红霞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核科学技术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燃料元件
  • 2篇性能研究
  • 2篇氧化钍
  • 2篇熔盐
  • 2篇熔盐堆
  • 2篇溶胶
  • 2篇溶胶凝胶
  • 2篇溶胶凝胶法
  • 2篇溶胶凝胶法制...
  • 2篇凝胶法制备
  • 2篇微球
  • 2篇核燃料
  • 2篇核芯
  • 1篇压痕
  • 1篇正电子
  • 1篇石墨
  • 1篇素坯
  • 1篇中压
  • 1篇微观结构
  • 1篇离子辐照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山...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林俊
  • 6篇许红霞
  • 5篇朱智勇
  • 4篇姜海涛
  • 3篇仲亚娟
  • 2篇王鹏
  • 2篇严超
  • 2篇曹长青
  • 2篇黄鹤
  • 2篇张锋
  • 1篇郭全贵
  • 1篇李子威
  • 1篇张海青

传媒

  • 1篇新型炭材料
  • 1篇核技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溶胶凝胶法制备ThO2核芯微球的工艺研究
固态燃料钍基熔盐堆是从第四代反应堆候选堆型之一的熔盐堆衍生出来的新堆型,以铀为驱动燃料、以钍为增殖材料,可实现钍资源的利用。其采用基于包覆颗粒的球形燃料元件,包覆燃料颗粒由铀、钍的氧化物或碳化物燃料核芯以及碳化硅和热解碳...
严超黄鹤曹长青姜海涛许红霞王鹏朱智勇林俊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氧化钍核燃料
球层型燃料元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利用准等静压法,制备了球层型燃料元件,其由内而外依次是无燃料区、燃料层和外壳层.球层型燃料元件球芯采用直径为3cm的低密度石墨作为无燃料区;次外层为燃料层,以ZrO2作为模拟燃料颗粒,对其进行穿衣、筛分后与石墨粉混合,采...
仲亚娟林俊姜海涛陈雨许红霞张锋张海青
关键词:微观结构
固相增密燃料元件基体石墨的氩离子辐照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为提高熔盐堆燃料元件基体石墨的致密性,采用准等静压工艺,对球形燃料元件A3-3基体石墨进行中间相炭微球(MCMB)固相增密,并对其进行了氩离子辐照性能研究。通过压汞测试研究了增密后基体石墨的进汞临界压强和平均孔径变化;利用氩离子辐照实验并结合纳米压痕技术和拉曼光谱分析,研究了固相增密前后基体石墨的离子辐照效应。结果表明,采用平均粒径为2、10和16μm的MCMB对基体石墨A3-3增密后,基体石墨孔径由924 nm分别降至530、573和644 nm,MCMB以其自烧结同步收缩的特性,起到了填充孔隙和裂缝的作用,实现了对基体石墨的固相增密。MCMB增密剂粒径越接近基体石墨的孔径,增密后基体石墨的平均孔径越小,进汞临界压强越高,即增密效果越好。样品纳米压痕的测试表明高剂量离子辐照下(>1 dpa),MDG2-15(粒径2μm,质量百分数为15%的MCMB增密基体石墨)石墨比A3-3石墨的离子辐照硬化速率慢。拉曼光谱结果显示增密前后基体石墨在1.47 dpa剂量下,均发生非晶化,致密化调控前后基体石墨的离子辐照效应表现出一致性。
许六军王浩然林俊许红霞张锋仲亚娟朱智勇郭全贵
关键词:熔盐堆燃料元件离子辐照纳米压痕
溶胶凝胶法制备ThO2核芯微球的工艺研究
固态燃料钍基熔盐堆是从第四代反应堆候选堆型之一的熔盐堆衍生出来的新堆型,以铀为驱动燃料、以钍为增殖材料,可实现钍资源的利用。其采用基于包覆颗粒的球形燃料元件,包覆燃料颗粒由铀、钍的氧化物或碳化物燃料核芯以及碳化硅和热解碳...
严超黄鹤曹长青姜海涛许红霞王鹏朱智勇林俊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氧化钍核燃料
文献传递
一种熔盐堆球环型燃料元件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熔盐堆球环型燃料元件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第一基体粉;提供较大密度的第二基体粉;将第二基体粉包裹在包覆颗粒外表面获得穿衣颗粒;将第一基体粉投入第一硅橡胶模具中5‑20MPa进行初压处理,获得球形芯球;将球形...
姜海涛林俊仲亚娟李子威许红霞朱智勇
文献传递
燃料元件基体石墨Xe离子辐照缺陷的慢正电子束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室温下采用能量为1 MeV、剂量分别为5.8×10^(14) ions·cm^(−2)和2.9×10^(15) ions·cm^(−2)的Xe离子对核燃料元件基体石墨进行了辐照试验,用慢正电子束和纳米压痕研究了离子辐照对基体石墨微观缺陷和宏观力学性能产生的影响,根据正电子湮没S参数随正电子入射能量E的变化曲线,获得了辐照缺陷随深度和剂量的变化规律,并与SRIM(Stopping and Range of Ions in Matter)软件模拟的辐照损伤和注入离子随深度的分布进行了对比。慢正电子束测试结果表明:Xe离子辐照在燃料元件基体内引入一个深度约为600 nm的损伤层,且缺陷浓度峰值出现在离表面250-350 nm的深度范围内。S参数在辐照样品损伤层的显著增加表明,辐照引入了高浓度的空位型缺陷,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损伤层内空位型缺陷的浓度或尺寸明显增大。纳米压痕结果表明:在辐照后的样品内出现了明显的硬化现象,原因是辐照引起的高浓度空位型缺陷所致,与慢正电子束的分析结果一致。
许红霞林俊朱智勇刘建党谷冰川叶邦角
关键词:慢正电子束辐照燃料元件石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