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聪

作品数:8 被引量:45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土壤
  • 5篇海拔
  • 3篇植被
  • 3篇自然保护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环境因子
  • 3篇保护区
  • 2篇滇东南
  • 2篇东南
  • 2篇有机碳
  • 2篇有机碳储量
  • 2篇森林土
  • 2篇森林土壤
  • 2篇碳储量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酶活性

机构

  • 7篇西南林业大学
  • 5篇贵州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7篇陆梅
  • 7篇李聪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地带性植被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究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沿海拔地带性植被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为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方法】以保护区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沿海拔和土层的变化,并运用偏Mantel检验、Fourth-Corner方法解析植被多样性、土壤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的关系。【结果】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海拔变化差异显著(P<0.05)。3个地带性植被群落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即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15.75和2.84 mg·kg^(-1))<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8.05和4.95 mg·kg^(-1))<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1.61和7.80 mg·kg^(-1))。2)各地带性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呈显著的减小趋势(P<0.05),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是40~50 cm的4.26和3.22倍,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幅(7.21和3.42倍)最大。3)偏Mantel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的关联性最强(P<0.01,r≥0.75),而与土壤含水量、密度、全钾含量的关联性次之(P<0.05,r>0.5);Fourth-Corner分析结果表明,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仅与植被多样性(Shannon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枯落物厚度、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沿海拔变化主要受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调控;低
李聪吕晶花陆梅杨志东刘攀任玉连杜凡
关键词:地带性植被植被多样性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植被群落随山地海拔升高呈现有规律的垂直分布,能够引起样地微气候及土壤性质的改变,进而影响碳氮在土壤中的沉积。因此,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方法】选取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沿海拔形成的3种典型植被类型(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线性回归和RDA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环境因子沿海拔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储量随海拔升高呈现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P<0.05),即沟谷雨林(89.10 t/hm^2,11.94 t/hm^2)<半常绿季雨林(190.30 t/hm^2,25.34 t/hm^2)<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508.05 t/hm2,56.55 t/hm2),这种变化规律与凋落物厚度、年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及全氮沿海拔的变化相一致;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而土壤全氮储量则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与海拔、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全氮、凋落物厚度和年均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密度、pH、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冗余分析表明凋落物厚度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主导因子。【结论】热带地区植被类型沿海拔梯度有规律的分布,能够通过改变样地微气候(如温度、水分)、凋落物输入(凋落物厚度)及土壤理化环境(如土壤密度、C与N含量等),进而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
任玉连陆梅曹乾斌李聪冯峻王志胜
关键词:有机碳储量
文山典型亚热带森林土壤氮组分的海拔分布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究文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氮组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以期为保护区土壤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资料。【方法】以文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3种典型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环境因子沿海拔变化对氮组分的影响。【结果】(1)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沿海拔上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均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达到峰值,其中全氮与水解氮增幅较大,分别增加了1.17 g/kg和142.05 mg/kg。(2)土壤氮各组分占比随海拔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相较于最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水解性氮和硝态氮的占氮比分别减小了9.1%和0.26%,铵态氮占氮比则增加了0.61%。(3)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呈现显著不同变化。凋落物厚度、土壤水分、养分(总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沿海拔上升总体呈增加趋势,而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温度呈减小趋势。(4)主成分分析表明,凋落物厚度和土壤总有机碳沿海拔梯度增加是决定全氮积累的主要因子,植被多样性和土壤密度的降低是影响全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土壤水分随海拔的增加是无机氮积累的主控因子,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化是影响水解氮的主要因素。【结论】文山土壤氮各组分能够敏感响应海拔引起的环境梯度变化,海拔通过改变凋落物输入、微气候(水热条件)、土壤坚实度(土壤密度)及土壤养分状况(如总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调控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底物利用率,进而影响氮组分的变化。
李聪陆梅任玉连杜凡陶海杨罗平王东旭
关键词:海拔梯度主成分分析
滇东南典型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的海拔梯度特征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究滇东南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酶活性沿海拔的变化规律,为理解“海拔-水热-植被-土壤”间相互耦合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过程与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不同海拔典型植被类型(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及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酶活性沿海拔及土层变化特征,采用前向选择法、蒙特卡洛检验与冗余分析,分析水热、植被及土壤理化性质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土壤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显著不同的变化规律(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呈增加趋势,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酶活性均逐渐降低;(2)水热条件、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沿海拔梯度呈显著不同的变化规律。年均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植物多样性、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呈下降趋势。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全氮、全钾、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土壤容重和pH呈降低趋势;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土壤容重和pH呈上升趋势;(3)冗余分析表明,水热条件、植物及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对土壤酶活性变化的重要性大小排序为:总有机碳>全氮>容重>速效钾>pH>含水量>速效氮>全钾>有效磷>全磷>Pielou指数>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土壤温度>Simpson指数>Margalef index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结论]海拔梯度变化引起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热条件、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显著改变,进而调控森林土壤酶活性沿海拔及土层垂直分布的变化,其中,土壤含水量、pH、容重、总有机碳及�
李聪吕晶花陆梅任玉连杜凡陶海杨罗平王东旭
关键词:海拔梯度土壤酶活性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酶活性对海拔升高的响应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研究土壤酶活性对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为理解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水热条件-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带(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研究不同海拔不同土层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采用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检验,分析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年均降水量和Simpson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而植物群落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土壤密度和pH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土壤C/N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加;样地微气候、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不同程度地相关,单一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全磷含量>含水量>pH>有机碳含量>年均气温>土壤温度>水解性氮含量>年均降水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土壤密度>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C/N>Simpson指数。【结论】水热条件(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化学性质(pH、有机碳、水解性氮
任玉连陆梅曹乾斌李聪冯峻王志胜
关键词:海拔土壤酶活性环境因子
滇东南亚热带土壤细菌群落对植被垂直带变化的响应
2022年
为探究南亚热带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机制,沿海拔自下而上选取滇东南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E1)、半湿润常绿阔叶林(E2)、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E3)3种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对植被垂直带变化的响应规律,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环境因子沿植被垂直带变化显著(P<0.05)。E3植被带的凋落物厚度、Simpson指数、土壤含水量、有机质、氮、磷、钾含量较E1和E2显著增加,而植物的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土壤密度、pH、温度较E1和E2显著减少,其平均增幅和降幅分别3倍和1.5倍。(2)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等细菌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沿植被垂直带和土层变化差异显著(P<0.05);次优势菌门变形菌、放线菌在E3植被带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E1和E2(P<0.05),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略低于其他两个植被带(P>0.05);变形菌与放线菌主要富集于土壤表层(0-10 cm)、酸杆菌富集在中层(10-30 cm)、绿弯菌富集在底层(40-50 cm)。(3)土壤细菌多样性沿植被垂直变化呈显著的增加趋势(P<0.05),并在E3达到最大值,沿土层则表现为减小变化。(4)随着海拔上升,植被多样性及凋落物厚度对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主导因子从E1的3个减至E3的1个,而土壤理化对二者的解释率从E1的0个增至E3的7个,E1的植被多样性负向影响转变为E3含水量、碳氮等养分元素的正向影响。因此,文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群落沿海拔的垂直变化,导致凋落物厚度、土壤水分、pH、养分含量的显著改变,进而决定了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李聪吕晶花陆梅陆梅刘攀任玉连杜凡
关键词: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文山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21年
探究文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沿海拔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为评估保护区植被碳氮固定潜力提供数据支撑。选取保护区沿海拔分布的3种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沿海拔和土层的分布规律,并采用主成分降维分析方法探讨环境因子(微气候、植被与土壤)沿海拔变化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储量沿海拔升高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最大值出现在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相较于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其增幅分别达82.81%和80.98%。土壤碳氮储量随土层加深呈显著减小趋势(P<0.05),相较于0~10 cm土层,40~50 cm土层的降幅分别为54.82%和55.38%;凋落物厚度、Simpson指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含水量、全钾沿海拔上升呈增加趋势,全磷则先减后增;相较于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上述指标在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增幅为53.29%~666.67%;而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容重、温度、p H、机械组成沿海拔梯度呈减小趋势,这些指标在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降幅为15.97%~59.71%;环境因子沿海拔的变化对碳氮储量具有极显著的共线性影响(P<0.05),凋落物厚度、年均降水量、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含水量、全钾沿海拔的增加对碳氮储量存在极显著的正效应(P<0.01),植物多样性沿海拔的减小对碳氮储量存在显著的正效应(P<0.01)。综上,文山保护区土壤碳氮储量沿海拔升高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其中,微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厚度沿海拔的垂直分布是调控碳氮储量的关键因子。
李聪吕晶花陆梅杨志东刘攀任玉连杜凡
关键词:植被海拔土壤有机碳储量环境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