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智勇

作品数:17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两栖
  • 4篇两栖类
  • 3篇自然保护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蛙科
  • 3篇蛙属
  • 3篇保护区
  • 2篇养殖
  • 2篇生境
  • 2篇树蛙
  • 2篇树蛙科
  • 2篇爬行动物
  • 2篇两栖动物
  • 2篇两栖爬行
  • 2篇两栖爬行动物
  • 2篇国家级自然保...
  • 2篇黑斑侧褶蛙
  • 1篇地狱
  • 1篇定时开关
  • 1篇动物

机构

  • 17篇西南林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红河学院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香港海洋公园
  • 1篇生态环境部南...

作者

  • 17篇袁智勇
  • 4篇段玉宝
  • 2篇车静
  • 1篇杨发忠
  • 1篇夏红云
  • 1篇武正军
  • 1篇刘永梅
  • 1篇刘鹏
  • 1篇刘守庆
  • 1篇周世萍
  • 1篇蒋珂
  • 1篇梁坤
  • 1篇雷然
  • 1篇吕天雯

传媒

  • 4篇四川动物
  • 3篇动物学杂志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2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省发现越南趾沟蛙
2022年
2019年7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22°45′16.36″N,103°57′43.17″E;海拔1160 m)内采集到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标本1号,雄性成体,头体长38.3 mm。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发现,该蛙皮肤光滑,背部褐色,肩上方有“人”形疣粒,体背后部有小疣粒,体腹呈浅黄色,胸、腹部有深色云斑,指端略膨大且无沟,后肢细长,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跗褶部位有小疣,趾端呈小吸盘状且腹侧具沟,趾间全蹼,四肢背面有深褐色横纹,与采集自越南林同省郎边高原(Langbian Plateau,Lam Dong,Vietnam,模式产地)的越南趾沟蛙(Rana johnsi)形态鉴定特征基本一致,仅体型大小稍有差异。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标本与越南趾沟蛙的样本构成单支系,且遗传距离较小(p-distance为0.8%),确定该标本为云南省两栖纲(Amphibia)分布新纪录物种。该物种的发现增加了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
杨云刘小龙饶静秋贺艳红韩克国王剑袁智勇
关键词:蛙属
黑斑侧褶蛙反季节养殖技术
2020年
本人从蛙场选址、大棚建设、池水和温度调节、蝌蚪孵化和饲养、成蛙饵料、消毒等方面介绍了黑斑蛙反季节养殖技术,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提高黑斑蛙养殖效益提供参考。
刘鹏赵晨光尤昌建尹煜翔袁智勇
关键词:黑斑侧褶蛙反季节养殖技术
云南省两栖类新属纪录——越南姬蛙属
2022年
2019年7月,在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两栖纲无尾目姬蛙科(Günther 1858)标本一号。该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为16.8 mm。背部皮肤整体呈砖红色,有微微凸起的微小白色疣粒散布于背部、侧腹和后肢背部;吻部至颞部为黑褐色,掺杂有少量白色斑块,手指第一指很短等形态特征与Vietnamophryne orlovi(Nikolay 2018)的形态特征一致。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样本与V.orlovi聚在一支,遗传距离较小,为0.9%(Kimura−2−Parameter),确定该标本是V.orlovi,为中国新属记录,将其中文名记录为“越南姬蛙属”,该物种的中文名记录为“奥氏越南姬蛙”。
吴东益刘小龙刘春雨史兴惠杨泽鹏施德山袁智勇
关键词:两栖类
人工蓄水池是两栖类的天堂还是地狱——以楚雄州的研究为例
淡水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的威胁,而池塘是水生生物的重要潜在栖息地。人工蓄水池是为了解决农田灌溉而专门修建的小型农田池塘,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人工蓄水池的修建使得农田用水变得非常方便,但两栖类是否会因不慎掉进人工蓄水池而被...
魏平凡袁智勇
关键词:生态保护
文献传递
云南省两栖类物种名录修订被引量:7
2022年
云南省是我国两栖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近年来受威胁的两栖类物种数显著增加,亟需对两栖类的名录进行更新和完善。本文在《云南两栖爬行动物》的基础上,通过收集近十余年的研究资料,结合近年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确定物种有效性和分类归属,并结合本团队野外考察数据,对云南两栖类的物种名录和分布进行系统的整理与修订。修订后的名录共记录云南省两栖类191种,隶属3目12科49属,占全国两栖类种数的32.5%。自2008年以来,云南省新增两栖类1科23属70种,本名录修订3科31属47种;共发现34个新种、15个中国新纪录和10个省级新纪录种,主要集中在云南的边境地区。云南省记录45种受威胁物种,占云南省两栖类种数的23.6%,占全国受威胁两栖类物种数的25.6%。其中,2种被列为极危(CR),9种被列为濒危(EN),34种被列为易危(VU)。名录共记录1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受国家保护两栖类种数的16.0%。此外,列入CITES附录I和附录II的分别有1种和8种,被列为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而作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5种。在新名录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云南省两栖类多样性与分类研究不足的类群、考察薄弱的地区、物种丰富度的格局分布以及受威胁情况,以期对云南省未来两栖类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袁智勇袁智勇吴云鹤李先琦车静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极小种群
云南省发现弄岗狭口蛙被引量:2
2020年
2018年6月,在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21′41″N,104°50′26″E,海拔1 300 m)采集到无尾目(Anura)姬蛙科(Microhylidae)狭口蛙属(Kaloula)标本3号,包括雄性成体标本1号和雌性成体标本2号,并对相应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雄性头体长为35.79mm,雌性头体长为48.01 mm和42.78 mm。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发现,该种群的标本皮肤光滑,背部呈橄榄绿色,有不规则的深绿色斑纹,指端平切且具两排小乳突,雄性胸部有小柠檬黄色斑点,雄性全蹼,雌性为1/3蹼,与采集自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弄岗狭口蛙(K. nonggangensis)地模标本(海拔186 m)的形态鉴定特征基本一致,仅体色和体型大小稍有差异。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标本与弄岗狭口蛙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共享同一单倍型。可以确定所采集的3号标本均为弄岗狭口蛙,为云南省两栖纲分布新记录物种。新发现的种群分布于中高海拔处,较地模标本的低海拔分布记录有较大的拓展。该物种的发现说明,云南东南部与广西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区具有相似的物种组成,对该区域将来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魏平凡宋艳芳袁智勇吴军
关键词:姬蛙科
香港瘰螈eDNA引物和Taq Man探针的设计与确认
2020年
环境DNA(e DNA)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野外水生生物调查方法。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组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特异的引物和TaqMan探针并确立此eDNA方法在水样中的实用性,以期进一步调查其野外种群分布。测定11种瘰螈物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然后使用Primer Express 3.0软件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比对NCBI基因库及进行退火温度梯度测试,验证引物和TaqMan探针的特异性。通过测试不同浓度的引物和TaqMan探针,优化q PCR扩增效率。然后检测养殖不同数量香港瘰螈的水缸水体中eDNA,以评估已建立的q PCR方法灵敏度。同时,测定香港瘰螈e DNA降解速度,以估计其在水中的持续时间。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所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只对香港瘰螈呈阳性扩增,而对同属的其他10个物种均呈阴性。优化的q PCR效率为93.9%、最低检测浓度为10DNA拷贝数。已建立的qPCR方法能灵敏地检测出在养殖1只香港瘰螈24h实验水缸水体的DNA拷贝数为(13.56±3.35)/ml水样。另外,降解实验发现,采用0.45μm孔径滤膜已有效检测香港瘰螈e DNA并能监测15 d。本研究成功设计并建立了一种能在水环境中检测香港瘰螈是否存在的e DNA技术,以期应用于野外考察。
杨泰昌李嘉华张颖刘彦芹袁智勇
关键词: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中国棱皮树蛙属新纪录种——河江棱皮树蛙
2023年
2022年3月和7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到无尾目(Anura)树蛙科(Rhacophoridae)棱皮树蛙属(Theloderma)物种成体标本2号,对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经比对发现,所采集标本的形态特征与越南河江省发现的河江棱皮树蛙(Theloderma khoii)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本次采集的标本与Th. khoii聚为一支,共享同一单倍型。因此,确定采集的标本为Th. khoii,为中国棱皮树蛙属新纪录种。
蓝俊麟艾仁达刘小龙黄俊恺杨云陈明魏平凡袁智勇
关键词:无尾目树蛙科
云南省发现龙里瘰螈被引量:1
2021年
龙里瘰螈Paramesotriton longliensis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蝾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属Paramesotriton。李松等(2008)根据贵州省龙里县采集到的瘰螈标本,描述并发表了瘰螈属新种——龙里瘰螈,为中国特有种。目前该物种记录分布于贵州、重庆和湖北的喀斯特地区(中国两栖类,2020)。
李波艳魏平凡饶静秋袁智勇
关键词:有尾目两栖纲蝾螈科喀斯特地区
长吻臭蛙的形态及生境描述
2022年
在2018年7月、2021年2月,分别在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都龙镇四台坡和西畴县法斗乡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桥沟片区(附近采集到臭蛙属成体标本3号,包括雌性标本2号、雄性标本1号。其中,雌性体长为75.7、71.3 mm,雄性体长为49.3 mm。该种群吻部极突出,颊部深凹。雄性成蛙体背荐椎之后密布圆锥状刺,雌性成蛙无此皮肤刺。生活时背面为灰橄榄绿色及棕色相间,部分个体具有深色斑;四肢具很多规则的黑色横条纹,腹面黄白色,具不太明显的棕色点;雌雄个体均为全蹼。与越南谅山省的长吻臭蛙模式标本形态鉴定特征基本一致,与已有长吻臭蛙序列聚为一支,且遗传分化较小,为1.1%。因此,形态和分子的结果均证实中国有该物种的分布。
饶静秋魏平凡杨云蓝俊麟刘小龙袁智勇
关键词:臭蛙属两栖动物生境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