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佳俊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造影
  • 3篇超声
  • 3篇超声造影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内
  • 1篇导管内癌
  • 1篇导管内乳头状...
  • 1篇动力学变化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态血压
  • 1篇动态血压评价
  • 1篇雄性
  • 1篇雄性家兔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形成
  • 1篇血压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高血压
  • 1篇原发性高血压...

机构

  • 4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石河子大学医...

作者

  • 4篇胡佳俊
  • 3篇任静
  • 3篇翁萍
  • 3篇刘娟
  • 2篇吐尔逊纳依
  • 2篇耿玉荣
  • 2篇梅娜
  • 1篇孙荣鑫
  • 1篇柴浩
  • 1篇姜侃

传媒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间歇性充气加压联合热疗对雄性家兔下肢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IPC)联合热疗对雄性家兔下肢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家兔30只,建立髋部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雄性家兔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家兔模型分为IPC组(行IPC治疗)、热疗组(行40℃热疗治疗)、IPC联合热疗组(行IPC联合40℃热疗治疗),每组10只。在造模前后及治疗后1、5、10 min时,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测定左下肢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血液平均流速、血液峰值流速以及每分钟血流量:3组治疗后1、5、10 min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治疗后各时间段IPC联合热疗组均明显高于IPC组和热疗组(P<0.05)。(2)血管内径:3组治疗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心率:治疗后1 min IPC联合热疗组均明显高于IPC组和热疗组(P<0.05);治疗后5、10 min 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PC和热疗单独应用相比,IPC联合热疗可明显改变家兔下肢血流动力学,可产生更为强烈的扩张血管、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作用。
张思平马鹏程孙荣鑫梅娜胡佳俊柴浩姜侃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热疗家兔
超声造影联合动态血压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价值分析
2017年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联合动态血压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诊治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n=125)和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高血压肾病组,n=125)作为研究对象.两组都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造影检测,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肾病组的24 h SBP、24 h DBP和24 h PP值[(88.28±0.44)mm Hg、(138.28±10.56)mm Hg和(57.39-±7.14)mm 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4.58±7.11)mm Hg、(147.29±19.44)mm Hg、(63.98±5.3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肾病组的达峰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曲线尖度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肾病患者24 h SBP、24 h DBP和24 h PP均与超声造影的达峰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293、0.413、0.433,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 h SBP、24 h DBP、达峰时间对高血压肾病有独立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 超声造影联合动态血压评价原发性高血压肾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为高血压肾病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任静翁萍吐尔逊纳依耿玉荣胡佳俊刘娟
关键词:超声造影动态血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肾病
乳腺导管内癌的病理特征与超声造影的相关性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的病理特征与超声造影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选择在乳腺导管内肿块患者80例,其中乳腺导管内癌20例(导管内癌组),良性肿块患者60例(良性组),两组都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与病理特征分析。结果:相对于良性组,导管内癌组常规超声多表现为乳腺周边高回声、内部微钙化、边界缘毛刺和后方回声衰减(P<0.05)。导管内癌组的超声造影增强评分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在导管内癌组20例患者中,超声造影增强评分在不同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Dukes分期患者之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也显示乳腺导管内癌的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分化类型等病理特征与超声造影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341,0.368,-0.289,P<0.05)。结论: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癌能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且超声造影增强情况与乳腺导管内癌的病理特征有明显相关性,能为乳腺导管内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价值。
任静翁萍吐尔逊纳依耿玉荣胡佳俊刘娟
关键词:超声造影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理特征
超声造影评估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就诊并采用超声造影和核磁共振(MRI)行颈动脉斑块检测的17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评价超声造影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作用。检测结果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因多数数据呈偏态分布,故行自然对数转换为近似正态后,采用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的LSD-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178例患者检出颈动脉斑块178块,包括软斑64块,硬斑39块,混合斑51块,钙化斑24块;部位在颈总动脉35块,颈动脉窦部125块,颈内动脉18块。超声造影结果显示,软斑+混合斑的最大增强密度明显高于硬斑+钙化斑(P<0.05);MRI结果显示,软斑的脂质坏死核体积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均<0.05),软斑和混合斑的斑块内出血体积高于硬斑(P均<0.05)。结论采用超声造影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观察,可以明确区分出斑块属于软斑和混合斑、硬斑和钙化斑,但是对软斑和混合斑的区分难度较大,需要结合临床和MRI进一步判断,以避免不稳定斑块漏诊情况的发生。
翁萍任静胡佳俊梅娜刘娟
关键词:超声造影脑梗死老年颈动脉斑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