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芳

作品数:13 被引量:13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土壤
  • 3篇性状
  • 3篇土壤性状
  • 3篇绿洲
  • 3篇边缘绿洲
  • 2篇典型生态系统
  • 2篇荧光
  • 2篇荧光试剂
  • 2篇植物
  • 2篇生态系统
  • 2篇试剂
  • 2篇水汽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壤团聚体
  • 2篇土壤质量
  • 2篇团聚体
  • 2篇群落
  • 2篇加湿
  • 2篇加湿方法
  • 2篇超声波加湿器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内蒙古大学

作者

  • 13篇王芳
  • 9篇肖洪浪
  • 5篇苏永中
  • 4篇李双
  • 2篇王小华
  • 2篇赵亮
  • 2篇范桂萍
  • 1篇李彩芝
  • 1篇程国栋
  • 1篇阮云峰
  • 1篇张慧文
  • 1篇杜明武
  • 1篇周茅先
  • 1篇张智慧
  • 1篇周茂先
  • 1篇常学向
  • 1篇赵良菊
  • 1篇何志斌
  • 1篇尹力
  • 1篇刘钟龄

传媒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中国沙漠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种子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草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祁连山典型流域谷地植被斑块演变与土壤性状被引量:9
2008年
植物群落演变与土壤性状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过程研究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祁连山谷地灌丛草甸退化演变过程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特征、及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祁连山谷地阴坡林线以下较小的空间范围,植被斑块由金露梅群落向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演变,植被盖度降低,但物种多样性增加。不同植被斑块之间土壤水分有显著的梯度变化,土壤水分的变化导致植被的退化演替。植被斑块的演变导致土壤性状的明显分异,从金露梅灌丛斑块向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演变,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组成由大粒级的大团聚体(〉1mm)破碎为小粒级的大团聚体(1~0.25mm)和微团聚体(〈0.25mm),团聚体稳定性降低,表明土壤结构的退化;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31.2%和55.9%,干筛各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显著低于金露梅斑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粒径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植被退化演变中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部分地由于团聚体的破碎引起;土壤全氮和有效氮不同斑块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植被斑块退化演变使氮的有效性降低;但磷、钾养分对植被变化的响应不敏感。植被的退化演变使土壤团聚体破碎、土壤结构退化,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下降,使其抗侵蚀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显著降低,又进一步加速植被的退化演替。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马蔺斑块将进一步向林线逼近,灌丛草甸植被将会进一步退化和萎缩。
苏永中常学向何志斌王芳
关键词:群落组成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
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0年
研究了荒漠开垦为绿洲后土壤的演变规律。以黑河流域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为例,结合野外调查及室内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结果表明:戈壁开垦后,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N含量均表现为林地最高,草地和林草间作地居中,农田最低。绿洲农田表层土壤速效P含量相对戈壁而言提高了48%,明显高于其它几种利用方式。荒漠绿洲区K素的含量一直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开垦利用对其影响不大。开垦耕种后土壤砂粒含量明显降低,细粒物质明显增加。合理的耕作和管理措施使土壤含盐量显著减小。合理营造防护林能够促进绿洲化的进程。
王芳肖洪浪苏永中范桂萍
关键词:边缘绿洲土壤质量土地利用
一种植物荧光加湿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荧光加湿方法,该方法根据野外植株的大小,选用适当大小的有机玻璃板搭建玻璃房;玻璃房侧面用有机玻璃做推移的活动门;将超声波加湿器置于玻璃房顶或侧面附近地面上或固定物上;玻璃房内悬挂自动计数的温湿度计,温...
王小华肖洪浪李双王芳程一本
文献传递
临泽边缘绿洲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绿洲不断向荒漠扩展。当荒漠土壤开垦,为农业利用后,土壤质量的演变影响着绿洲功能的演进和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稳定性。而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壤质量的演变方向和程度。对荒漠土...
王芳
关键词:土壤肥力
文献传递
热平衡茎流仪测量精度及误差来源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前国内借助热平衡技术开展荒漠植物蒸腾耗水的研究已十分普遍,但涉及测量精度与误差来源的分析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对茎干热平衡茎流仪监测植株茎流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茎干热平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测量精度及误差的主要来源,为使用热平衡茎流仪监测植物,尤其是荒漠植物提供参考。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明确荒漠植物的需水与耗水规律可以为荒漠区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植被种类选择、布局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李双肖洪浪王芳周茂先
关键词:茎流荒漠植物
物候分化对天然草地群落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物候期分化在草地群落中是普遍存在的,对草地群落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关物候期分化对草地群落生产力影响的研究很少。对内蒙古天然草地群落为期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蒙古天然草地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均存在明显的物候期分化现象;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物候期分化程度的增加对天然草地群落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物候期分化程度与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赵亮王芳杨志华肖洪浪刘钟龄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初级生产力
黑河下游典型生态系统水分补给源及优势植物水分来源研究被引量:32
2012年
通过对黑河源区降水、黑河下游河岸林生态系统、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D、δ18 O)的测定,对黑河下游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源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河岸林生态系统胡杨和柽柳、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红砂等优势植物根系水及其对应的土壤水及浅层地下水的δ18 O,对黑河下游典型荒漠植物水分来源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潜在水源对植物水分来源的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河岸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来自黑河源区的降水,源区降水通过黑河河道输水补给河岸林进而形成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但人工梭梭林的土壤水蒸发作用强烈.戈壁红砂生态系统由于远离黑河,土壤水不受黑河源区中上游输水的补给.就植物水分来源而言,在河岸林生态系统中,乔木胡杨主要利用40~60cm的土壤水和地下水,灌木柽柳主要利用40~80cm的土壤水;人工梭梭主要利用200cm至饱和层土壤水和地下水;戈壁红砂主要利用175~200cm的土壤水.因此,在黑河下游极端干旱区,土壤水和地下水是维持荒漠植物生存、生长及发育的主要来源.
尹力赵良菊阮云峰肖洪浪程国栋周茅先王芳李彩芝
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农田土壤性状与团聚体特征被引量:34
2007年
【目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与土壤质量、土壤侵蚀和农业可持续性有着密切联系。【方法】在甘肃河西走廊中段近几十年来开垦的边缘绿洲区4种土类中(砂质新成土、正常干旱土、旱耕人为土和干润雏形土)采集49个农田表层土样(0~10cm),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并分析了与土壤团聚体形成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结果】除干润雏形土外,大部分土壤粒级组成以沙粒为主;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平均为(5.88±2.52)g·kg-1,4种土类中有机碳平均含量平均为4.75~10.51g·kg-1,以砂质新成土最低,干润雏形土最高;碳酸钙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含量为84.7~164.8g·kg-1,随土壤粘粉粒和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土类>0.25mm的干团聚体平均变动在65.2%~94.6%,干团聚体组成以>5mm的大块状团聚体(土块)为主,平均重量粒径(DMWD)变动在3.2~5.5mm;>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变动在23.8%~45.4%,团聚体破坏率(PAD)为52.4%~66.8%,团聚体组成和特征有利于抵抗土壤风蚀,但稳定性差,灌溉后易于分散、沉实板结、通透性差。土壤粘粉粒、有机碳、碳酸钙及铁铝氧化物均对团聚体的形成有显著作用,以土壤粘粒和细粉粒作用最大,有机碳和碳酸钙作用次之;但有机碳和碳酸钙对团聚体的稳定性较粘粉粒的影响更为明显。退耕种植多年生苜蓿后,土壤有机碳、团聚体数量及其稳定性显著增加。【结论】对生态脆弱的边缘绿洲区新垦土地,退耕还草或推行草粮轮作,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风蚀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有效途径。
苏永中王芳张智慧杜明武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性状退耕还草
景泰县旱地、旱砂地养分特征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选择景泰县寺滩乡附近相邻旱地和旱砂地作为研究对象,对两块样地土壤pH值、有机质、N、P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两块样地表层土壤养分特征表现为缺N、多P、富K,旱砂地缺N更严重,甚至低于灰钙土碱解氮含量平均值,旱地各养分含量高于景泰县平均土壤养分状况。2)从两个土壤剖面来看,全N和碱解N受有机质影响显著,三者的变化趋势较一致;速效P受全P影响显著,这点在旱砂地表现更突出,而速效K含量主要与土壤母质及其风化程度有关,这在旱地表现的更突出。旱地土壤呈碱性环境,其土壤养分有效性受到抑制。3)有机质与N、P、K显著正相关,说明增加有机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但要了解土壤养分本底值,结合农作物对养分种类及数量的需求做到科学、合理供肥。
李双肖洪浪张慧文王芳
关键词:旱地NP
典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样地的土壤性状空间变异性评价被引量:3
2007年
用经典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临泽站新设置的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观测场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pH外,土壤有机碳、全N、速效养分和电导率的变异性均超过20%,有机碳和全N的空间相关距离为13.8 m和12.6 m,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异质性。克里格插值结果同样显示土壤各性状在研究的尺度上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格局。相对误差为10%时采集124个土样才可达到95%的置信水平。作为生态网络长期监测样地,必须按空间异质性对观测场地进行采样分区、匀地过渡,结合克里格插值得出的土壤性状空间分布图,确定更为理想的取样方案。
王芳苏永中
关键词:土壤性状地统计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