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建平

作品数:17 被引量:5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5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篇卫星
  • 4篇电磁
  • 4篇电离层
  • 3篇地震
  • 3篇电磁波
  • 3篇电磁卫星
  • 3篇一号卫星
  • 2篇试验卫星
  • 2篇数据中心
  • 2篇人工源
  • 2篇卫星工程
  • 2篇卫星观测
  • 2篇卫星数据
  • 2篇高能
  • 2篇高能粒子
  • 2篇DEMETE...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应力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场

机构

  • 17篇中国地震局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武汉纺织大学
  • 1篇中国东方红卫...

作者

  • 17篇黄建平
  • 11篇申旭辉
  • 4篇泽仁志玛
  • 3篇张学民
  • 2篇颜蕊
  • 2篇欧阳新艳
  • 2篇王兰炜
  • 2篇崔静
  • 2篇王桥
  • 1篇汪枫
  • 1篇张宇
  • 1篇谭巧
  • 1篇钱家栋
  • 1篇廖力
  • 1篇张兴国
  • 1篇李忠
  • 1篇胡哲
  • 1篇翟丽娜
  • 1篇赵庶凡
  • 1篇刘静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遥感学报
  • 1篇地震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4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OAA系列卫星高能粒子数据一致性统计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顶部电离层是低轨道卫星的运行空间,是能量粒子沉降的重要区域,认识这个空间的能量粒子分布特征对研究各种空间天气事件、地震、火山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引起的扰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位于顶部电离层的5颗NOAA系列卫星数据,统计研究了100~300keV的电子和80~2500keV的质子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高能电子和质子主要分布在两极辐射带和南大西洋异常区,两极辐射带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比南大西洋异常区高几倍到一个数量级,而质子则相反;高能电子在两极辐射带地区通量分布具有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在北辐射带西经75°到东经90°存在低值区,相对应的是粒子主要聚集在其磁共轭区,且其边界和南大西洋异常区相交;高能质子两极辐射带对称分布,在南半球东经0°至东经50°存在高值区.利用概率密度统计分析发现,各颗卫星在南大西洋异常区和两极辐射带的高能电子和高能质子通量总体上均呈正态分布.在南大西洋异常区,NOAA-15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比其他卫星的低,NOAA-16观测的高能电子通量比其他卫星的高,各卫星的高能质子观测结果基本相同.在两极辐射带,各卫星观测的高能电子通量结果基本相同,NOAA-18和NOAA-19观测的质子通量最高,NOAA-16和NOAA-17次之,NOAA-15最低,其中NOAA-19比NOAA-15观测到的质子通量要高一个数量级左右.在磁暴期间顶部电离层高能电子的变化表明地磁指数Dst和空间粒子通量变化具有时间同步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下一代电磁卫星设计提供基础依据.
黄建平余伟豪泽仁志玛李忠李忠
关键词:电离层高能粒子NOAA
电磁卫星应用系统运行架构及数据共享现状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简称ZH-1(01))于2018年2月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轨。在轨测试结果表明,平台和载荷工作基本正常,星地链路通讯传输正常。由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负责建设的应用系统基本平台,也经历了边试运...
郭峰黄建平鲁恒新周娜谭巧
关键词:分系统数据共享
文献传递
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换届暨2016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6年
2016年11月26—29日,由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地震局承办的"卫星地震观测技术与应用2016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各省地震局、直属单位、研究所和高校53个单位的18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广东省地震局黄剑涛局长、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熊道慧处长、唐毅处长等出席会议。
崔静申旭辉黄建平
关键词:地壳应力直属单位遥感应用
电磁卫星地震应用进展及未来发展思考被引量:11
2020年
法国DEMETER(Det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Transmitted from Earthquake Regions)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专门针对地震电离层扰动监测的电磁卫星,于2004年发射,2010年底结束运行,共在轨飞行6.5年,获得3万多条整轨数据,为地震监测及电离层物理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全球科学家利用这颗卫星的数据开展了大量的地震应用研究,发表文章上百篇,将电磁卫星的地震应用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中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于2018年2月2日成功发射,目前已完成在轨测试并交付使用,科学数据也已正式对外发布。如何充分发挥CSES卫星的应用效能,将空间电磁监测向业务化运行转化,总结和思考DEMETER卫星的技术进步、研究成果及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十分重要。因此,本文着重介绍DEMETER卫星在地震监测应用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进展,并结合CSES卫星的设计和运转实践,对未来空间地震电磁探测及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些初步讨论。
张学民钱家栋申旭辉刘静王亚璐黄建平赵庶凡欧阳新艳
关键词:DEMETER卫星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被引量:15
2018年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是中国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首个天基电磁平台,是中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用于获取地球磁场、空间电磁波场、电离层等离子体原位和结构参数及其变化信息,为探索地震前兆信息、空间环境监测预报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未来建立地震前兆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进行技术准备。介绍张衡一号卫星的系统设计、研制历程,特别卫星特殊的轨道设计、工作模式设计、磁电洁净度设计以及伸杆机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特点。
袁仕耿朱兴鸿黄建平
关键词:地球物理场电离层地震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数据处理方法和流程被引量:10
2018年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共搭载3类8种科学载荷,第1类是用于电离层电磁场探测的载荷,包括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和电场探测仪;第2类是用于原位等离子体参数探测的载荷,包括朗缪尔探针、等离子体分析仪和高能粒子探测器;第3类是用于电离层结构探测的载荷,包括GNSS掩星接收机和三频信标发射机。电磁卫星载荷探测方式均不同于以往的成像遥感卫星载荷,其数据处理方法和流程也有本质差异。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产出的科学数据种类、数据分级和各级数据的定义,根据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的特点,科学数据分为0—4级。随后描述了1—4级数据的总体处理流程,最后详细描述了8种载荷1—2级数据处理的方法、流程以及关键的数据处理算法。该数据处理方法和流程将应用于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应用系统,作为数据处理分系统设计和研发的依据。
王兰炜胡哲胡哲张兴国申旭辉张兴国杨艳艳
关键词:电磁卫星数据分级数据产品
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7年
2017年10月9-11日,由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办、甘肃省地震局承办的"卫星地震观测技术与应用2017学术研讨会"在嘉峪关召开,来自各省地震局、直属单位、研究所和高校37个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图1)。甘肃省地震局袁道阳副局长,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袁仕耿等出席了会议。
崔静申旭辉申旭辉
关键词:地震观测技术卫星系统卫星工程
张衡一号卫星GNSS掩星接收机载荷探测初步结果
2018年2月2日,张衡一号(ZH-1)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电磁卫星,张衡一号卫星基于CAST2000小卫星平台,使用CZ-2D火箭发射,运行于高度507千米,降交点地方时为14:00的太阳...
许嵩黄建平楚伟颜蕊崔静泽仁志玛申旭辉
文献传递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发布仪式暨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第三届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9年
1会议概况2018年11月16—18日,由中国地震局、中国国家航天局和意大利空间局联合主办,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和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第三届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巴基斯坦、乌克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欧洲空间局、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组织的相关领域8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满达、中国国家航天局系统一司赵坚副司长、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战略计划和项目管理部Manop Aorpimai博士、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徐锡伟所长、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总师江帆研究员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王桥颜蕊黄建平申旭辉
关键词:卫星工程电磁数据发布
东北亚地区电离层ELF/VLF电场的动态背景场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利用2005年1月—2009年12月DEMETER卫星观测的极低频/甚低频(ELF/VLF)40 Hz~6 kHz频段的电场功率谱密度数据,对空间天气平静期间(D_(st)>-30 nT,K_p<3)东北亚地区(105°E—145°E;38°N—58°N)电离层电场背景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研究.研究发现夜侧不同年份的相同月份、相同频段的电场分布特征有较高相似度,昼侧相似度不如夜侧;不同年份的相同月份、相同频段昼侧背景场和夜侧背景场强度变化范围均较为一致,从2005年开始东北亚地区的ELF/VLF频段的电场强度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夜侧电场背景场具有季节变化特征:背景场强度变化从强到弱分别是夏季、冬季、春季和秋季,昼侧电场季节变化规律则不明显;电场背景场除371~879 Hz这个频段外,其他频段夜侧强度均强于昼侧强度.
杨牧萍黄建平张学民申旭辉王兰炜泽仁志玛钱庚翟丽娜
关键词:DEMETER卫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