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海涛

作品数:5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旅游
  • 1篇丹顶鹤
  • 1篇电池
  • 1篇阳极
  • 1篇扎龙湿地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湿地
  • 1篇时空分异
  • 1篇太阳能
  • 1篇太阳能电池
  • 1篇农村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物种
  • 1篇物种保护
  • 1篇路径规划
  • 1篇旅游景区
  • 1篇敏化
  • 1篇敏化太阳能电...

机构

  • 5篇哈尔滨师范大...
  • 3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作者

  • 5篇周海涛
  • 3篇宁小莉
  • 1篇那晓东
  • 1篇张雪峰
  • 1篇臧淑英

传媒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效CdSe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优化研究
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传统能源的有限储量以及使用过程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发并利用清洁能源已刻不容缓。...
周海涛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CDSE量子点光电转换
基于MAXENT模型的扎龙湿地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栖息地(生境)适宜性评价是开展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与关键,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丹顶鹤是世界级珍稀濒危物种,扎龙湿地是我国最大的以保护鹤类等大型珍稀水禽为首的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湿地自...
周海涛
关键词:扎龙湿地丹顶鹤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物种保护
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21年
基于内蒙古2010年、2020年3A及以上景区数据,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空间"热点"探测、核密度、重心迁移等方法,系统梳理景区时空分异特征,从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社会经济、资源禀赋、政策制度等方面构建影响指标体系,厘清景区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内蒙古5A级景区数量匮乏,4A级数量相对较多,增速最快,且以自然资源型为主,而3A级以人文型增长为主,其整体空间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特征。2)旅游高密度核心区域明显,呼包鄂巴乌城市区优势突出。3)景区主要分布在DEM为748~1408m范围内,距道路1km范围内景区增加明显,3A景区有近城镇分布特征,景区分布与星级酒店距离较远。2020年盟市GDP值与景区个数成正相关,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及政府政策制度与景区时空分异特征关系密切。
周海涛张雨惠宁小莉宁小莉
关键词:A级旅游景区时空分异影响因素
内蒙古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可达性分析被引量:6
2023年
厘清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明晰其空间可达性是旅游规划制定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的前提基础。利用核密度、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揭示了内蒙古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基于高德地图路径规划功能实时获取道路交通状况,构建了红色景点空间可达性测度模型,采用地理探测器阐明了可达性差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内蒙古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现象,以呼和浩特市和兴安盟为核心区域核密度值较高,尤以呼和浩特市周边显著。各盟市红色旅游资源类型特色鲜明,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类型较为齐全,但分布均衡性较差。(2)内蒙古红色旅游景点间通行时间成本较高,平均通行时间256.229 min,可达性较差,且内部差异较大,极差值约274.1 min。可达性系数值域范围为0.752~1.816,其空间格局呈“中心-外围”圈层状逐渐递减特征,呼伦贝尔市和阿拉善盟地区成为可达性“边缘洼地”。(3)景点区域位置、景点核密度因子对可达性差异解释力最强,且两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最大。任意两因子对可达性分异的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关系,不存在独立或减弱关系。
周海涛周海涛樊亚宇宁小莉
关键词:红色旅游路径规划可达性
包头市达茂旗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9年
深刻把握居民点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对居民点整治、优化布局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包头市达茂旗为例,综合土地利用、地名志、旗志等历史数据资料,采用核密度分析、重心迁移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索揭示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选取DEM、坡度、坡向、距水域距离及距道路距离、距城镇距离、民族文化、人口数量、政府政策因子,分析居民点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1)2012年达茂旗居民点分布集聚特征明显,达到集聚峰值1.416个/km^2。1996-2016年间达茂旗居民点分布重心向东南部迁移,逐渐靠近百灵庙镇。2)在DEM和坡度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上呈倒"U"型特征,即先增加到峰值后逐渐减少,DEM的峰值为1 400~1 600m,坡度峰值为3.056°~5.446°。在坡向选择上逐渐倾向于南坡等阳坡,且比重逐年增大,但仍有部分居民点分布在阴坡。达茂旗居民点空间分布在距水域距离上并未呈现出明显的近水性,而在距水域7~10km区间分布数量最多。3)道路距离上呈现出明显的近道路取向,2016年居民点分布在距道路距离为0~1 000 m内的个数占98.77%,表明道路与居民点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心城镇对居民点的辐射影响仅局限一定范围内,居民点空间分布远离中心城镇。达茂旗农区和牧区的居民点个数与其人口数量相关性呈现不同特征,1996年、2016年牧区蒙古族人口数量与居民点个数呈显著正相关。蒙古族游牧文化促使居民点分布呈"满天星"的高度分散特征,政府政策对达茂旗居民点空间分布及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周海涛周海涛宁小莉那晓东张雪峰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