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艳
- 作品数:5 被引量:7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盐城市医学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前交叉韧带撕裂患者股骨外侧髁切迹征与半月板撕裂的关系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MRI显示急性前交叉韧带撕裂患者异常加深的股骨外侧髁压迹与半月板撕裂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80例急性膝关节外伤行MRI检查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撕裂的患者,测量股骨外侧髁压迹的深度,观察内、外侧半月板撕裂情况。统计分析股骨外侧髁切迹征(深度> 2 mm)与半月板撕裂的关系。结果:180例中,48例股骨外侧髁切迹征阳性,其中外侧半月板撕裂19例(39.58%),内侧半月板撕裂9例(18.75%),内、外侧半月板同时撕裂2例(4.17%);132例股骨外侧髁切迹征阴性,其中外侧半月板撕裂4例(3.03%),内侧半月板撕裂7例(5.30%)。股骨外侧髁切迹征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比例高于合并内侧半月板撕裂(P=0.025)。股骨外侧髁切迹征合并内、外侧半月板撕裂比例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05,P=0.000)。结论:股骨外侧髁切迹征是前交叉韧带断裂的间接征象,与外侧半月板撕裂密切相关。
- 张志平陈飞董从松戴真煜刘洋潘文艳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半月板撕裂
- 肝细胞癌综合治疗后复发的小肝癌患者MRI平扫和动态增强各序列图像表现分析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综合治疗后复发的小肝癌(s HCC)患者磁共振(MRI)图像表现,提高对复发s HCC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本院36例HCC综合治疗后复发的s HCC患者,共44个病灶,均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6例患者在3~6月后复查MRI,分析病灶图像特征。测量典型"快进快出"强化方式癌灶(A组)与非典型强化方式癌灶(B组)的长径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MRI平扫T2压脂序列显示高信号癌灶39个(88. 64%),T1压脂序列显示低信号癌灶37个(84. 09%),弥散加权成像显示高信号癌灶41个(93. 18%),双回波序列显示含脂质成分癌灶4个(9. 09%)。MRI动态增强序列显示典型"快进快出"强化方式癌灶30个(68. 18%),非典型强化方式癌灶14个(31. 82%),延迟期出现"假包膜"征象癌灶12个(27. 27%)。A组癌灶长径大于B组,ADC值低于B组(P均<0. 05)。结论结合MRI平扫和动态增强各序列,有利于s HCC癌灶的检出,是诊断HCC综合治疗后复发的s HCC的重要方法。
- 张志平陈飞戴真煜姚立正董从松刘洋潘文艳
- 关键词:肝细胞癌小肝癌动态增强扫描表观弥散系数
- MR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的评价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PHC患者60例,均应用TACE治疗,术后3个月至6个月,每个月时点均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MRI进行检查,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CT和MRI检测结果的评判标准,对PHC患者TACE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60例PHC患者中,有73个病灶。我院应用DSA后,显示51个病灶为肿瘤残余或复发;22个病灶无异常情况;而使用CT和MRI,分别显示36个和50个病灶有肿瘤残余或复发。MRI的准确性、敏感度均高于CT(χ^2=6.245,P=0.012;χ^2=6.468,P=0.011)且判断术后肿瘤包膜病灶能力较高(χ^2=13.567,P〈0.01)。结论 MRI能够较准确地检测PHC患者TACE后肿瘤残余或复发,更好评价肝脏情况。
- 杨乃忠董从松刘洋潘文艳张志平陈洁
-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
- 磁共振3D-pcASL灌注成像结合DWI鉴别超急性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被引量:35
- 2017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灌注成像联合DWI序列鉴别超急性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例超急性期(A组)和36例急性期(B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MRI图像。在梗死最大层面测量3D-pcASL序列脑血流(CBF)的异常灌注面积(SCBF)和DWI图上异常高信号面积(SDWI),并计算理论缺血半暗带(IP)。比较梗死核心(IC)、IP区CBF和ADC与对侧的差异,分析病灶-对侧相对值(rCBF、rADC)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IC区高灌注3例(A组0例,B组3例),IC区等灌注9例(A组1例,B组8例),IC区低灌注44例(A组19例,B组25例)。SCBF>SDWI 41例(A组19例,B组22例),SCBF≈SDWI 15例(A组1例,B组14例)。IC区的CBF和ADC值在两组中均较对侧降低(P<0.05)。两组理论IP区的CBF值和A组理论IP区的ADC值均低于对侧(P<0.05)。A组IC区的rADC高于B组,相反,A组理论IP区的rCBF、rADC低于B组(P<0.05)。结论临床可联合应用3D-pcASL和DWI序列对发病时间不具体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进行鉴别诊断,从而有助于及时合理的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 刘洋戴真煜董从松姚立正陈飞张志平潘文艳
- 关键词:动脉自旋标记表观弥散系数脑血流量脑梗死
- 磁共振DTI联合3D-pcASL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预后判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张量成像(DTI)和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I)预后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1例单侧ACI患者(随访≥3月)的初次MR检查的DTI和3D-pcASL。依据随访3月末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较好(A组)、预后中等(B组)和预后较差(C组)三组。在各项异性指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和脑血流量(CBF)参数图上选取病灶和相应对侧为感兴趣区(ROI),记录各参数值并计算病灶/对侧相对参数值(r FA、r DCavg和r CBF)。比较FA、DCavg和CBF在病灶与对侧间的差异,分析r FA、r DCavg和r CBF在三组间的差异和最佳诊断界值。结果三组脑梗死病灶区FA、DCavg和CBF值均低于对侧(P <0. 05)。A-B-C组脑梗死r FA和r CBF值逐渐减低(P <0. 05),其中r FA在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r CBF在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示r CBF值在A-B组间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0. 453;r FA值在B-C组间最佳诊断界值为0. 699。结论 FA、DCavg及CBF值在ACI中有其自身的改变规律;其中r FA和r CBF可有助于临床对ACI患者预后的判断。
- 潘文艳陈飞戴真煜董从松姚立正刘洋张志平
-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动脉自旋标记急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