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雪燕

作品数:77 被引量:50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3篇动脉
  • 49篇冠状
  • 49篇冠状动脉
  • 45篇介入
  • 44篇预后
  • 39篇冠状动脉介入
  • 38篇介入治疗
  • 34篇经皮冠状动脉...
  • 32篇动脉介入治疗
  • 32篇冠状动脉介入...
  • 28篇经皮冠状动脉...
  • 24篇远期
  • 21篇远期预后
  • 15篇心病
  • 15篇冠心病
  • 13篇心肌
  • 11篇综合征
  • 10篇动脉疾病
  • 10篇介入术
  • 8篇动脉介入

机构

  • 64篇中国医学科学...
  • 11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石河子市人民...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新乡市中心医...
  • 1篇杜克大学
  • 1篇通化市中心医...

作者

  • 77篇赵雪燕
  • 61篇杨跃进
  • 60篇袁晋青
  • 52篇乔树宾
  • 49篇高润霖
  • 48篇徐波
  • 47篇许晶晶
  • 46篇高展
  • 46篇宋莹
  • 40篇唐晓芳
  • 40篇王欢欢
  • 36篇陈珏
  • 36篇蒋萍
  • 35篇姜琳
  • 34篇宋雷
  • 32篇张茵
  • 30篇高立建
  • 21篇刘如
  • 20篇姚懿
  • 16篇许连军

传媒

  • 25篇中国循环杂志
  • 17篇中国分子心脏...
  • 15篇中华心血管病...
  • 6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吉林医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6篇2022
  • 6篇2021
  • 9篇2020
  • 19篇2019
  • 13篇2018
  • 1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0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9 ARC-HBR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高出血风险定义专家共识解读被引量:4
2019年
2019年7月,《Circulation》杂志发布了高出血风险学术研究联合会(ARC-HBR)组织制定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高出血风险(HBR)定义专家共识[1]。该共识基于对现有临床研究证据的回顾,对接受PCI患者的HBR进行了新的明确定义。制定本共识的目的是源于如下临床背景:(1)识别和管理具有HBR的PCI患者极为重要;(2)目前仍缺乏针对该人群的标准化定义,从而极大限制了研究设计、数据解读和临床决策的制定。本共识是首部有关PCI患者HBR定义的专家共识,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意义。本文对该共识的要点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赵雪燕袁晋青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力衰竭患者生物标记物的研究
第一部分心衰患者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的超声心动图、心功能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左心衰竭患者的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分别与临床NYHA心...
赵雪燕
关键词:心力衰竭生物标记物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
文献传递
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再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既往PCI和非既往PCI两组,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远期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6194例行PCI的ACS患者。既往PCI组共1256例,既往非PCI组共4938例。既往PCI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既往PCI组全因死亡率(2.3%vs.1.1%,p=0.001)、心原性死亡(1.7%vs.0.5%,p<0.001)、急性心肌梗死(2.7%vs.1.8%,p=0.040)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13.9%vs.11.8%,p=0.039)显著高于既往非PCI组,而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既往PCI、年龄、左室射血分数<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介入治疗不成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糖尿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既往PCI不再是全因死亡(HR=1.81,95%CI:0.99–3.28,p=0.051)和心原性死亡(HR=1.09,95%CI:1.04–1.14,p=0.06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单中心大样本人群,对于有相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既往PCI不是再发ACS介入治疗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宋莹许晶晶唐晓芳王欢欢刘如蒋萍姜琳高立建张茵宋雷许连军赵雪燕高展陈珏高润霖乔树宾杨跃进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
PARIS出血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支架术后患者院内出血的预测价值--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评估支架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停药模式(PARIS)出血评分对我国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并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在2013-01-01至2014-09-30期间107家医院连续入选了27 594例AMI患者,其中14 625例在住院期间成功置入DES并接受DAPT,分别采用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3型和5型及BARC 2型、3型和5型做为出血的终点事件,评价我国置入DES术后接受DAPT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出血发生情况、临床特征和PARIS出血评分对这两种出血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出血患者的PARIS评分明显高于无出血患者(P<0.001)。按照PARIS评分的危险分层,以BARC 3型和5型为出血终点时,共有77例(0.53%)患者出现出血事件,高危、中危、低危患者之间的PA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血中危患者出血风险是低危患者的2.38倍(P=0.006);出血高危患者出血风险是低危患者的4.78倍(P<0.001)。以BARC 2型、3型和5型为出血终点,共有223例(1.52%)出现出血事件。出血中危患者出血风险是低危患者的1.64倍(P=0.002);出血高危患者出血风险是低危患者的2.23倍(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PARIS出血评分对以BARC 3型和5型或BARC 2型、3型和5型为出血事件终点均有预测价值。对以BARC 3型和5型为终点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672]高于以BARC 2型、3型和5型为出血事件终点的预测价值(AUC:0.596;z=2.079,P=0.038),即PARIS出血评分对严重出血的预测价值更优。结论:PARIS出血评分对置入DES并接受DAPT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出血具有预测价值,并可用于危险分层。PARIS出血评分对严重出血作为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更优。
赵雪燕杨进刚范肖雪张峻吴元王杨许海燕高晓津窦克非唐熠达乔树宾苏淑红杨红梅张旭霞袁晋青李卫杨跃进
关键词:心肌梗死药物支架
束支传导阻滞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长期预后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束支传导阻滞(BBB)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01至2013-12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的ACS患者6 429例。根据出院诊断中是否包含BBB,将患者分为BBB组(n=159)和非束支传导阻滞(NBBB)组(n=6 270),分析比较两组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脑卒中)发生率的差异,并评估BBB与行PCI的ACS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BBB组患者年龄较NBBB组更高[(62.97±11.37)岁vs(58.26±10.36)岁],体重指数更低[(25.31±3.02)kg/m2 vs(25.89±3.20)kg/m^2],肾小球滤过率[(86.89±16.15)ml/min vs(91.05±15.53)ml/min]和左心室射血分数[(59.27±9.86)%vs(62.37±7.36)%]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在其余基线指标以及冠状动脉造影与介入治疗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年随访时,BBB组的心原性死亡(2.5%vs 0.7%)和支架内血栓形成(3.1%vs 0.8%)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BBB组(P均<0.05),其余MAC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但经倾向性评分调整后,2年随访时两组的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B组中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与NBBB患者在所有MACCE发生率上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回归分析提示,合并BBB与PCI后ACS患者临床结局无明显关联。结论:对于行PCI的ACS患者,BBB并不是远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贾斯达姚懿何晨唐晓芳宋莹许晶晶蒋萍王欢欢姜琳赵雪燕高展杨跃进乔树宾高润霖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入院时高血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通过对单中心大样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住院期间结果的分析,探讨患者入院时高血糖对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0724例PCI患者,排除入院24小时内未测空腹血糖患者228例,排除稳定性心绞痛和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4210例,最终纳入ACS患者共6286例。根据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分为正常血糖组(空腹血糖<7.0 mmol/L,n=4872)和高血糖组(空腹血糖≥7.0 mmol/L,n=141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高血糖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正常血糖组有15.8%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为(5.33±0.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17±0.72)%;高血糖组有73.8%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为(9.47±2.57)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12±1.57)%。冠心病危险因素及既往病史方面:与正常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患有高血压的比例(67.4%vs.62.5%,P<0.001)、高脂血症的比例(70.2%vs.64.4%,P<0.001)、既往有PCI史的比例(30.6%vs.19.3%,P<0.001)均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比较:三支病变的比例高血糖组高于正常血糖组(46.7%vs.38.2%,P<0.001)。入院病情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高血糖组高于正常血糖组(39.7%vs.27.0%,P<0.001)。(2)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比较:与正常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的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和心原性死亡率均较高(0.5%vs.0.1%,P=0.007;0.4%vs.0.1%,P=0.021),高血糖组的MACCE发生率高于正常血糖组(2.1%vs.1.4%,P=0.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是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76,95%CI:1.062~16.426,P=0.041;OR=5.068,95%CI:1.176~21.834,P=0.029)。结论:入院时高血糖的ACS患者的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心原性死亡率、MACCE发生率增高。高血糖是住院期间全因死亡和心原�
许连军宋莹许晶晶高展唐晓芳王欢欢刘如蒋萍姜琳高立建张茵宋雷赵雪燕陈珏高润霖乔树宾杨跃进陈纪林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血糖血糖变异性
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和远期预后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特点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纳入阜外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2452例行PCI的女性冠心病患者,比较早发(发病年龄≤60岁)组患者(n=905)与非早发(发病年龄>60岁)组患者(n=1547)的临床特点以及PCI术后2年随访期间预后。结果:与非早发组比较,早发组中患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病史及三支病变的比例较低,有冠心病家族史及单支病变的比例较高(P均<0.05)。2年随访结果显示,早发组与非早发组比较,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vs 12.0%,P>0.05);早发组全因死亡(0.4%vs 1.9%)和脑卒中(0.9%vs 2.3%)发生率低于非早发组(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是介入术后2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3.352,95%CI:1.146~9.801,P=0.027),且陈旧性心肌梗死(HR=3.125,95%CI:1.322~7.385,P=0.009)、脑卒中病史(HR=2.246,95%CI:1.040~4.851,P=0.039)、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HR=6.074,95%CI:2.120~17.401,P=0.001)均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好的心功能是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HR=0.947,95%CI:0.908~0.988,P=0.011)。结论: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非早发女性患者存在差异;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2年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及脑卒中的发生率均低于老年女性患者;校正多种危险因素后,年龄是女性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2年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唐晓芳宋莹许晶晶王欢欢姜琳蒋萍姚懿赵雪燕高展高立建张茵陈珏乔树宾杨跃进高润霖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冠心病女性临床预后
B型利钠肽在左心衰竭诊断及其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背景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仍是一个富有挑战的课题。心力衰竭患者都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和血浆利钠肽的增高。利钠肽拮抗神经内分泌因子而产生扩张血管、利尿、利钠的作用。研究表明,利钠肽系统中,B型利钠肽(BNP)是...
赵雪燕
关键词:左心衰竭利钠肽NYHA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预后
文献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临床危险因素评分构建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建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临床危险因素评分,指导临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的5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血栓弹力图。将血栓弹力图最大凝块强度(TEG-MAADP)>47mm定义为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利用患者临床常用指标筛选与血小板高反应性相关的危险因素,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05的临床指标纳入血小板高反应性危险评分模型,依据比值比(OR)赋予相应分值。结果 547例患者中230例(42.05%)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TEG-MAADP值高于非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56.16±6.57)mm vs(26.43±13.88)mm,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75岁)、女性、合并糖尿病是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OR值权重赋予高龄(>75岁)3分,女性和合并糖尿病各赋2分,分值范围0~7分。依据得分将患者分为3组:0~2分组、3~5分组和6~7分组,结果显示3组间血小板反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分组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低于3~5分和6~7分组[(37.79±18.45)mm vs(50.04±15.91)mm vs(56.50±15.78)mm;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得分>2分能有效预测是否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曲线下面积为0.627,95%CI 0.579~0.675,P<0.001)。结论临床风险评分能帮助快速识别可能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患者,从而指导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
姚懿何晨唐晓芳宋莹许晶晶蒋萍王欢欢姜琳赵雪燕高展杨跃进乔树宾高润霖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血小板反应性危险评分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长期预后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分析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长期预后。方法在2013年阜外医院全部10 724例PCI患者中,比较房颤与非房颤患者2年临床预后。结果共113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1.1%),其中8人为三联抗栓治疗(9.5%),房颤组患者合并症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房颤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9.7%比1.1%;P〈0.001),心源性死亡、支架血栓、脑卒中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房颤组,MACCE的发生率同样显示房颤组明显高于非房颤组(17.7%比8.8%;P〈0.001),而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却明显低于非房颤组(2.7%比8.7%;P=0.023),两组心肌梗死和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经倾向性评分调整后,两组之间的不良事件无显著差异。结论房颤患者的预后差于非房颤患者,临床基线经匹配后两组之间预后则无差异,但该结论还需要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王欢欢许晶晶宋莹唐晓芳蒋萍刘如赵雪燕高展张茵宋雷高立建陈珏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徐波袁晋青
关键词:心房颤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