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洋

作品数:9 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分子对接
  • 2篇心力衰竭
  • 2篇衰竭
  • 2篇慢性
  • 2篇肝炎
  • 2篇META分析
  • 1篇丹参
  • 1篇丹参素
  • 1篇丹参酮
  • 1篇丹参治疗
  • 1篇丹皮
  • 1篇丹皮酚
  • 1篇胆汁
  • 1篇胆汁淤积
  • 1篇胆汁淤积型
  • 1篇胆汁淤积型肝...
  • 1篇毒性
  • 1篇毒性肝炎
  • 1篇信号
  • 1篇信号传导

机构

  • 9篇成都中医药大...
  • 8篇解放军第30...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大理大学
  • 1篇成都市食品药...

作者

  • 9篇李洋
  • 7篇赵艳玲
  • 7篇张璐
  • 6篇陆小华
  • 6篇周厚琴
  • 2篇王建
  • 2篇夏厚林
  • 2篇杨玉雪
  • 1篇肖小河
  • 1篇高天
  • 1篇邹文俊
  • 1篇王伽伯
  • 1篇张定堃
  • 1篇黄凤
  • 1篇牛明
  • 1篇郝俊杰
  • 1篇黄银秋
  • 1篇李文婷
  • 1篇谭鹏
  • 1篇刘娟

传媒

  • 7篇中国医院用药...
  • 2篇中草药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活血生物效价检测大黄中10个蒽醌类成分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初步研究被引量:21
2018年
目的运用生物效价测定方法评价大黄Rhei Radix et Rhizoma中10个蒽醌衍生物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强弱差异,筛选可用于酒大黄饮片质量评控的指标性成分。方法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体外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10个蒽醌衍生物(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不同浓度下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采用质反应生物效价软件计算生物效价;采用分子对接软件计算得到大黄酸、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与P2Y12蛋白受体在最佳结合时的估计抑制常数(Ki),以此验证生物效价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活血效价测定结果显示,大黄酸、大黄素的活血效价显著高于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活血效价;大黄酸、大黄素的活血效价分别是阿司匹林活血效价的5.02、5.15倍,表明大黄酸、大黄素拮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较强。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活血效价与阿司匹林的活血效价相当。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的活血效价分别是阿司匹林活血效价的4.13、4.46、9.31、5.46、7.80倍,表明5个结合型蒽醌糖苷拮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较强。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黄酸、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对P2Y12蛋白有较高的亲和力,二者的Ki分别为5.73、2.51μmol/L,表明大黄酸、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在较低的浓度水平即可对P2Y12蛋白受体产生作用,且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的活性强于大黄酸的活性,这与实际测得二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强度相符合。结论大黄药材中10个蒽醌衍生物的活�
谭鹏谭鹏李洋李洋张定堃王伽伯王伽伯肖小河
关键词:蒽醌衍生物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赤芍治疗胆汁淤积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赤芍中的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丹皮酚等4种有效成分分别与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Autodock 4.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得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丹皮酚等与FXR蛋白1号位点和2号位点以及FXRα蛋白的结合结果。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丹皮酚与FXRα蛋白结合的自由能分别为-13.44、-21.77、-16.45 k J/mol,与FXR蛋白1号位点的自由能分别为-18.21、-48.60、-49.52 k J/mol,与FXR蛋白2号位点的自由能分别为-15.32、-24.70、-18.59 k J/mol。结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丹皮酚与FXR蛋白具有较小的自由能,即结合作用较强。提示赤芍治疗胆汁淤积型肝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其主要成分与FXR受体蛋白具有较强结合作用,引起FXR调节其相应靶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胆汁酸的合成和代谢以达到保肝利胆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赤芍治疗胆汁淤积型肝炎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周厚琴王建李洋黄银秋张璐陆小华赵艳玲
关键词: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丹皮酚分子对接FXR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附子无干姜不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附子无干姜不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相关数据库和Autodock 4.2软件,将附子、干姜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等7种主要成分与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蛋白(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porter,MCU)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在温度保持在298.15 K的条件下,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与MCU(4XSJ)的抑制常数分别为180.40、258.88、430.37、574.20、130.57、629.48和167.00 mmol/L,与MCU(4XTB)的抑制常数分别为199.380 00μmol/L,2.760 00、0.218 37、1.370 00、1.780 00、3.660 00 mmol/L和0.217 14μmol/L。结论:"附子无干姜不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干姜中6-姜酚、6-姜烯酚和10-姜酚竞争性抑制乌头碱与Pro1130氨基酸残基和Asp148氨基酸残基结合,减弱乌头碱对MCU(4XTB)以及MCU(4XSJ)的抑制作用有关。
张璐王建李洋陆小华周厚琴赵艳玲
关键词:附子干姜分子对接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四逆汤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中药复方四逆汤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草药综合数据库获取四逆汤相关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通过中草药活性成分数据库和治疗靶点数据库筛选四逆汤的作用靶点,建立靶点数据集;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筛选心力衰竭相关的靶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四逆汤和心力衰竭疾病的交互靶标;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交互网络图。结果:筛选出四逆汤中99个活性成分和176个直接作用的蛋白靶点,41个心血管相关疾病直接作用的蛋白靶点,489个交互蛋白。其中,四逆汤与心力衰竭共同直接作用的8个蛋白靶点;共有25条通路参与抗心力衰竭作用,进一步文献调研发现,相关度较高的预测通路均得到实验证实,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 B信号通路和人体抑癌基因p53通路等。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揭示了四逆汤抗心力衰竭作用的多维调控网络,为其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涛王涛邹文俊张璐李洋郝俊杰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四逆汤心力衰竭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参治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参治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医药化学数据库和Autodock 4.2软件,将丹参中丹酚酸B、丹酚酸D、丹参素、二氢丹参酮、咖啡酸、隐丹参酮和原儿茶醛等成分分别与枯否细胞表面抗原CD14和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3)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丹酚酸B、丹酚酸D、丹参素、二氢丹参酮、咖啡酸、隐丹参酮和原儿茶醛与CD14结合的自由能分别为-11.207 76、-8.782 20、-9.827 70、-25.928 40、-16.435 26、-26.137 50和-19.906 32 kJ/mol,与STAT3蛋白结合的自由能分别为-8.447 64、-14.302 44、-18.275 34、-28.855 80、-18.860 82、-28.604 88和-15.891 60 kJ/mol。结论: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原儿茶醛、咖啡酸与CD14具有较小的自由能,结合作用较强;丹参素、二氢丹参酮、咖啡酸、隐丹参酮与STAT3蛋白具有较小的自由能,结合作用较强。提示丹参治疗脂多糖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其主要成分与CD14及STAT3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通过作用于表面受体调控枯否细胞细胞激活及下游STAT3调控STAT3通路,从而对损伤的肝脏起到保护和修复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丹参治疗肝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王莹莹高天李洋张璐周厚琴陆小华杨玉雪赵艳玲
关键词:隐丹参酮丹参素分子对接CD14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预测人面子叶中黄酮成分抗菌作用靶点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木犀草素、槲皮素、儿茶素、表儿茶素是人面子叶中主要的黄酮成分,研究显示人面子具有抗菌活性,利用Autodock软件,模拟并预测黄酮成分的抗菌作用靶点。方法:采用中医药化学数据库和Autodock 4.2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模拟分析得出木犀草素、槲皮素、儿茶素、表儿茶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3、青霉素结合蛋白5、DNA聚合酶的对接结果及其功能区域的相互作用关系。结论:木犀草素是人面子叶中潜在活性成分,青霉素结合蛋白5和DNA聚合酶是人面子叶中黄酮成分抗菌的潜在靶点。本研究预测了人面子叶的抗菌作用靶点,为探索其抗菌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以木犀草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新型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洋夏厚林周厚琴陆小华张璐赵艳玲
关键词:黄酮AUTODOCK青霉素结合蛋白DNA聚合酶
六味五灵片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系统评价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系统评价六味五灵片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 Med、Cochrane等数据库中检索关于六味五灵片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患者单一使用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中的1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六味五灵片;治疗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由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文献荟萃(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合计1 795例受试对象,其中观察组935例,对照组86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提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提高乙型肝炎病毒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转率。结论: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比较,六味五灵片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和抗病毒方面的疗效更好。
何璇杨玉雪文建霞赵艳玲张璐周厚琴李洋陆小华黄凤
关键词:六味五灵片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META分析
加味四逆汤联合化学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系统评价加味四逆汤联合化学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在线知识服务平台,全面收集有关加味四逆汤联合化学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8月9日。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文献荟萃(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9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治疗组348例,对照组34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化学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四逆汤能显著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总有效率(RR=1.27,95%CI=1.16~1.39,P<0.000 01],显著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WMD=5.29,95%CI=3.21~7.36,P<0.000 01),显著降低中医症状评分(WMD=-7.52,95%CI=-13.61^-1.44,P=0.02),并显著增加每搏输出量(WMD=6.43,95%CI=2.61~10.26,P=0.001 0)。结论:在化学药基础上加用加味四逆汤治疗心力衰竭,可提高临床疗效。
陆小华张璐周厚琴李洋魏士长赵艳玲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META分析
叶下珠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研究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RP18、MCI-gel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对叶下珠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叶下珠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咖啡酸(2)、没食子酸乙酯(3)、没食子酸甲酯(4)、4-乙氧基苯甲酸(5)、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4R,6R)-2,3-dihydromenisdaurilide(8)、(4R,6s)-2,3-dihydromenisdaurilide(9)、aquilegiolide(10)、menisdaurilide(11)、cassipourol(12)、(9Z,12Z)-nonadeca-9,12-dienoicacid(13)、亚油酸甲酯(14)、豆甾醇(15)、(8R,8墨7S)-4′-(3"-methoxyrhanmopyranosyl)oxy-8′-hydroxy-3,3′,4-trimethoxy-8-hydroxymethyl-lign.7,9′-1actone(16)。结论化合物5-7、10、11、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12、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杨孟妮张慧刘娟李洋李文婷夏厚林
关键词:叶下珠咖啡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