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髓母细胞瘤
  • 8篇细胞
  • 8篇细胞瘤
  • 8篇母细胞
  • 8篇母细胞瘤
  • 5篇预后
  • 5篇患儿
  • 5篇儿童
  • 4篇化疗
  • 2篇免疫
  • 2篇脑脊液
  • 2篇儿童髓母细胞...
  • 1篇炎性
  • 1篇炎症
  • 1篇腰椎
  • 1篇腰椎穿刺
  • 1篇腰椎穿刺术
  • 1篇依托泊苷
  • 1篇预后分析
  • 1篇预后因素

机构

  • 10篇北京世纪坛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张金
  • 11篇杜淑旭
  • 11篇龚小军
  • 11篇李舒婷
  • 10篇孙艳玲
  • 10篇武万水
  • 10篇孙黎明
  • 7篇任思其
  • 7篇李苗
  • 3篇唐泓
  • 1篇田永吉

传媒

  • 4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小儿血液...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生态制剂对髓母细胞瘤患儿化疗所致胃肠功能紊乱和免疫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初步探讨微生态制剂对髓母细胞瘤患儿化疗所致胃肠功能紊乱的保护作用及抗炎机制。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儿童血液肿瘤科接受化疗的髓母细胞瘤患儿共200例,所有患儿均经CT、MRI和病理明确诊断,确诊后完全切除肿瘤,均接受HIT-2000/GPOH方案化疗。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2~18岁,中位年龄7.2岁。单纯化疗患儿88例,放疗后继续化疗患儿112例,所有患儿2周内无抗生素及微生态制剂服用史。根据年龄、性别、体重、体表面积配对分为两组:(1)试验组:化疗前1周开始常规给予整肠生口服(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批号S10950019,每次1粒,每日3次),至化疗结束;(2)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未服用任何微生态制剂。观察患儿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情况,并于化疗前1天和结束后第1天抽取患儿外周血,测定血清ET、TNF-α、IL-1β、IL-6、CRP等水平的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或t检验。结果本课题中约75%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紊乱,给予整肠生干预后试验组患儿的胃肠紊乱发生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53,P〈0.05);放疗后继续化疗的患儿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较单纯接受化疗的患儿显著增加(达83.93%,χ^2=10.823,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化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血清各炎症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后患儿血清ET、CRP、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ET=23.451,tCRP=33.246,tIL-1β=27.453,tIL-6=29.372,tTNF-α=16.223,P〈0.05);其中放疗后继续化疗的患儿血清ET、CRP水平与单纯接受化疗的患儿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ET=4.396,tCRP=4.216,P〈0.05)。给予整肠生制剂干预后患儿血清ET、CRP和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ET=7.905,tCRP=7.670,tIL-1β=10.459,tIL-6=9
杜淑旭任思其唐泓龚小军孙艳玲李苗张金李舒婷武万水孙黎明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化学治疗髓母细胞瘤胃肠功能紊乱炎症
初诊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髓母细胞瘤患儿生存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MB)初诊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其生存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入组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的61例初治MB患儿, 检测初治时患儿外周血常规、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定量, 根据外周血常规结果计算得出NLR, 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 将患儿分为高NLR组(≥2.07)21例和低NLR组(<2.07)40例。分析2组患儿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情况。若生存分析存在差异, 则进一步比较2组患儿临床特征、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定量的差异, 若存在差异, 则分析NLR与其相关性。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生存分析发现, 高NLR组MB复发率(38.1%比10.0%, χ^(2)=6.879, P=0.016)和死亡率(19.0%比0, χ^(2)=8.154, P=0.011)高于低NLR组。高NLR组患儿的PFS中位时间(12个月比19个月, χ^(2)=9.775, P=0.002)和OS中位时间(19个月比20个月, χ^(2)=8.432, P=0.004)短于低NLR组。2组患儿临床特征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NLR组T淋巴细胞[(67.93±6.37)%比(73.38±8.08)%, t=2.886, df=48.865, P=0.006]、T辅助细胞(Th)[(30.86±5.53)%比(34.29±7.44)%, t=2.037, df=51.981, P=0.047]、T抑制细胞(Ts)[(27.39±5.50)%比(30.84±6.58)%, t=2.164, df=47.581, P=0.035]的百分比均低于低NLR组。NLR与T淋巴细胞(r=-0.303, P=0.018)、Ts(r=-0.260, P=0.043)存在负相关性。结论初治时NLR较高的MB患儿预后相对较差, 这种预后差异可能与T淋巴细胞、Ts等免疫细胞相关。
万露露武万水杜淑旭唐泓龚小军李苗张金任思其李舒婷王圆刘妍高文超刘晶晶武跃芳孙艳玲孙黎明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免疫预后儿童
髓母细胞瘤患儿放化疗后并发脑损伤的治疗、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通过分析髓母细胞瘤(MB)患儿合并脑损伤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分析其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接受放疗和化疗的髓母细胞瘤患儿300例,其中13例并发脑损伤,年龄4.5岁~14岁,给予口服泼尼松治疗,每月随访患儿头颅增强MRI,对比治疗前后脑损伤好转程度。对脑损伤患儿与同期未出现脑损伤的髓母细胞瘤患儿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MB患儿脑损伤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儿总体生存(OS)率。结果髓母细胞瘤放化疗后并发脑损伤的13例患儿中,12例为放疗所致,1例为化疗药所致。放疗所致脑损伤多发生在放疗结束后8个月(3~15个月),经激素治疗1~5个月好转,中位好转时间2个月。化疗药所致脑损伤患儿于10个月后脑损伤回复正常;脑损伤与无脑损伤患儿性别、年龄、病理分型、分子分型比较,P均>0.05;两组手术范围、M分期比较,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中M分期为髓母细胞瘤患儿放化疗后出现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髓母细胞瘤患儿放化疗后脑损伤患儿3年OS率为(84.6±10.0)%,同期无脑损伤患儿3年OS率为(73.3±3.2)%,二者比较,P>0.05。结论髓母细胞瘤患儿放化疗后并发的脑损伤经激素治疗很快好转,TNM分期中M分期为髓母细胞瘤患儿放化疗后出现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髓母细胞瘤患儿放化疗后脑损伤不影响髓母细胞瘤患儿的远期预后。
任思其杜淑旭张金李舒婷李苗龚小军孙艳玲武万水孙黎明
关键词:脑损伤髓母细胞瘤
采用HIT-2000方案治疗的41例髓母细胞瘤患儿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对41例髓母细胞瘤患儿给予HIT-2000方案治疗,分析其5年无病生存率和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探讨适合国内儿童髓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 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治疗的髓母细胞瘤患儿共41例,年龄1.3~15.5岁。所有患儿均为手术切除肿瘤后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采用HIT-2000方案治疗。综合分析患儿的放化疗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 结果截至2016年1月,随访时间1.1~6.1年,中位随访时间4.4年,其中肿瘤完全消失26例(63.4%),进展7例(17.1%),复发4例(9.7%),稳定1例(2.4%),骨髓转移2例(4.8%),继发第二肿瘤1例(2.4%)。3年、5年OS率分别为(78.0±6.5)%、(68.0±8.9)%;EFS率分别为(56.1±7.8)%和(53.7±7.8)%。3岁以上患儿生存分析结果显示:5年OS率为(75.6±7.7)%,EFS率为(60.06±8.3)%,较OS率偏高。随访期内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放射性脑坏死及放射性脊髓炎。放疗期间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34例出现血常规下降。化疗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血细胞减少,15例由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其中10例为肺部感染,5例为肠道感染,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大肠杆菌感染3例,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均痊愈。 结论HIT-2000方案适合国内髓母细胞瘤患儿手术后序贯治疗,且疗效显著,患儿可耐受。
武万水杜淑旭任思其张金李舒婷唐泓龚小军李苗孙艳玲孙黎明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化疗放疗
儿童髓母细胞瘤神经轴外转移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总结儿童髓母细胞瘤神经轴外转移的病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16例髓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出现了神经轴外转移。描述性分析患儿的起病年龄、神经轴外转移的部位及时间、病理及分子分型、治疗及预后情况。采用t检验分析神经轴外转移患者和非转移患者的血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截至2020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3~69个月)。随访的616例患儿中有11例出现了神经轴外转移,发病率约为1.8%,其中男8例,女3例。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6岁(2~10岁),出现神经轴外转移时的中位年龄为7岁(2~12岁)。神经轴外转移多发生在术后0.5~38.0个月,转移部位依次为骨(6例)、骨髓(3例)、肺(3例)、盆腔(2例)和腹腔(1例)。另外,神经轴外转移患儿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为(2298.00±1570.70)U/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为(201.00±68.34)μg/L,均高于未发生轴外转移的患儿[(249.50±46.28)U/L和(22.80±7.12)μg/L,均P<0.05]。神经轴外转移患儿部分接受化疗,但大多选择终末期姑息治疗,生存期多低于10个月。结论尽管髓母细胞瘤患儿发生神经轴外转移的发生率很低,但其预后极差,多在1年内死亡;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其次为骨髓和肺,可能与脑脊液播散及LDH、NSE水平增高有关。
刘妍杜淑旭孙艳玲龚小军李苗张金李舒婷任思其王圆武万水孙黎明
关键词:儿童髓母细胞瘤
完成标准治疗方案后口服依托泊苷对播散髓母细胞瘤患儿的疗效及生存率观察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完成标准治疗方案后继续口服依托泊苷对播散髓母细胞瘤(MB)患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收治的播散MB患儿86例的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8.8(3.0~16.7)岁,其中口服依托泊苷维持化疗患儿33例(化疗组),未口服维持化疗患儿53例(未化疗组)。比较2组患儿的性别、手术切除范围、病理类型、分子分型、术后缄默状态、M分期及生存情况[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体生存期(OS)]。记录口服依托泊苷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采用χ^(2)检验进行资料比较,采用Kaplan-Meier绘制播散MB患儿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组患儿的性别、手术切除范围、病理类型、分子分型、术后缄默状态及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6例患儿的中位PFS为3.0(0.2~6.3)年,复发25例(29.1%),中位OS为3.6(0.5~6.3)年,死亡13例(15.1%)。未化疗组3年、5年PFS率分别为(65.8±6.8)%、(56.8±7.7)%;化疗组3年、5年PFS率分别为(82.0±7.3)%、(82.0±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未化疗组3年、5年OS率分别为(81.6±5.6)%、(71.2±7.7)%;化疗组3年、5年OS率分别为100.0%、(92.3±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分子分型为SHH的患儿中,规律治疗后口服依托泊苷维持化疗的患儿PFS率较未口服维持化疗的患儿高(100.0%比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口服依托泊苷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可缓解,未出现口服化疗相关的病例死亡。结论播散MB患儿预后相对较差,经标准治疗后口服依托泊苷维持治疗有利于减少复发,提高患儿的5年生存率,且患儿耐受良好。
刘晶晶杜淑旭张金孙艳玲龚小军李舒婷王圆刘妍武万水孙黎明
关键词:播散髓母细胞瘤依托泊苷口服化疗
丙泊酚静脉麻醉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丙泊酚静脉麻醉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需行腰椎穿刺术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儿27例,14例接受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腰椎穿刺(观察组),13例接受局部皮肤涂抹利多卡因乳膏麻醉下腰椎穿刺(对照组),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及穿刺时、穿刺后1 h疼痛评分和无痛率、穿刺成功率、心率、呼吸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及穿刺时、穿刺后1 h疼痛评分分别为(4.93±0.27)min、0分、(3.07±1.21)分,对照组分别为(10.15±2.91)min、(6.46±1.39)分、(3.16±1.35)分,两组穿刺操作时间穿刺时疼痛评分及比较,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无痛率为100%、0,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100%、100%,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患儿部分心率、呼吸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全麻有关;对照组患儿则有不同程度升高,与患儿紧张、哭闹有关,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且操作结束后均恢复正常;两组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有2例在穿刺后出现因饥饿引起的不同程度哭闹,恢复饮食后可缓解;对照组有1例在穿刺时出现因剧烈哭闹导致的面部出血点,4例出现因局部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导致局部皮肤轻微红斑,未予特殊处理自行消失。两组患儿均无腰部疼痛、头痛等不适。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较为安全。
李舒婷杜淑旭张金刘妍王圆龚小军
关键词:丙泊酚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腰椎穿刺术
儿童间变性室管膜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间变性室管膜瘤(EP)患儿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7月—2018年7月期间确诊的间变性EP患儿,共63例,病理明确为间变性室管膜瘤,分子分型为幕上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突变型(ST-EPN-RELA)或后颅窝室管膜瘤A型(PF-EPN-A)。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患儿的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两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分析。结果截止至2020年9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3.0年(范围0.6~7.6年),初治患儿35例,复发28例。初治患儿的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3.3±7.7)%和(78.7±7.7)%;复发患儿的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1±4.9)%和(70.9±4.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年龄和发病部位不影响患儿的PFS和OS;手术全切和术后及早接受放射治疗可显著提高患儿的生存率(P<0.05);化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PFS和OS(P<0.05)。单纯化疗患儿(4例)生存率最低,2年OS为(25.0±21.7)%;初诊时年龄≤3岁的患儿在化疗后接受延迟放疗(22例),其3年PFS为(66.2±12.5)%,3年OS达(90.9±8.7)%;初诊时年龄>3岁、放疗后按序接受化疗的患儿(37例),其3年PFS较低,为(37.3±7.8)%,但OS有所提高,可达(77.3±6.8)%。所有患儿未出现放射相关性损伤,但是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很快好转。结论儿童间变性EP预后差,手术及放射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低年龄室管膜瘤患儿接受化学治疗,可适当延迟放疗,提高生存率;复发患儿即使化学治疗疗效不显著,也可以适当延长生存期。
李舒婷高文超杜淑旭张金刘妍王圆龚小军孙艳玲武万水孙黎明
关键词:室管膜瘤儿童化疗
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对髓母细胞瘤患儿的预后评价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对髓母细胞瘤患儿的预后评价分析。方法将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收治的167例髓母细胞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无播散组、播散组和复发组。化学药物治疗前留取脑脊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3组脑脊液中TNF-α和IFN-γ的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TNF-α和IFN-γ对肿瘤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无播散组脑脊液TNF-α和IFN-γ的浓度显著高于播散组和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播散组和复发组之间脑脊液IFN-γ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NF-α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NF-α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 958,截断值为12. 73 ng/L时的敏感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约登指数(Youden index,YI)分别为90. 9%、87. 1%和0. 78; IFN-γ的AUC为0. 809,截断值为136. 53 ng/L时的SEN、SPE、YI分别为78. 8%、80. 2%和0. 59。结论 TNF-α和IFN-γ的表达在髓母细胞瘤中发挥抗肿瘤作用,可以作为髓母细胞瘤判断预后的评价指标,且TNF-α优于IFN-γ。
张金任思其李舒婷李苗龚小军孙艳玲武万水孙黎明杜淑旭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
儿童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儿童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AT/RT)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颅内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的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经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男13例,女6例。根据患儿确诊时的年龄分为两组(<3岁组和≥3岁组),其中<3岁组7例,先予全身化疗,至患儿年龄>3岁或疾病进展,则予以放射治疗;≥3岁组12例,先予放射治疗,后予化学治疗。结果截至2020年8月30日,19例患儿中有10例患儿存活(52.6%),9例患儿死亡(47.4%)。19例患儿中位生存时间为1.5(0.3-4)年,所有患儿2年PFS和OS分别为(22.8±11)%和(40.7±13.4)%。确诊时年龄及治疗方案是影响AT/RT患儿预后的因素,≥3岁患儿的预后较好,2年OS率为(69.4±15.5)%;手术后联合放疗和化疗的患儿预后较好,2年OS率为(75.8±15.6)%。结论AT/RT患儿总体生存率偏低,尽早采取放射治疗显著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对于小年龄患儿,化学治疗仍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王圆杜淑旭李舒婷张金刘妍龚小军孙艳玲武万水孙黎明
关键词:儿童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