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珊珊

作品数:8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海洋牧场
  • 2篇增殖放流
  • 2篇振荡频率
  • 2篇糖原
  • 2篇曼氏无针乌贼
  • 2篇放流
  • 1篇氮含量
  • 1篇岛礁
  • 1篇电子监控
  • 1篇英文
  • 1篇英文表达
  • 1篇应激
  • 1篇运输密度
  • 1篇振荡
  • 1篇三疣梭子蟹
  • 1篇生理
  • 1篇生理应激
  • 1篇生态修复
  • 1篇水体
  • 1篇死亡率

机构

  • 8篇浙江省海洋水...

作者

  • 8篇周珊珊
  • 5篇梁君
  • 4篇徐开达
  • 3篇周永东
  • 3篇毕远新
  • 3篇丰美萍
  • 2篇张亚洲
  • 2篇王伟定
  • 1篇隋宥珍
  • 1篇张洪亮
  • 1篇朱文斌
  • 1篇虞宝存
  • 1篇蒋日进
  • 1篇李鹏飞
  • 1篇王好学
  • 1篇王洋
  • 1篇胡翠林

传媒

  • 1篇中国渔业经济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浙江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运输密度对曼氏无针乌贼亲体死亡率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2022年
运输密度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亲体增殖放流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了不同运输密度(0.2、0.6、1.2、1.8、2.4、3 ind.·L^(-1))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死亡率及乳酸、糖原、酶活等指标情况,以期为曼氏无针乌贼放流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乌贼亲体死亡率随运输密度和运输时长的增加而升高,2.4 ind.·L^(-1)处理组乌贼死亡率最高为75%,0.2、0.6 ind.·L^(-1)处理组乌贼亲体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乌贼肝脏组织乳酸和糖原变化趋势相同,0.2 ind.·L^(-1)处理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1.2、1.8、2.4 ind.·L^(-1)处理组,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碱性磷酸酶(AL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趋势基本相同,0.6、1.8、2.4 ind.·L^(-1)处理组ALP酶活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0.6、2.4 ind.·L^(-1)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谷草转氨酶(AST)活呈先上升后降低再上升的趋势,0.6、3 ind.·L^(-1)处理组酶活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谷丙转氨酶(ALT)呈上升趋势,0.2、0.6、1.2 ind.·L^(-1)处理组酶活显著低于2.4、3 ind.·L^(-1)处理组(P<0.05)。综合分析认为,密度影响乌贼亲体死亡率,密度过高和运输胁迫共同作用造成乌贼亲体死亡,运输密度不宜超过1.8 ind.·L^(-1),且运输时间不宜超过2 h。
周珊珊蒋永生镇小蔓焦礼诗徐开达梁君李哲周永东
关键词:增殖放流运输密度酶活糖原
运输振荡对条石鲷幼鱼生理应激和水体总氨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优化增殖放流技术,减少运输胁迫,选取体长(118.9±8.1) mm、体质量(39.6±8.4)g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作为研究对象,在振荡频率0、60、100、140、180 r/min下模拟运输24 h,研究振荡频率对条石鲷幼鱼生理应激以及对水体总氨氮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振荡频率的提高,条石鲷幼鱼血液中的皮质醇、血糖、乳酸水平升高(P<0.05),肌糖原水平则降低(P<0.05);运输水体的总氨氮含量也随着振荡频率的提高而快速升高。结果表明,较高的振荡频率会加剧条石鲷幼鱼的生理应激,提高其能量消耗,并导致运输水质快速恶化。
李哲周珊珊王好学王嘉浩陈璐徐开达
关键词:振荡频率条石鲷生理应激
刍议海洋牧场的概念和英文表达被引量:11
2017年
对照国外海洋牧场建设,中国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尚未形成系统。首批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确定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标志着中国海洋牧场建设进入了新的轨道,未来一段时间内沿海各省市将会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目前,世界上海洋牧场的概念和英文表达存在较大分歧,海洋牧场的概念至少有23种,英文表达多达5种,若其概念不明确将无法聚焦海洋牧场研究和建设的目标,也将导致制定的技术路线有失偏颇。为此,本文从国内外对海洋牧场概念和英文表达的不同揭示、共同点、不同点等方面进行辨析,最终确定了一种合适的概念和英文表达。
梁君毕远新周珊珊丰美萍
关键词:海洋牧场英文表达辨析
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3
2016年
对照国外海洋牧场建设,中国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尚未形成系统。首批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确定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标志着中国海洋牧场建设进入了新的轨道。未来一段时间内浙江省将会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工作。本文分析了中国和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的现状,重点介绍了东极海洋牧场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展望了浙江省海洋牧场建设的未来。
王伟定梁君毕远新丰美萍周珊珊虞宝存
关键词:海洋牧场
浙江省海洋牧场限额捕捞管理策略的初步研究
随着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域生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根据浙江省政府的要求,在全省沿海建设9个各具特色的集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农牧化养殖、海上休闲游钓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牧场。在大...
周珊珊
关键词:海洋牧场管理策略电子监控
文献传递
振荡频率对曼氏无针乌贼成体死亡率及生存状态的影响
2024年
为提高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运输过程的存活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0、60、100、120、140和160 r/min振荡频率对成体曼氏无针乌贼死亡率、乳酸、糖原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除160 r/min死亡率略有下降外,其他组随着频率的增高死亡率升高,频率120、140 r/min时死亡率最高为91.7%,显著高于0、60、100 r/min处理组。死亡时间主要分布在振荡后的4~8 h,频率越低乌贼出现死亡的时间越晚,160 r/min率先在2 h出现死亡个体。除个别组出现波动外,随着频率的增大,两种组织(肌肉、肝脏)的糖原含量降低,而乳酸含量增大,140 r/min处理组糖原、乳酸含量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除60 r/min处理组外,随着频率的增加,肝脏组织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且120、140、160 r/min处理组3种酶活性与其他组间差异显著。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升高,140和160r/min处理组与其他组间差异显著。乌贼死亡率与SOD、肌肉乳酸含量、ALP之间极显著正相关,与肌肉糖原含量、GOT和ALT活性、消化腺糖原含量之间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频率显著影响乌贼的存活率,能量耗尽和肝脏损伤可能是乌贼运输过程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运输过程建议振荡频率小于100 r/min且运输时间小于3 h,尽量避免较大程度的晃动。本研究可为曼氏无针乌贼成体的增殖放流运输过程提供技术支撑。
周珊珊周永东周永东欧阳洪镇小蔓梁君陈俊琳梁君徐开达
关键词:曼氏无针乌贼振荡频率喷墨死亡率糖原
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为探明浙北近岸典型岛礁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的空间分布格局,于2016年5月底至6月初,分别采用走航观察和水下样方法,对按离岸距离远近的3条岛礁带上12个岛礁瓦氏马尾藻成藻时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不同空间尺度比较分析了3条岛礁带上瓦氏马尾藻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地区尺度上,高浊度和高波浪能的水域环境限制了瓦氏马尾藻的分布与生长,导致浙北近岸的瓦氏马尾藻仅分布在第二条岛礁带这一狭窄的分布带上。依据瓦氏马尾藻最低适宜生长水温要高于10℃的特性,我们可以推断出舟山群岛的绿华岛可能是我国特有种瓦氏马尾藻分布的最北部端线。(2)在站点尺度上,岛礁东南向瓦氏马尾藻定生密度明显低于西北向,这与调查站位所受风浪影响的方位和强度相一致。在第二岛礁带上的4个岛礁北向瓦氏马尾藻的平均株高仅为26.3 cm,说明瓦氏马尾藻不适宜在高波浪能生境中生存。(3)在站点尺度内,第二岛礁带上浊度最低的北渔山岛瓦氏马尾藻有较大的垂直分布范围,且定生深度达到了6.4 m,而浊度高的近岸岛礁瓦氏马尾藻垂直分布范围较小。瓦氏马尾藻株高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由此推测,瓦氏马尾藻虽不能耐受强光,但光照对瓦氏马尾藻的分布生长起重要作用。与同海区铜藻的垂直分布格局相比,瓦氏马尾藻具有一定适应高浊度、高沉积物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浙北近岸海域瓦氏马尾藻是较适合进行生态移植修复的种类。
张亚洲毕远新王伟定隋宥珍卢衎尔丰美萍梁君周珊珊
关键词:生态修复
浙江省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评估被引量:9
2018年
为有效恢复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资源,2014年采取增殖放流的生态修复措施,人工增殖放流三疣梭子蟹苗种1 894×10~4尾,并在放流前后实施渔业资源调查和社会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放流前后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资源密度和空间分布变化,并引入内禀增长率来表征自然群体在放流前后的种群扩繁能力,由此推算放流后放流群体所占比例;同时,根据三疣梭子蟹的体长频率分布情况,采用世代分析法估算当年补充群体所占比例,进而推算回捕率和放流经济效益,定量评估增殖放流效果。结果表明:洞头海域放流前后三疣梭子蟹资源密度分别为163和7 974尾/km^2,放流后呈现向周边海域扩散的趋势;三疣梭子蟹当年补充群体占总渔获的61.3%,放流群体占24.2%,放流回捕率为3.30%,当年可形成捕捞量39.6 t,回捕经济效益达158.4×10~4元。综上所述,增殖放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复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效果。本研究认为,该海域三疣梭子蟹尚有一定的增殖空间,建议可继续开展该品种的增殖放流,以有效利用该海域的基础生产力,提高渔业捕捞产量。
徐开达周永东朱文斌蒋日进王洋李鹏飞周珊珊张亚洲张洪亮胡翠林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回捕率放流效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