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双

作品数:12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糖尿
  • 9篇糖尿病
  • 6篇1型糖尿病
  • 5篇免疫
  • 3篇蛋白
  • 3篇胰岛
  • 3篇胰岛素
  • 3篇化学发光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分子
  • 2篇电化学发光
  • 2篇电化学发光法
  • 2篇胰岛素抗体
  • 2篇胰岛素原
  • 2篇抗体
  • 2篇抗体形成
  • 2篇抗体亚型
  • 2篇化学发光法
  • 2篇基因
  • 2篇分子

机构

  • 9篇江苏省人民医...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陈双
  • 7篇杨涛
  • 5篇顾愹
  • 4篇陈恒
  • 3篇许馨予
  • 2篇施云
  • 2篇付麒
  • 2篇张梅
  • 2篇孙敏
  • 2篇肖蕾
  • 2篇李欣
  • 2篇朱婧
  • 1篇金晓凌
  • 1篇陈峰
  • 1篇郑帅
  • 1篇蔡赟
  • 1篇郑旭琴
  • 1篇徐宽枫
  • 1篇王洪涛
  • 1篇张青青

传媒

  • 2篇中华糖尿病杂...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国际内分泌代...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199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型糖尿病的诊断与免疫治疗
2021年
1型糖尿病(T1DM)是T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胰岛素依赖性的糖代谢紊乱。目前国内外关于T1DM的诊断仍没有统一的标准。胰岛素替代治疗仍然是T1DM治疗的必要手段,免疫治疗是近30年来研究者们尝试预防和逆转T1DM的方法,包括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尽管其在延缓T1DM患者胰岛功能减退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但尚无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将从最新的研究数据总结目前T1DM诊断和免疫治疗的相关进展。
陈双杨涛顾愹
关键词: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
我国胰岛功能评估方法和应用的初步调查
2024年
目的以网络线上问卷调查方式,分析我国胰岛功能评估的不同方法和使用的差异和认知。方法2021年9~10月进行网络线上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信息、检查项目、检测方法、糖耐量时间点、试剂盒种类及随访频率等,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不同专业及不同职称医生的选择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所有调查对象中,认为需同时检测Ins和C-P来评估新诊断和复诊DM患者胰岛功能医生占79.2%及85.1%。内分泌科医生更倾向于同时检测Ins和C-P(P<0.05)。选择馒头餐和75 g葡萄糖粉的医生对T1DM患者比例为56.0%、28.5%,对T2DM患者为54.7%、31.9%。相较于T2DM患者,内分泌科医生更倾向于对T1DM患者进行馒头餐试验(61.4%vs 41.0%,P<0.05)。在评估新诊断DM患者胰岛功能方法上,7.6%的医生选择六点法(0、30、60、90、120、180 min),27.3%选择五点法Ⅰ(0、30、60、120、180 min),8.5%选择五点法Ⅱ(0、30、60、90、120 min),9.8%选择四点法Ⅰ(0、30、60、120 min),10.3%选择四点法Ⅱ(0、60、120、180 min),13.8%选择三点法(0、60、120 min),13.4%选择两点法(0及120 min)。在评估复诊DM患者时,上述比例为5.3%、20.4%、6.4%、6.6%、9.4%、15.8%及24.1%。在评估频率上,建议每年评估1次的医生比例为39.2%,半年1次比例为24.7%,而评估频率不固定的比例为31.1%。内分泌科医生更倾向于每年评估1次胰岛功能(P<0.05)。与初/中级职称医生比较,高级职称医生选择评估胰岛功能的频率更不固定(P<0.05)。结论我国胰岛功能评估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存在较大差异,评估策略缺乏统一标准及完善的临床数据。充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专业及职称的临床医生对胰岛功能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认识的差异性,对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卞文轩何云强付麒陈双孙敏杨涛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功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建立1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模型作为量化工具,在不具备抗体精确检测条件或在抗体检测结果明确前对初诊糖尿病患者进行初步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532例初诊糖尿病患者(病程1年内)为研究对象,其中1型糖尿病203例,2型糖尿病329例,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355例,验证组17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将常用于鉴别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变量纳入方程建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力。结果依据糖尿病患者初诊时年龄、体质指数(BMI)和C肽值[分别为基础(C0)、餐后120min(C120)和c肽曲线下面积(Cauc)腱立1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模型(CODE):CODE-C0、CODE-C120和CODE-Cauc。在建模组人群中,三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95%CI:0.786-0.878)、0.840(0.793-0.887)、0.846(0.799~0.892);在验证组人群中,三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753~0.897)、0.848(0.782~0.914)、0.851(0.785~0.917)。采用双切点方法,模型CODE-C0以10.80和7.30诊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特异度均可达95%,模型CODE-C120以10.9l和7.65为切点、模型CODE-Cauc以10.85和7.87为切点,诊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特异度亦可达95%。结论依据糖尿病患者初诊时的年龄、BMI和C肽值建立的1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模型工具,可以在暂无高敏感性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时,较好地鉴别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陈双付麒顾愹刘今李欣肖蕾朱婧施云陈恒孙敏顾威张梅徐湘婷王坚陈峰杨涛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
纳米微粒修饰致病性T细胞表位诱导免疫耐受治疗1型糖尿病
许馨予卞玲玲张青青沈敏李欣朱婧陈双肖蕾陈恒徐宽枫杨涛
92例初诊1型糖尿病行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分析初诊1型糖尿病行利妥昔单抗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初诊1型糖尿病行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92例患者中41例出现不良反应(44.6%).单因素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年龄〈18岁vs≥18岁(54.0%vs 33.3%,P〈0.05);男性vs女性(37.7%vs 53.8%,P〉0.05);BMI正常vs不正常(41.8%vs 48.6%,P〉0.05);病程≤6个月vs〉6个月至≤1年(44.44%vs 45.5%,P〉0.05);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有vs无(61.9%vs 39.4%,P〉0.05);过敏史有vs无(37.5%vs 45.2%,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353,P〈0.05)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史(OR=3.938,P〈0.05)为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初诊1型糖尿病行利妥昔单抗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有关.临床上护士要加强此类患者的护理风险评估,以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言丹徐晶晶顾愹陈双缪晶马袆喆朱敏谢黎黎王素娟袁翠萍黄晓萍杨涛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利妥昔单抗
1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模型
陈双付麒顾愹杨涛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1型糖尿病免疫进程影响的研究
陈双郑帅郑旭琴沈子杨沈敏肖蕾陈恒许馨予徐湘婷覃莲菊刘嘉茵杨涛
一种检测胰岛素抗体各亚型的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试剂盒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胰岛素抗体各亚型的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试剂盒,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所述试剂盒包括以下试剂:胰岛素原抗原蛋白,Sulfo‑TAG,生物素标记的抗Ig各亚型(包括IgG1、IgG2、IgG3、IgG4、Ig...
顾愹陈恒陈双许馨予杨涛
p53蛋白及c-erbB-2蛋白在胆囊癌中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1999年
通过检测p53蛋白及cerbB2蛋白在胆囊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胆囊癌鉴别诊断和早期诊断中的潜在价值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及处理:所有标本取自手术切除病例,其中腺癌24例,腺瘤癌变1例,腺棘癌1例,鳞癌1例,粘液腺...
金晓凌邓宗鍉陈双陈双王洪涛
关键词:胆囊肿瘤P53基因C-ERBB-2基因
成人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突变单基因糖尿病病例系列报道
2024年
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是最常见的单基因糖尿病类型之一,其中,MODY12和MODY13是由编码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基因[即ATP结合转运子亚家族成员8基因(ABCC8)和整流性钾离子通道J家族11因子基因(KCNJ11)]突变导致的。对于这类疾病,磺脲类药物能够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对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将有助于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该文报道了3例起病年龄在30岁以下,有明显糖尿病家族史,初诊时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糖尿病,而经过基因检测最终诊断为ATP敏感性钾通道突变所致的成人单基因糖尿病的病例,其中1例为ABCC8突变所致(已报道位点),2例为KCNJ11突变所致(新发突变)。我们对3例患者尝试使用瑞格列奈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提示瑞格列奈在治疗此类疾病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陈双蔡赟施云刘晓云郑旭琴张梅杨涛顾愹
关键词:ATP敏感性钾通道磺脲类药物瑞格列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