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平

作品数:18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会议论文
  • 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主题

  • 16篇皮瓣
  • 9篇动脉
  • 9篇筋膜
  • 8篇穿支
  • 7篇腓肠
  • 6篇蒂皮瓣
  • 6篇腓动脉
  • 5篇动脉穿支
  • 5篇腓肠神经
  • 5篇筋膜蒂
  • 5篇筋膜蒂皮瓣
  • 5篇肠神经
  • 4篇软组织
  • 4篇软组织缺损
  • 4篇缺损
  • 4篇组织缺损
  • 4篇腓动脉穿支
  • 4篇筋膜皮瓣
  • 3篇远端
  • 3篇远端蒂

机构

  • 18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18篇董忠根
  • 18篇刘立宏
  • 18篇魏建伟
  • 18篇彭平
  • 7篇刘玺
  • 6篇倪江东
  • 6篇彭新宇
  • 5篇罗兆彪
  • 1篇何爱咏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逆行的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比较
刘立宏董忠根魏建伟罗兆镖彭平彭新宇
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的部分坏死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总结435肢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分析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2001年4月-2019年12月,应用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435肢.采用单项因素比较与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435肢中,部分坏死39例,占8.97%;完全成活396例,占91.03%.单项因素比较表明,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皮肤软组织的缺损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坏死组皮瓣筋膜蒂的长度和宽度、皮岛的宽和旋转点位置均大于成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坏死组在皮岛的长度、皮瓣总长、皮瓣长宽比和皮瓣近端位置区划值均显著大于成活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皮瓣的总长度大(OR=3.462,P=0.015)和皮瓣近端位置区划值高(OR=3.817,P<0.001)是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逆行带蒂腓肠筋膜皮瓣的部分坏死主要与皮瓣设计不良有关,其中,皮瓣的总长度大、皮瓣近端位置过靠近侧是部分坏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彭平董忠根魏建伟刘立宏罗兆彪曹舒
关键词:软组织缺损穿支皮瓣部分坏死
高旋转点与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总结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经验,比较高旋转点与低旋转点该皮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17年10月,回顾性分析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缺损的372例378块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及手术资料。皮瓣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方3.5~19.5cm。根据旋转点位置,将皮瓣分为低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cm)和高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cm)。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探讨皮瓣成活的影响因素。结果高旋转点组皮瓣93块,成活78块(83.9%),部分坏死15块(16.9%);低旋转点组皮瓣285块,成活259块(90.9%),部分坏死26块(9.1%)。高、低旋转点组的皮瓣部分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该皮瓣或加上简单处理(换药、二期缝合及植皮)成功覆盖创面的比例分别为95.7%(89/93)和97.2%(277/2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周~121个月,平均7.9个月,皮瓣无溃疡及坏死,外观满意。结论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尤其是当腓动脉最远端穿支已破坏、出现解剖变异、与拟切取皮瓣区的连续性中断或较高位的穿支更靠近创面时。当高、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均可用于修复同一创面时,建议优先选用低旋转点皮瓣。
朝东董忠根魏建伟罗兆彪刘立宏彭平周伶俐陶世斌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动脉旋转点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治疗手足皮肤撕脱伤的体会
目的:研究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加撕脱皮片原位回植在手足皮肤撕脱伤中的治疗效果体会。方法:收集整理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入院40例手足皮肤撕脱伤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加撕脱皮片原位回植治疗,观察皮肤存活率、局部皮肤...
董忠根魏建伟刘立宏徐强张理军罗兆镖刘玺彭平
关键词:负压引流术
皮岛倾斜设计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胫前纵向或跟踝部横向创面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胫前纵向创面或跟踝部横向创面时皮岛倾斜设计的改良技术,并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4月-2016年1月,对37例(38处)小腿下段胫前纵向或跟踝部横向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皮岛倾斜设计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男28例,女9例;年龄5~78岁,中位年龄37岁。小腿下段胫前纵向创面11处,创面横向长度为3~8 cm、纵向长度为8.5~14.5 cm;跟踝部横向创面27处,创面横向长度为9~21 cm、纵向长度为3.0~10.5 cm。病程2 d^5年。结果 25例皮瓣常规设计时,皮岛范围超过了内侧界限(胫骨内侧缘)或外侧界限(腓骨前缘)。皮岛倾斜设计后,皮岛横向长度较常规设计时减少2.5~14.8 cm,平均5.4 cm;纵向长度增加2~15 cm,平均5.3 cm。皮岛旋转角为42~90°,平均67°。术后35个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2个皮瓣发生边缘坏死,1个皮瓣发生远端部分坏死。皮瓣部分坏死发生率为2.6%(1/38)。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复发及溃疡,患者对皮瓣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根据Boyden等评价标准评定皮瓣重建肢体功能,获优30处,良6处,可2处,优良率为94.7%。结论选择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胫前纵向创面或跟踝部横向创面时,皮岛倾斜设计可缩短皮岛横向长度,提高皮瓣成活率,扩大皮瓣适用范围。
董忠根刘玺刘立宏魏建伟彭平彭新宇
关键词:腓肠神经筋膜皮瓣
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早期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和护理注意 事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83例伤后3天内入院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男120例,女83例,平均年龄36.5岁(17~81岁)入院时间均在...
刘立宏董忠根魏建伟彭平彭新宇
关键词:颈椎骨折脊髓损伤预后
顺逆结合法切取穿支筋膜蒂皮瓣
目的:穿支筋膜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传统切取方法是逆行法。探讨该皮瓣的顺行切取方法,并通过比较两种切取方法,评价顺行法切取该皮瓣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4月到2014年2月,行201例穿支筋膜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刘立宏董忠根魏建伟倪江东罗兆镖张理军刘玺彭平
关键词:腓肠神经腓动脉
皮岛倾斜设计的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胫前纵向或跟踝部横向创面
魏建伟董忠根刘立宏倪江东彭平郭维
逆行的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逆行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大样本比较罕见报道。本文旨在比较两种皮瓣的皮瓣成活相关并发症(简称并发症)、修复范围、皮瓣重建肢体的功能结果(简称功能结果)和...
董忠根魏建伟刘立宏倪江东何爱咏刘玺彭平
关键词:腓动脉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改良技术降低远端蒂腓肠皮瓣部分坏死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针对远端蒂腓肠皮瓣部分坏死危险因素进行的多种技术改良能否降低该皮瓣部分坏死率。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9年12月,采用改良技术设计并切取远端蒂腓肠皮瓣进行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254例(256处)患者(改良组)临床资料,并与2001年4月—2010年3月采用传统方法设计并切取该皮瓣进行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175例(179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改良技术降低皮瓣近端位置、减小皮瓣长宽比和瓣部宽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软组织缺损部位及缺损范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并计算皮瓣瓣部及筋膜蒂长度、宽度,皮瓣总长及长宽比,旋转点位置;根据小腿后方9分区明确皮瓣近端位置;术后观察皮瓣部分坏死发生情况、创面成功修复率。结果两组皮瓣瓣部长度及宽度、筋膜蒂长度、皮瓣总长及长宽比以及旋转点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皮瓣筋膜蒂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t=–2.019,P=0.044)。对照组32处(17.88%)、改良组31处(12.11%)皮瓣近端位于第9区;改良组42.58%(109处)皮瓣长宽比超过5∶1,高于对照组42.46%(76处);改良组57.42%(147处)皮瓣瓣部宽度超过8 cm,明显低于对照组59.78%(107处);但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55处(86.59%)、部分坏死24处(13.41%),其中21处经对症处理后创面愈合、3处最终截肢;创面成功修复率为98.32%(176/179)。改良组术后皮瓣完全成活241处(94.14%)、部分坏死15处(5.86%),其中14处经对症处理后创面愈合、1处最终截肢;创面成功修复率为99.61%(255/256)。改良组皮瓣部分坏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4,P=0.007);两组创面成功修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1个月,中位时间9.5个
彭平董忠根刘立宏魏建伟罗兆彪曹舒
关键词:皮瓣坏死软组织缺损并发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