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露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脊髓
  • 5篇脊髓损伤
  • 2篇痉挛
  • 2篇脊髓损伤大鼠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变化
  • 1篇星形
  • 1篇星形胶质
  • 1篇星形胶质细胞
  • 1篇胸髓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 1篇照顾
  • 1篇照顾者
  • 1篇置管
  • 1篇置管技术
  • 1篇日常生活活动
  • 1篇神经病
  • 1篇神经病理

机构

  • 6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南京军区南京...
  • 3篇苏州科技城医...
  • 2篇南通大学
  • 2篇南通市第二人...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苏州市立医院

作者

  • 6篇方露
  • 4篇谢财忠
  • 4篇李向哲
  • 2篇宋新建
  • 1篇吴勤峰
  • 1篇王彤
  • 1篇王娜

传媒

  • 5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痉挛大鼠脊髓内钾-氯离子协同转运体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后痉挛大鼠行为学表现及脊髓内钾-氯离子协同转运体2(KCC2)表达的影响,探讨KCC2在运动训练的解痉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后痉挛模型,使用BBB评分、Ashworth评分来评估三组大鼠术后行为学变化,并于术后5周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损伤远段脊髓KCC2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术后行为学评分一直保持正常。术后1d—5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BBB评分均持续升高,且2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BBB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2—5周,实验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术后1周左右出现痉挛,后痉挛程度逐渐加重,至术后5周左右降低,2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Ashworth评定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5周,对照组评定等级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胞膜上KCC2表达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两组大鼠KCC2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能够明显上调KCC2蛋白的表达(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有效缓解痉挛,并可抑制KCC2表达的下调,运动训练的解痉效应可能是通过增加KCC2表达实现的。
方露李向哲王红星谢财忠丁洁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痉挛
阻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通路后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阻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B,TrkB)信号通路后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32只雌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损伤+PBS组(Sed-PBS组)、运动+PBS组(TT-PBS组)、损伤+TrkB/Fc组(Sed-TrkB/Fc组)及运动+TrkB/Fc组(TT-TrkB/Fc组)。于SCI术前1周进行L3-4鞘内置管。置管1周后使用改良Allen法制作T10不完全性SCI模型。于SCI术后第7天植入渗透压泵,并在Sed-PBS组和TT-PBS组的渗透压泵中灌入0.01M PBS,Sed-TrkB/Fc组和TT-TrkB/Fc组的渗透压泵中灌入TrkB阻滞剂(TrkB/Fc)。SCI后第8天,对TTPBS组和TT-TrkB/Fc组进行减重平板训练。术后第1天、3天、7天、14天、21天、28天和35天进行BBB评分。实验结束后取材,使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分析检测突触后膜密度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及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表达情况。结果:术后14天,TT-PBS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术后21—35天,TT-PBS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1);术后28—35天,TT-TrkB/Fc组BBB评分高于Sed-PBS组及Sed-TrkB/Fc组(P<0.05)。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TT-PBS组PSD-95及SYP相对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1);TT-TrkB/Fc组PSD-95及SYP相对蛋白表达量多于Sed-PBS组和Sed-TrkB/Fc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Sed-PBS组、Sed-TrkB/Fc组和TT-TrkB/Fc组相比,TT-PBS组的PSD-95相对蛋白密度明显增高(P<0.01、P<0.001、P<0.01),且SYP相对蛋白密度也明显增高(P<0.001);TT-TrkB/Fc组的PSD-95及SYP相对蛋白密度也高于Sed-TrkB/Fc组及Sed-PBS组(P<0.05)。结论:阻断BDNF-TrkB信号通路可明显抑制运动训练对不完全性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腰髓突触标记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
李向哲王红星谢财忠谢财忠宋新建宋新建方露方露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突触可塑性
脊髓损伤后痉挛的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20年
根据2013年11月的世界卫生组织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实况报道,全世界每年有25—50万人患脊髓损伤,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健康、经济和社会后果。其中,痉挛状态是脊髓损伤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SCI后会有超过70%的患者发生痉挛状态,它限制了运动的范围,降低了运动的灵巧性,导致异常姿势和疼痛的产生,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加重了照顾者的护理负担[1—2]。
方露谢财忠王红星李向哲丁洁王彤
关键词:痉挛状态脊髓损伤照顾者日常生活活动灵巧性
早期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痛觉阈值及脊髓后角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训练对T10不完全性SCI大鼠机械性及热刺激痛觉阈值、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将24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对照组(SCI-Sed组)和SCI-运动组(SCI-TT组)。SCI-Sed组和SCI-TT组使用改良Allen’s法制作T10不完全SCI模型,Sham组只暴露脊髓。SCI-TT组于SCI第8天行减重平板训练。于SCI术前、术后第1、7、14、21、28、35天使用Von Frey单丝及热刺激痛觉测试仪对大鼠的痛觉阈值进行评估。SCI 5周后,使用免疫组化技术对所有大鼠L4—5脊髓进行染色,观察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并对大鼠痛觉阈值与胶质细胞活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机械性痛觉阈值评估结果显示,SCI术后第1天,SCI-Sed组和SCI-TT组阈值均较Sham组增加(P<0.05);之后两组阈值均低于Sham组(P<0.05);第21—35天,SCI-TT组阈值明显高于SCI-Sed组(P<0.05)。热刺激痛觉阈值结果显示,SCI术后第1天,SCI-Sed组和SCI-TT组痛觉阈值较Sham组均增加(P<0.05);SCI 7天后,两组大鼠痛觉阈值均低于Sham组(P<0.05);术后14—35天,SCI-TT组痛觉阈值明显高于SCI-Sed组(P<0.05)。小角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CI-Sed组和SCI-TT组脊髓后角内的阳性细胞数量多于Sham组(P<0.05);而SCI-TT组明显少于SCI-Sed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CI后第35天,痛觉阈值与脊髓后角胶质细胞活化数量之间呈负相关(P<0.001)。结论:早期运动训练对缓解SCI大鼠NP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后角胶质活化相关。
李向哲王灿方露丁洁王庆华董传明王彤吴勤峰
关键词:脊髓损伤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病理性疼痛
H反射在神经疾患功能评价中的应用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H反射是由Hoffmann于1918年所描述,指次强刺激胫后神经所诱发的小腿三头肌的反射性反应[1]。它是反映脊髓水平电生理变化最常用的研究工具之一,在运动控制、临床神经生理学和应用生理学方面均得到了广泛的关注。H反射的基本参数包括H反射潜伏期、H反射最大波幅、H反射与M波最大波幅之比(Hmax/Mmax),其中Hmax/Mmax比值和H反射与M反应的阈值之比(Hth/Mth)、H反射恢复曲线为H反射评定运动神经元池兴奋性常用的3个指标[2]。本文就H反射在神经疾患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以及H反射应用的影响机制方面作一综述,以便进一步加深对H反射及其应用价值的了解。
丁洁方露李向哲王红星王彤
关键词:H反射神经疾患HOFFMANN小腿三头肌电生理变化胫后神经
鞘内置管技术在大鼠胸髓损伤模型中的改进及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探索一种适用于T10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的鞘内置管法,为SCI模型提供更佳的蛛网膜下腔给药方案。方法:选择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L3~4置管组(T组)和L6~S1置管组(C组)。对比两组置管和SCI后致残率、死亡率、咬管率、利多卡因试验、体重变化和蓝墨水定位试验情况,并在SCI后1周行Alzet渗透压泵植入术,观察长期置管和渗透压泵植入对大鼠死亡率、体重和脊髓形态的影响。结果:置管及SCI后7 d,两组咬管率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总淘汰率具有显著差异(P〈0.01);置管及SCI后两组大鼠体重均出现下降,置管后第35天T组大鼠体重高于C组(P〈0.05);蓝墨水定位试验显示,两组导管均通畅且位置未出现明显偏移;Alzet渗透压泵植入4周,组织相容性良好;HE染色显示,两组腰髓后角均受到轻度压迫。结论:经L3~4置管法致残率和咬管率低,且更易操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SCI模型鞘内置管法。
李向哲谢财忠王娜宋新建吴勤峰方露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鞘内置管蛛网膜下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