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考古
  • 2篇考古学
  • 2篇古学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政体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意识
  • 1篇政治意识形态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陶器
  • 1篇题设
  • 1篇前现代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权力
  • 1篇主题
  • 1篇主题设计
  • 1篇网络
  • 1篇考古学家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湘潭大学
  • 1篇新墨西哥大学

作者

  • 4篇张萌
  • 3篇陈淳
  • 1篇杨小语
  • 1篇刘自强
  • 1篇张萌
  • 1篇高原
  • 1篇吴双

传媒

  • 3篇南方文物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狩猎采集者的高海拔适应——对青藏高原与安第斯山脉的比较考古学研究
2023年
近些年来,青藏高原早期考古材料的发现和研究越来越多,国内外考古学界和分子人类学界对最早的藏民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从比较考古学和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通过介绍安第斯高地地区早期的考古材料和相关研究,来评估“最早的藏民”与“为何移居高原”两个问题的诸多观点。本文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考虑到高原内部自然环境的差异对狩猎采集者的社会组织产生的影响,并把注意力放在年代测定与生计策略的研究上。
张萌
关键词: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
权威的意识形态与陶器的权力被引量:1
2017年
公元11—12世纪.霄米刻纹陶在密西西比河流域部分地区的酋长权威中心生产和分布。根据对霄米刻纹陶的主题设计、含义及考古背景的分析.看来表明了一种贵族意识形态表明。其中贵族首领是宇宙的调停者。这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考古学视角开始讨论与前国家政体长期动力的较大问题。
蒂莫西·波克泰(T.R.Pauketate)托马斯·埃莫森(T.S.Emerson)吴双杨小语张萌高原陈淳
关键词:政治意识形态权力陶器主题设计国家政体
宾福德与柴尔德:什么造就了考古学家的影响力?
2016年
本文从历史背景,学科发展,个人魅力和具体贡献比较了20世纪两位最伟大的考古学家柴尔德和宾福德的影响力。文章对名气和影响力做了区分,认为要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学者要比有名气困难得多。显然,这种影响力是学者本人洞察力和所作贡献的体现,表现为不满足于现状和传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而且,这种影响力往往要在这些学者过世后才会显现,而他们身前往往因为与传统或现状有所冲突而备受争议,饱受批评和压制。柴尔德因为欣赏当时苏联考古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而丢掉饭碗,二战后被美国政府拒绝入境。宾福德因挑战传统而遭遇被推迟授予博士学位、被美国顶尖大学解雇和到69岁才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坎坷。他的遭遇几乎是沃尔特·泰勒的翻版,但是与泰勒只能离开考古学界相比,宾福德因影响了新一代年轻学者而名满天下,最后扭转乾坤,使过程考古学最终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范式。柴尔德和宾福德难分伯仲,他们都是20世纪考古学范式的奠基人,前者在20世纪初建立了文化历史考古学的范式,而宾福德在20世纪中叶建立了过程考古学的范式。范式的变化是科学的革命,他们两位为考古学带来的变革,从学科发展和科学史上的影响力而言,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柴尔德与宾福德身上所具备的特质,可能正是我们所欠缺的。中国的文化传统过于强调传承,削弱了创新和探索的能力。如果中国考古学要对世界考古学界产生影响,那么造就像柴尔德与宾福德这样的变革者也至关重要。
张萌任晓莹(译)陈淳
关键词:考古学家柴尔德
前现代治理的比较研究:从分类转向关系和网络
2023年
深度依赖考古材料的上古人类研究,大体上仍深陷在源自19世纪中叶的概念和框架之中。正如当时所需,这种经久不衰的框架主要立足于共时性文本和民族志的解释。这些方法帮助推动了过去半个世纪全球考古发现在广度和空间(多尺度)范围内巨大的实证性进展,然而通过它们所做出的研究及综述也产生了与当下范式预期不符的信息。有些学者便另辟蹊径。这里概述的新原则和新方法建立在过去几十年里通过考古学及相关学科所取得的成果之上。所提议的新概念框架探寻各种关联形态和并行进程,并聚焦于多样性和相似性的解释。
加里·费曼刘自强陈淳张萌易建平(译)
关键词:社会网络城市化集体行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