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昊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致知
  • 2篇气论
  • 1篇哲学
  • 1篇哲学研究
  • 1篇诊疗
  • 1篇社会病
  • 1篇社会病态
  • 1篇钱穆
  • 1篇朱熹哲学
  • 1篇庄子
  • 1篇晚年
  • 1篇王夫之
  • 1篇理气论
  • 1篇民国
  • 1篇民国时期
  • 1篇君子
  • 1篇君子之道
  • 1篇克己
  • 1篇格物致知
  • 1篇工夫

机构

  • 5篇厦门大学

作者

  • 5篇陈昊
  • 3篇乐爱国

传媒

  • 1篇学术界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哲学评论
  • 1篇哲学门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以“克己”代“敬”——钱穆论朱子晚年工夫转向被引量:6
2016年
通常认为,乾道五年己丑之悟,朱子继承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确立了"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的生平学问大旨。其中,"居敬"与"穷理"交相发明,"如车两轮,如鸟两翼";而"敬"的工夫贯通动静、始终、知行,构成"涵养""致知""力行"三者根本。〔1〕然而,朱子毕生探求圣学工夫,其中多有曲折转变。钱穆明确提出朱子晚年工夫重心调整的问题,认为,朱子提倡"主敬"工夫的同时,更推重颜回"克己"工夫。〔2〕从乾道七年朱子四十三岁《克斋记》正面论述克己工夫,到今本《论语集注》颜渊问仁章朱子"愚按"最终认定,克己工夫经历五阶段演变,地位不断升格,最终替代"敬"成为"心法切要"。
乐爱国陈昊
关键词:克己钱穆
民国时期朱熹哲学研究中的日本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民国时期的朱熹哲学研究既是当时学者的学术探讨,同时也包括了对于日本朱熹哲学研究的引入和创新;日本的影响构成了民国时期朱熹哲学研究的重要特色之一。日本的影响,不仅在于一些重要学术著作的译介,而且还表现为对于朱熹哲学的论述框架以及所引述研究资料乃至基本学术观点的大致相似。需要指出的是,民国时期,最初在日本朱熹哲学研究影响下而形成的从理气论出发的对于朱熹哲学的论述框架,一直沿用至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当今对于这样的论述框架本身做出更为深入的反思,显得尤为必要。
乐爱国陈昊
关键词:民国时期朱熹哲学理气论
君子之道:能移而相天——王夫之《庄子解》对“社会病态”的气论诊疗被引量:2
2018年
“暴戾狂躁”作为当代十大社会病态之一,负面效应严重;明末社会变乱,同样弥漫着戾气、杀气、燥竞、气矜、气激等病态的社会氛围和群体性精神疾患,王夫之侧身其间,予以深刻反思.基于气的多种内涵规定、气的“正态净化”与“负态污染”,以及个体之气与社会之气的交感转换机制,王夫之在《庄子解》“援庄入儒”,抉发庄学“能移而相天”之旨,稳固儒家君子之道的超越根据,提供了个体修养正气、化解“社会病态”的可能进路.
陈昊
关键词:社会病态气论王夫之《庄子解》君子之道
论《大学》改本问题——以唐君毅的重订与诠释为中心
2017年
自朱熹为《大学》作补传以来,南宋董槐等“朱子后学”即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大学》有错简无阙文,合“知止”以下与“听讼”节即致格传文。王阳明古本说,实“折衷”继承此一主张。明儒吴澄等均赞同此说。此外,还有蔡清、崔铣等诸《大学》改本。清人毛奇龄等,又对《大学》改本公案,各有综判。近人唐君毅更参考诸改本,移“知止”“物有本末”等四节经文,合“此谓知本”节,重定《大学》致格传文。唐君毅还考察格物诸说,扣紧“格物者即物有本末之物,致知即知所先后之知”的线索,抉发《大学》“致知格物”要义,致知不仅涵摄“知所先后”“知本”“知至”之义,更贯通“知止”“止于至善”之义。“格物”并非朱熹的“即物穷理明理于心”,也不是阳明“致吾心良知之理于事事物物”,而是道德主体置身道德情境,“至物感物”“以有其当然的、所以应之感之之行事”。唐解,不仅文从字顺,贴切《大学》本意,更具丰富的学术史支撑,对今日《大学》研究有较大启发。
陈昊
关键词:格物致知
朱熹《大学》补传的概念内涵之辩正
2017年
朱熹为《大学》"格物致知"所作补传,多被称为"格物补传"。就文本而言,补传内容阐明何为"格物",补传固可称为"格物补传";但之所以阐述"格物",是为回答如何"致知",并最后达到"知至",即"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因此,补传也可称为"致知补传"。然而,以手段性的"格物"称呼补传,不仅易于忽略"致知"的目的和"知致"的效验;并且经由学术思想史考察,自王阳明开始,"格物"越来越被误解为向外求理、与"致知"相分离;以"格物"作为朱熹《大学》补传之名,引起诸多误解分歧,其中,冯友兰对"格物"的认识论诠解路径,难免推衍出朱熹思想系统内原本并不存在的"格物"到"致知"的知识与道德"断裂"。因此,就"格物"为"致知之方"而言,并考虑朱熹所谓"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格物,以理言也;致知,以心言也"的思想,将朱熹《大学》补传,称为"致知补传"似更为妥当。
乐爱国陈昊
关键词:致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