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振

作品数:7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胶质
  • 4篇胶质瘤
  • 3篇手术
  • 3篇肿瘤
  • 2篇预后
  • 2篇植入
  • 2篇手术联合
  • 2篇突变
  • 2篇启动子
  • 2篇启动子甲基化
  • 2篇粒子植入
  • 2篇颅内
  • 2篇基因
  • 2篇基因突变
  • 2篇甲基化
  • 2篇IDH1
  • 2篇MGMT基因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血小板

机构

  • 7篇沈阳军区总医...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大学齐鲁...

作者

  • 7篇王振
  • 5篇许在华
  • 3篇刘强
  • 3篇于海洲
  • 2篇李靖远
  • 2篇黄欣
  • 1篇高丹丹
  • 1篇季文伟
  • 1篇梁国标
  • 1篇袁冠前
  • 1篇谭俊
  • 1篇丁绍峰

传媒

  • 2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手术联合I^(125)粒子术中植入在颅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I125粒子术中植入对颅内肿瘤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确诊为颅内肿瘤并采用手术联合I125粒子术中植入治疗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该方法治疗的效果,并作出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肿瘤在短期内均无复发倾向,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手术联合I125粒子术中植入将内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使患者术后免于接受外放射治疗的痛苦,对多种颅内肿瘤的短期复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孙靖驰许在华王振刘强黄欣于海洲
关键词:颅内肿瘤粒子植入微侵袭
3D打印技术在脑干肿瘤手术治疗中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脑干肿瘤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2016年4-8月收治的3例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根据患者的CTA和MRI影像行3D解剖模型重建,结合打印模型行肿瘤切除手术,并观察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较少,肿瘤切除较完全。结论 3D打印技术在脑干肿瘤手术中可以起到明显的指导作用,能有效减少对术区重要血管及结构的损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王振孙靖驰李靖远黄欣于海洲许在华
关键词:脑干肿瘤血管瘤脑膜瘤胶质瘤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IDH1基因突变在胶质瘤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价值
王振
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颅咽管瘤疗效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对颅咽管瘤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并确诊为颅咽管瘤的3例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术后3个月复发情况,并与以往单纯手术或单纯内外放射治疗的方法患者的治愈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该组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无明显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肿瘤无复发征象,目前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方法较单纯手术或单纯内外放射治疗的方法的治疗方法有诸多独特优势,患者的手术后效果及术后3个月复发情况均满意,长期复发情况有待观察。
孙靖驰许在华王振李靖远黄欣于海洲
关键词:颅咽管瘤先天性肿瘤
血小板抑制剂类药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分析血小板抑制剂类药物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153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25例有口服阿司匹林史(阿司匹林组),128例无应用血小板抑制类药物史(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抑制剂类药物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出血位置及出血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复查头颅CT,25例阿司匹林组患者中,2例(8.0%)发生再出血,其中1例为症状性再出血,再次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好转;另1例为无症状性再出血,保守治疗后好转。128例对照组患者中,8例(6.3%)发生再出血,其中2例为无症状性再出血,未行手术;6例为症状性再出血,家属放弃治疗。两组再出血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4,P〉0.05)。结论使用血小板抑制类药物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率较未使用者未明显增加。对此类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若积极手术,可能会降低术后不良后果的发生率。
危兆胜袁冠前谭俊孙卫进丁绍峰季文伟高丹丹王振梁国标
关键词:颅内出血高血压性术后再出血
IDH1基因突变及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胶质瘤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IDH1基因突变及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在指导胶质瘤患者临床化疗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运用PCR测序和焦磷酸测序方法对190例胶质瘤患者的肿瘤标本分别进行IDH1基因突变和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分析;分析两者与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胶质瘤中IDH1基因突变在不同年龄(P=0.026)、病理分级(P=0.020)、KPS评分(P=0.004)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同性别(P=0.900)、p53表达(P=0.878)、肿瘤幕上幕下位置(P=0.106)组间分布差异统计学意义。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不同年龄(P=0.488)、性别(P=0.447)、病理分级(P=0.287)、KPS评分(P=0.077)、p53表达(P=0.970)及肿瘤幕上与幕下位置不同(P=0.915)。IDH1基因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30个月总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化疗患者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组与非甲基化组30个月总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结论]IDH1基因突变可作为判断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指标,而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作为指导化疗的重要指标。
王振许在华孙靖驰刘强黄欣
关键词:胶质瘤预后
染色体1p、19q缺失检测在胶质瘤病理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染色体1p和19q的缺失在不同病理类型胶质瘤中的分布差异,评价其在胶质瘤病理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术后病理确诊的Ⅱ~Ⅲ级胶质瘤患者共134例。采用特异性扩增片段分析法检测肿瘤组织染色体1p、19q缺失情况。[结果] 134例患者中,组织病理学认定为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AO,WHOⅢ级)9例(6.7%),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al tumor,OT,WHOⅡ级)15例(11.2%),混合型胶质瘤(星形+少突)32例(23.9%),星型细胞瘤(astrocytoma,AA)78例(58.2%)。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混合型胶质瘤、星型细胞瘤的1p、19q缺失率为分别为73.3%(11/15)和66.7%(10/15)、 66.7%(6/9)和77.8%(7/9)、53.1%(17/32)和59.4%(19/32)、43.6%(34/78)和41.0%(32/78)。染色体1p和19q的缺失情况(包括完整,杂合性缺失,联合缺失)在少突胶质细胞瘤、混合型胶质瘤、星型细胞瘤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中,染色体缺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染色体1p、19q的缺失与胶质瘤病理类型相关。单纯依靠组织病理学诊断难以准确判断胶质瘤类型,检测染色体1p、19q缺失情况可作为胶质瘤病理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孙靖驰许在华王振刘强黄欣
关键词:杂合性缺失胶质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