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倩雯

作品数:15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建筑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城市
  • 4篇灾害
  • 4篇涝灾
  • 4篇洪涝
  • 4篇洪涝灾害
  • 2篇智慧城市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网络
  • 2篇街道空间
  • 2篇京津
  • 2篇京津冀
  • 2篇暴雨
  • 2篇暴雨洪涝
  • 2篇暴雨洪涝灾害
  • 2篇城市化
  • 2篇城市街道
  • 2篇城市群
  • 1篇灾害风险

机构

  • 11篇天津大学
  • 4篇河北工业大学
  • 2篇中国城市科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黑龙江科技大...
  • 1篇哥本哈根大学

作者

  • 14篇王倩雯
  • 8篇曾坚
  • 4篇孔俊婷
  • 2篇胡雅菲
  • 2篇滕媛媛
  • 1篇田健
  • 1篇杨斌
  • 1篇赵广宇
  • 1篇王宁

传媒

  • 3篇建筑与文化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灾害学
  • 2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规划师
  • 1篇水利学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吉林建筑大学...

年份

  • 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与空气环境耦合协调的定量测度与空间特征被引量:3
2022年
运用综合空气质量指数法、综合集成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2008—2016年间城镇化与空气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指数不断上涨,空气环境综合指数呈“N”型变化趋势;(2)城镇化—空气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波动式上涨,整体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3)城镇化—空气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存在高值集聚的空间特征,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协调热点区。
张晨曾坚王倩雯
关键词:城镇化空气环境京津冀
冀中城市综合竞争力演变特征与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耦合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3个时间断面(2004年、2009年、2015年)对51个冀中地区县域进行综合竞争力评价和排序,并计算相关变量的Moran'sⅠ指数,判断各主成分的空间自相关性。根据评价结果,归纳了河北省竞争力格局在宏观战略规划指导下,逐渐由"南北多点同高"的分散化低等级特征向"中间崛起、两翼腾飞"的"带状+圈层等级"特征转变,冀中地区逐渐打破京津高首位度的负面影响,逐步实现"扁平化+网络化"格局的特征和规律。
王倩雯曾坚赵广宇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乡河流治理策略研究
2016年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河流环境所存在的水安灾害频发、水环境恶化、水系统紊乱等水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们所关注,城乡河流的改造治理也逐步成为海绵城市专项建设的重要对象。从防洪防涝、生态补偿、景观营造三个层面出发,对当前城乡河流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城乡河流治理的低影响开发策略。
孔俊婷胡雅菲王倩雯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河流
快速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格局分析与空间管控——以厦门市为例被引量:9
2021年
快速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消极影响,科学识别二者的空间规律并进行管控对国土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意义重大。基于土地利用、遥感影像、POI等多源数据,借助ArcGIS、InVEST平台分析厦门市六类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及权衡协同格局,并引入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模型定量识别城市化空间格局,通过决策矩阵提出空间管控策略。结果表明:①厦门生态系统服务分布在“陆⁃海”方向上分异显著,岛外地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总量占全域的91.78%,其中同安区的总量和均值都处于首位;②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以协同作用为主,在全局关系中生境质量与雨涝调蓄以及与温度调节的协同水平最高,在局部空间关系中水源涵养与雨涝调蓄的协同水平最高,休闲游憩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权衡效应最强;③翔安区开发潜力最大,同安区过度城市化问题突出,市域未开发单元中生境质量、水源涵养和雨涝调蓄服务较强,建成单元仅在休闲游憩服务具有优势;④叠加空间细分单元的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特征,得到厦门市生态管控分区和决策矩阵,提出四类单元八种情景的具体管控策略。
梁晨曾坚沈中健王倩雯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
国际关于洪涝灾害风险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及进展评述被引量:6
2020年
以洪涝灾害风险为主题,将1999-2018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工具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归纳发文数量、分布特征和研究热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洪涝灾害风险研究研究热点呈现"灾害整合-气候变化-安全管理学-社会生态学-城市复杂性科学"的时空演化路径;研究主题涵盖"灾害认知研究"、"理论技术研究"和"典型区域研究"三方面内容。依据已有分析,对未来洪涝灾害风险相关研究方向进行预判和展望:理论技术探索聚焦于"精细化+自适应"设计;研究体系内涵由灾害认知评价向"超越工程至上"的适灾韧性体系转型,研究重心从应对和管理已知特定风险向更为灵活的适应和恢复过程转型,呈现涵盖"区域-城市-社区"(尺度)和"社会-自然-经济"(角度)的全面复合型研究内容框架。最后指出未来研究需着眼于构建多元数据支持的统一标准方法体系,及有机互联、全面复合的适灾韧性网络体系。
曾坚王倩雯郭海沙
关键词:洪涝灾害
城市化进程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影响效应研究——以闽三角地区为例被引量:7
2021年
暴雨洪涝灾害是威胁城市持续稳健发展的常见灾种,城市化对灾害风险存在加剧或抑制的复杂作用。以闽三角为例,基于多源数据、GIS多准则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辨识风险分布,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与灾害风险的特征,判断不同城市化水平的高风险区分布及风险因子对灾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闽三角综合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河口和湾区附近;(2)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脆弱性高,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危险性高;(3)洪涝灾害风险与土地扩展强度存在显著聚类和空间正相关的可能性,而快速城市化地区更容易受到洪涝灾害风险的威胁;(4)空间滞后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危险性风险与人口聚集为正相关,与社会经济活动活力存在负相关,即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失活,灾害危险性越高。最后针对不同城市化水平高风险点提出灾害防控建议。
王倩雯曾坚辛儒鸿梁晨
关键词:城市化
基于GIS多准则评价与BP神经网络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辨识--以闽三角地区为例被引量:18
2021年
灾害风险辨识是灾害有效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辨识体系与风险水平之间的非线性复杂关系使研究方法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闽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沿海经济开放区,独特的“山-海”自然地理格局、起伏破碎的地形、高发的台风暴潮和极端短时降雨特征使其常遭受洪涝灾害侵扰。以闽三角为例,将生态服务价值纳入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基于GIS多准则评价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风险辨识方法,旨在完善评价体系的同时,弥补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非线性缺陷和主观依赖,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该地区风险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格局,为灾害风险防控提供思路。结果表明:①基于GIS多准则评价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风险辨识方法能够系统准确的认知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水平与空间分布;②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河口处、湾区,且人口、经济活动较活跃地区,城市化发展快速区与缓慢区相比,更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威胁;③洪涝风险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风险根据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分为“整体随机”“局部随机-邻域集聚”和“整体集聚”三种类型。最后根据风险特征将闽三角地区高风险分为“厦门集美版块”“泉州湾区版块”“漳州县区版块”,分别提出灾害治理建议。
王倩雯曾坚辛儒鸿
关键词:神经网络暴雨洪涝灾害空间自相关
基于可步行性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对城市街道相关内容的梳理,尤其是基于街道视角的可步行性相关问题的探讨,从街道的概念及发展历程、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及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及总结,探寻基于街道可步行性建设的城乡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建设宜居、低碳的生活环境提供参考.
杨斌王倩雯
关键词:街道空间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语境下的城市山水格局营造策略探析——以杭州市之江新城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城市营造由追求高速度向追求高质量、精细化转变并不断探索发展。在此背景下,城镇与生态协同发展以构建更宜居宜业的城乡空间是当下城市发展面临的核心任务。文章结合杭州市之江新城城市设计方案,剖析现代城市语境下城市山水格局构建特点及面临的挑战,并从整体城市格局划定、轴线打造、功能区块联系、节点空间营造和标志性城市形象塑造等方面探讨了面向高质量发展与精细化建设下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协同、融合的城市营造策略,可为适应新经济形态的城市设计与空间营造提供借鉴与参考。
杨斌张章杰周宗雷王倩雯
基于情景模拟的闽三角城市群承洪适灾网络构建及规划响应策略
2022年
为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基于韧性承洪的理念,构建闽三角城市群承洪适灾网络体系。在明晰既有研究不足和学科需求的基础上,阐述了由自然生态适灾系统和社会适灾应急系统两个层面构成的生态-社会适灾网络理论;确立了结合机器学习的洪涝灾害情景推演、结合成本路径计算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结合空间图形分析的疏散通道网络构建、结合定性分析的适灾规划响应策略构建4项核心技术流程。从闽三角城市群生态适灾网络和社会适灾网络的视角出发,划定适灾基底与预警范围;构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与疏散通道网络有机结合的“生态-社会”综合适灾网络,并围绕网络构建结果,提出基于网络优化的规划响应策略。本研究丰富了城市群尺度承洪适灾网络的理论框架和构建方法,为实现洪涝灾害韧性防控和交叉学科技术融合提供借鉴与参考。
王倩雯田健曾坚王宁
关键词:洪涝灾害城市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