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越

作品数:17 被引量:8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蓝藻
  • 4篇洱海
  • 3篇植被
  • 3篇植被多样性
  • 3篇水体
  • 3篇废水
  • 2篇氮磷
  • 2篇电极
  • 2篇厌氧
  • 2篇厌氧发酵
  • 2篇厌氧发酵液
  • 2篇杀藻
  • 2篇生态工程
  • 2篇水体透明度
  • 2篇水文条件
  • 2篇水资源化
  • 2篇铜绿微囊藻
  • 2篇鸟粪石
  • 2篇气候适应
  • 2篇资源化

机构

  • 17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北京麋鹿生态...
  • 1篇安徽雷克环境...

作者

  • 17篇吴越
  • 7篇储昭升
  • 7篇刘丹妮
  • 6篇侯文华
  • 3篇高思佳
  • 2篇叶碧碧
  • 2篇朱静
  • 2篇赵晓丽
  • 2篇王宏洋
  • 2篇庞燕
  • 2篇田泽斌
  • 2篇项颂
  • 2篇任宁
  • 2篇赵若楠
  • 2篇郭敏
  • 2篇马鸿志
  • 1篇白加德
  • 1篇李夷平
  • 1篇郑丙辉
  • 1篇汪群慧

传媒

  • 3篇环境工程技术...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煤化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牡丹江市北安河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2019年
在牡丹江市区北安河开展了以北安河为代表的寒冷地区受污染城市内河河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在经过疏浚和硬化整治的内河中,以火山岩为主的多层多孔天然材料加厚和改善河底基质层,构建了适宜北安河河道的水生植物、河道藻类和鱼类的生长环境,使河道生态得到初步重建和修复。示范工程效果表明,火山岩生态河床及植被恢复措施能够帮助河流逐渐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的自然功能和自净能力,示范工程运行后,河道内的植被多样性H’由0.66增加到1.51。河道对水体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25%、56%和37%,相比未铺设火山岩生态滤床进行植被恢复的对照河段主要污染物的降解系数有明显提高,氨氮和总氮的降解系数,分别为对照河段的8.34倍和8.79倍。河道生物量由60g/m^2增加到平均91 9.8g/m^2。火山岩空隙和植物根系形成了丰富的微生境,火山岩表面的微生物含量比周围水体高出50%以上。
吴越郭春生侯文华刘丹妮汪群慧马鸿志王飞
关键词:城市内河寒冷地区水生态修复植被多样性
超声波对滇池蓝藻伪空胞和群体沉降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为提高混凝沉淀藻水分离技术的分离效果,以滇池新鲜蓝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超声波处理条件下,超声波对伪空胞、蓝藻群体沉降性能及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对伪空胞的破坏效果满足准一级动力学规律,反应速率常数k随着超声波功率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并逐步趋于饱和;短时间低功率(5 s,5.0~16.7 W·L^-1)的超声波能破坏伪空胞,改善蓝藻群体沉降性能,降低水体pH,且对水体DTN、DTP浓度的影响<5%;在保证出水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处理效果和经济成本,超声波功率密度16.7 W·L^-1、处理时间5 s为超声波处理滇池藻样的最佳条件,该条件下蓝藻伪空胞破坏率、沉降率分别为84%、80%。利用超声波对滇池蓝藻进行处理,确定了超声波对滇池蓝藻的伪空胞有破坏作用,可以改善蓝藻群体的沉降性能,达到大规模、无污染的藻水分离的目的,为蓝藻水华控制提供参考。
陈贺林叶碧碧吴越喻秋储昭升杨永哲
关键词:超声波蓝藻水华控制沉降性滇池
一种底泥取样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底泥取样器,包括两个固定套,位于下端的所述固定套上固定安装有支撑脚,且两个固定套内均设有通孔,两个所述通孔的侧壁上均设有环形槽,两个所述环形槽内均固定安装有环形板,两个所述环形板之间螺纹连接有转杆,两...
庞燕项颂肖雨涵吴越
文献传递
一种河道植被多样性恢复方法和多层天然材料河床
一种河道植被多样性恢复方法,包括:地理、水文条件调查、本地水生植物调查、水生植物筛选、河底基质改善、水生植物栽植和栽植后续管理。此外,本文还公开了一种多层天然材料河床;并且,在所述河道植被多样性恢复方法的河底基质改善步骤...
吴越马鸿志刘丹妮侯文华
文献传递
一种蓝藻控藻方法及控藻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蓝藻控藻方法,属于环境生态工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向铜绿微囊藻藻液中,加入BM控藻酶和L‑赖氨酸,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均匀;向上述混合液中,加入絮凝剂,搅拌后静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述控藻方法的控藻剂...
吴越刘丹妮任宁郭敏常江侯文华赵若楠
文献传递
一种上浮式蓝藻分离船及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浮式蓝藻分离船,包括船体、回转式机械格栅、抽藻泵、浓缩池、侧向流式斜板、蓝藻捕捉网格、蓝藻收集斗、蓝藻排放管、蓝藻收集室、搅拌装置、蓝藻调理池、藻液收集池、滤液回流泵、藻渣储藏室、蓝藻压榨装置、压榨出水...
储昭升杨盛林袁静吴越侯绪山高思佳田泽斌郑丙辉
文献传递
一种蓝藻控藻方法及控藻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蓝藻控藻方法,属于环境生态工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向铜绿微囊藻藻液中,加入BM控藻酶和L‑赖氨酸,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均匀;向上述混合液中,加入絮凝剂,搅拌后静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述控藻方法的控藻剂...
吴越刘丹妮任宁郭敏常江侯文华赵若楠
近50a洱海水环境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
2023年
基于19712020年近50年洱海湖区主要水质指标的监测数据,采用M-K检验和GAMs模型定量解析了洱海水质的年际变化趋势,采用多元回归法综合分析了洱海水环境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来,在流域发展与湖泊保护双轮驱动的作用下,洱海水质年际波动明显,主要水质指标浓度也呈现出多个显著变化的趋势过程。1980s初至1985年间水质指标浓度显著上升,主要与流域南部城镇化发展有关;19861980s末显著下降,与南部截污干渠(管)建设密切相关;1990s末至2003年间显著上升,主要与南部城镇工业发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重要发展策略有关;20042008年间显著下降,主要与中心城区截污治污、环洱海湖滨带修复等重要工程实施有关。在此期间洱海发生过两次较为严重的规模化藻华事件,1996年在水质优良的情况下洱海首次发生蓝藻水华,这与长期低水位运行、网箱养鱼和银鱼引种等导致湖泊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密切相关;2003年在水质污染加重、生态系统尚未恢复情况下洱海再次发生蓝藻水华。2次藻华事件也改变了流域发展政策,对洱海的科学认识和保护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2016年以来高强度的湖泊保护工作,促使洱海氨氮、总氮、总磷、透明度等主要指标均呈现向好的趋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10年洱海COD Mn浓度仍在显著升高,且TLI(COD Mn)加权占比由1992年的6%增加至2020年的17%,说明COD Mn对洱海富营养化的影响逐渐增加,这将是未来洱海保护工作重点关注的方向。
高思佳侯泽英吴越储昭升
关键词:洱海水环境
基于EFDC模型的洱海水温模拟被引量:4
2020年
洱海是处于富营养化初期的高原中深水湖泊,夏秋季节没有明显的温跃层,具有独特的水温垂向分布特点。为掌握洱海水位、水温等要素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采用环境流体动力学(EFDC)模型建立了洱海三维水动力模型,并用拉丁超立方采样(LHS)和标准秩回归(SRR)方法对影响水温的重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湖体水温对太阳短波辐射中的快速波占比(FSWRATF)和快速衰减系数(SWRATNF)2个参数的变化较为敏感,而对太阳短波辐射慢速衰减系数(SWRATNS)的敏感性较弱;洱海水温的空间分布主要呈南北方向变化,且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水温自北向南递减,秋冬季水温南北低、中间高,这可能与洱海湖盆地形及出入流河口位置有关。洱海水温模拟结果较好地拟合了水温的弱分层现象,对解释洱海营养盐的垂向分布特征、藻华发生条件等具有重要意义。
张锦鹏吴越吴越储昭升田泽斌侯泽英
关键词:EFDC水温影响因素洱海
洱海西部灌排沟渠水质特征及土地利用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灌排沟渠径流是洱海氮、磷营养盐输入的主要来源。2020年秋季,研究选取洱海西部2个汇水区,分析了降雨条件下汇水区和沟渠子汇水区2个空间尺度下沟渠水质的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对沟渠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渠水质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其中双隐汇水区东南部沟渠化学需氧量(COD)较高,为5.68~20.49 mg/L,北部沟渠总氮(TN)浓度较高,为1.04~1.44 mg/L,总磷(TP)浓度自东向西递减,氨氮(NH_(3)-N)浓度整体较低;万阳汇水区南部沟渠COD较高,为5.02~14.22 mg/L,TN浓度整体较低,环洱海和中部靠北沟渠TP和NH_(3)-N浓度整体偏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村镇、农田是沟渠TP和NH_(3)-N的主要来源,秋季库塘未被利用的蓄水也可能对沟渠水质造成影响,林草地面积占比与沟渠水质呈负相关,但由于占比小和空间分布原因,对入海污染负荷的削减效用较小。洱海西部应加强灌溉用水循环利用,完善环湖截污工程,以减少灌排沟渠退水和农村生活污水对洱海水质的影响。
彭嘉玉吴越侯泽英储昭升储昭升
关键词:土地利用农田面源水质空间分布特征洱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