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亚峰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篇心象
  • 1篇意义观
  • 1篇释学
  • 1篇伽达默尔
  • 1篇文本
  • 1篇利科
  • 1篇解释学
  • 1篇绘画
  • 1篇基于文本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

作者

  • 3篇姚亚峰
  • 1篇李咏吟

传媒

  • 2篇马克思主义美...
  • 1篇吉林广播电视...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伽达默尔的意义观探讨——基于文本解释与理解事件的视角
2023年
伽达默尔在哲学中的解释学视域中对“意义”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从文本的角度去分析意义的问题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伽达默尔认为意义在文本和理解的密切联系中生成,意义具有历史性和对话性。他批判了“作者原意”的思想,重视读者对于文本解释和意义的作用。意义产生于解释者和文本的平等的、开放的、延展的对话,并且随着对话的开放和延展而不断更新、变化和延续。
姚亚峰
关键词:伽达默尔文本
色象建构与画随心舞:柴祖舜绘画的意义
2022年
柴祖舜的创作,游走于油画与国画之间,晚年创作骤然发生新变,不少批评家名之为“心象画”,我们也可以称为“色象画”。从“色象”与“物象”的关联中可以观其“心象”,或者相反,将“美轮美奂”的色象视作心象的自由表达。柴祖舜的心象画或色象画创作,再次彰显了古老的形象理论的现代价值。从美术图像的形象入手,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柴祖舜的心象画与色象画创作,并进行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想象性重构,不断确证美术解释学的当代思想任务。
李咏吟姚亚峰
利科的“失去”主体与自身解释学建构——兼与马克思主体观比较
2022年
保罗·利科在论述和建构其“自身解释学”思想时常常提到“失去”主体的问题。在他的理论体系中,这个问题源于对虚幻的、绝对优先的“自我”主体的批判。利科认为主体应该是具体的、反思的,主体的建构需要通过文本、行动和他者的中介迂回的实践过程来完成。马克思关于主体的问题也有丰富且深刻的论述,与马克思的主体理论相比,利科的“自身解释学”在主体建构路径与实践观的思考上略有不同。利科侧重于通过具体的中介环节和实践智慧的思考建构伦理的主体,马克思则充分强调主体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从解释学的生存论意义上看,这种不同的视角能够为主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建构提供丰富的理论源泉。
姚亚峰
关键词:利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