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章
-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鼻腔组合性牙瘤一例
- 2015年
- 患者男,52岁.因右侧鼻塞2年,加重20d于2014年9月1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鼻塞,以右侧为重,呈交替性,伴有脓涕,自行服用抗生素后症状缓解.伴有自觉及他觉鼻腔臭味,近20d来,患者右侧鼻塞进行性加重至持续性,遂于当地医院就诊,行鼻窦CT检查,提示:右侧上颌窦及右侧鼻腔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填充,其间可见斑片状高密度钙化灶,后经我院鼻窦CT复查进一步明确(图1).入院诊断为"可疑鼻石"、"慢性鼻-鼻窦炎(CRS)".
- 刘章王延飞马秀芳陈军
- 关键词:鼻腔内组合性牙瘤软组织密度入院诊断进行性加重症状缓解
- 探讨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可行性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联合常规药物对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70例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为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鼻阻力水平、矫正满意度以及复发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联合常规药物对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 刘章王朝霞
-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
- 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置管术与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分析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置管术与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11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给予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置管术,对照组给予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ETDQ-7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6%,53/55)高于对照组(76.36%,4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64%,2/55)低于对照组(2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ETDQ-7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0.735,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ETDQ-7评分为(13.33±2.77)分,对照组为(17.89±3.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9,P<0.05)。结论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用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可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且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
- 刘章王朝霞
-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咽鼓管置管
- 一例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POLR1D新突变位点的发现及分析
- 2022年
- 目的 对一例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临床特征描述及遗传学分析,找出相关基因及突变位点,为临床诊疗奠定基础。方法 对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体格及听力学检查,取外周血,先对四个耳聋基因(GJB2、SLC26A4、GJB3和MT-RNR1)的21个常见位点进行检测;如未见突变,则对这四个基因进行全测序;如仍未发现致病突变,则进行全外显子检测(WES)和耳聋基因Panel-V3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通过Real-time PCR检测Polr1d的mRNA在C57BL/6J小鼠不同发育时期耳蜗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该家系患者表现为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POLR1D(RNA聚合酶Ⅰ和Ⅲ亚基D)出现c.52A>G(p.M18V)杂合突变,该位点在多个物种中高度保守,该基因mRNA在各发育期小鼠耳蜗组织中均有表达。结论 本研究在一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发现了POLR1D的一个新突变位点,此突变可能是该耳聋家系的致病因素,这与以往报道的POLR1D突变引起的疾病类型不同,该发现为研究耳聋发生机制和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 尹晶晶刘章张肖林徐琪钧王延飞赵洪春李长叶张如意刘秀珍
- 关键词: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