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丽丹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2篇颈动脉
  • 2篇梗死
  • 2篇斑块
  • 1篇蛋白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多模态
  • 1篇遗传性
  • 1篇遗传性脑动脉...
  • 1篇营养不良性
  • 1篇硬化斑块
  • 1篇症状
  • 1篇皮质
  • 1篇皮质下
  • 1篇皮质下梗死
  • 1篇迁移
  • 1篇迁移率

机构

  • 6篇郑州大学第五...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6篇周丽丹
  • 5篇刘恒方
  • 4篇吴世陶
  • 3篇徐红卫
  • 2篇苏滑
  • 2篇刘田田
  • 2篇高灵利
  • 1篇谭延召
  • 1篇肖波
  • 1篇刘磊
  • 1篇王建平
  • 1篇郭亚培
  • 1篇李慧
  • 1篇刘洋
  • 1篇张敏

传媒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的临床特征及基因检测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强直性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 1,DM1)的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个DM1家系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TP-PCR(tri-prime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DM 1致病基因-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myotonic dystrophy protein kinase,DMPK)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CTG三核苷酸重复数。结果:发现1例DM1合并心律失常、糖尿病、疲劳、日间睡眠多和肿瘤,1例DM1以肌强直为主要症状,1例可疑无症状性DM1。2例患者的DMPK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CTG三核苷酸重复数均>50。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多样,更应关注肌肉损伤以外的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基因检测可以确诊和明确亚临床患者。
李慧刘田田吴世陶刘磊周丽丹刘恒方
关键词:肌强直营养不良性基因检测
高迁移率蛋白1、核因子-κB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1(HMGB1)、核因子-κB(NF-κB)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方法收集54例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作为颈动脉斑块组,其依据术前螺旋CTA检查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软斑组(A1组,n=21)、混合斑组(A2组,n=15)、硬斑组(A3组,n=18)。收集25例人肠系膜动脉标本及其血清作为对照组(B组,n=25)。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HMGB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颈动脉斑块组和对照组血清中NF-κB含量。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软斑组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硬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斑组与软斑组和硬斑组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中NF-κ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软斑组患者血清中NF-κB含量明显高于混合斑及硬斑组(P<0.05);混合斑组与软斑组和硬斑组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组中NF-κB含量与HMGB1蛋白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表达(r=0.721,P<0.05)。结论 HMGB1和NF-κB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预测人颈动脉斑块病变情况及稳定性的指标。
高灵利王建平刘田田肖波张敏郭亚培郭亚培吴世陶周丽丹
关键词:核因子-ΚB
前交通动脉瘤不同类型间大脑前动脉A_1优势征的差异
2016年
目的 探讨颅内不同类型间前交通动脉瘤(ACoAA)大脑前动脉A1优势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ACoAA患者的CTA图像资料,根据瘤形状、瘤长径及侧位像瘤体指向对动脉瘤进行分型,记录不同类型间大脑前动脉A1优势征的差异。结果 共诊断35个ACoAA、4个颈内动脉C1段动脉瘤。大脑前A1优势征共23例,左侧多于右侧(P〈0.05)。存在大脑前动脉A1优势征时瘤长径多为5~8mm,瘤体指向多为前上型(P〈0.05)。结论 CTA可以对ACoAA进行准确分型,对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不同类型ACoAA间大脑前动脉A1优势征存在差异。
谭延召徐红卫夏燕娜周丽丹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
1个CADASIL家系的基因诊断及多模态MRI表现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对1个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家系的临床特点、影像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CADASIL不同亚型的认识。方法对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例首发症状为持续性胸痛,但其他临床表现均符合CADASIL的家系进行家系分析、胸痛原因影像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检查以及NOTH3基因检测。结果对家系中6位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其中4例有临床症状、1例无临床症状者均出现第4号外显子的杂合错义突变。MRI表现均为皮质下梗死,脱髓鞘样改变,其中先证者出现典型的颞叶T_2WI-FLAIR高信号。弥散张量成像(DTI)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及放射冠各向异性(FA值)明显降低。其中先证者母亲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表现为双侧额顶叶数个微小出血灶。结论 CADASIL具有多种不同的临床亚型,对于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多模态磁共振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较大的帮助,基因检测仍为诊断CADASIL的金标准。
周丽丹徐红卫刘恒方
事件相关电位N270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价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后无临床症状认知障碍患者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视觉P300和N270的潜伏期和波幅进行检查,以调查N270作为临床检查方法来评估脑卒中后患者认知状态的可行性。方法具有相同形状(匹配条件)或不同形状(冲突条件)的刺激对随机出现给受试者。每对由两个连续的刺激(S1和S2)组成,历时300ms;它们之间出现的间隔时间是700ms。受试者需要在匹配条件下按下一个按钮,并在冲突条件下按下另一个按钮。同时记录他们头皮电极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结果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N270是在冲突条件下诱发的第二个刺激(S2)。观察组N270表现出比对照组波幅降低和峰潜伏期延迟。结论 N270可能是检测脑梗死后无临床症状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一个有效指标。
苏滑刘恒方周丽丹高灵利吴世陶
关键词:N270脑梗死
磁共振黑血技术及MSCTA对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黑血技术(black bloo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B-MRI)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computed angiography,MSCTA)对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研究,并探讨两者与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剥脱下斑块的病理对照及对颈动脉斑块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例行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者,其中15例均行BB-MRI及CTA检查,3例仅行CTA检查,2例仅行BB-MRI检查。其中18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2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MSCTA、BB-MR与从CEA中剥脱斑块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MSCTA及BB-MRI对软斑块的诊断率分别为75%、92%。两者对软斑块的检出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性(P>0.05)。18例从CEA中剥脱下斑块的病理组织与CTA及BB-MRI检查结果相一致。结论 BB-MRI及MSCTA能够对颈动脉斑块的病理学类型做出相关定性的分析,检查结果与CEA标本的组织学密切相关。根据斑块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相关资料能够为治疗提供依据。
周丽丹刘恒方徐红卫刘洋苏滑吴世陶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MSCT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