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文娟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沼泽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温室气体
  • 1篇六氟化硫
  • 1篇南极中山站
  • 1篇本底
  • 1篇本底浓度
  • 1篇N2O通量
  • 1篇CH4通量
  • 1篇CO2通量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2篇朱仁斌
  • 2篇叶文娟
  • 1篇卞林根
  • 1篇刘立新
  • 1篇徐华
  • 1篇郑向东
  • 1篇王灿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极地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南极中山站大气六氟化硫浓度本底特征被引量:3
2016年
六氟化硫(SF_6)是一种增温潜能极高、主要来自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对其大气背景浓度进行长期监测,对于研究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南极中山站区2008年2月~2013年1月近5年SF_6浓度的观测资料,对SF_6本底浓度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风向为偏东风时大气中SF_6浓度较低,风向为偏西风时浓度较高,这主要是受海陆气团差异引起,而局地源和风速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大气SF_6浓度的变化范围为6.01~7.80 pptv,(1 pptv=1×10^(-12)L/L,下同),平均浓度为6.90±0.40 pptv.SF_6浓度呈明显稳定的年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速率为0.28 pptv a^(-1),其变化趋势与全球其他观测点较接近,中山站的观测结果可代表南极地区SF_6的本底浓度.通过与全球其他观测点大气SF_6浓度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南半球大气SF_6平均浓度明显低干北半球,北半球是SF_6排放的主要源区;而南半球SF_6主要来源干北半球大气传输和南北半球间大气高度混合,能较好地反映全球大气SF_6本底浓度。南极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是研究全球SF_6浓度变化趋势的理想区域。
王灿卞林根叶文娟朱仁斌郑向东刘立新
关键词:本底浓度
南极苔原沼泽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
2020年
以南极阿德雷岛苔原沼泽为研究区域,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南极夏季期间观测研究了温室气体CH4、CO2和N2O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干旱苔原沼泽表现为CH4吸收,通量为(–5.4±4.3)μg CH4·m^–2·h^–1,半干旱苔原与淹水苔原沼泽表现为净排放;三个类型苔原沼泽观测点均表现为N2O净吸收,最高吸收通量出现在淹水苔原,为(–2.6±2.4)μg N2O·m^–2·h^–1;黑暗条件下苔原沼泽一致表现为CH4和N2O净排放。光照与土壤水分减少增加了苔原CH4有氧氧化吸收,同时促进了反硝化作用对N2O的还原转化。观测期间所有观测点均表现为CO2的汇,最高CO2净交换量与光合作用强度都出现在淹水苔原区,分别为(–40.1±17.6)μg CO2·m^–2·h^–1和(91.2±26.5)mg CO2·m^–2·h^–1;而最高苔原沼泽呼吸速率出现在干旱苔原观测点,为(73.1±17.6)μg CO2·m^–2·h^–1。夏季适宜的温度、降水条件促进了苔原植被的光合作用,增加了苔原沼泽CO2吸收量。CO2、N2O、CH4通量随时间变化的相互关系规律不显著(P>0.05),但在降水与温度波动下,N2O与CH4通量都随CO2通量呈现相似的波动。三种温室气体与各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CH4、N2O排放量的估算有重要影响。
王培叶文娟朱仁斌徐华
关键词:CO2通量N2O通量CH4通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