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游宇

作品数:29 被引量:171H指数:6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政治法律
  • 9篇经济管理
  • 5篇文化科学
  • 3篇社会学

主题

  • 10篇财政
  • 8篇政治
  • 6篇政府
  • 4篇地方政府
  • 4篇土地财政
  • 4篇财政关系
  • 3篇地方政府债务
  • 3篇债务
  • 3篇政府间
  • 3篇政府间财政
  • 3篇政府间财政关...
  • 3篇政府债务
  • 3篇政治信任
  • 3篇主政
  • 3篇民主
  • 3篇民主政治
  • 3篇经济发展
  • 3篇财政支出
  • 2篇信任
  • 2篇预算约束

机构

  • 26篇厦门大学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英国诺丁汉大...
  • 4篇中山大学
  • 3篇西南财经大学
  • 2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三亚学院
  • 1篇宁波诺丁汉大...

作者

  • 28篇游宇
  • 7篇王正绪
  • 4篇张光
  • 2篇陈超
  • 2篇雷艳红
  • 1篇吴一平
  • 1篇庄玉乙
  • 1篇余莎
  • 1篇张光

传媒

  • 4篇开放时代
  • 4篇经济社会体制...
  • 3篇公共行政评论
  • 2篇甘肃行政学院...
  • 1篇世界经济与政...
  • 1篇当代财经
  • 1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同舟共进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公共管理学报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新产经
  • 1篇公共管理评论
  • 1篇复旦公共行政...
  • 1篇复旦政治学评...
  • 1篇实证社会科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6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亟待变革的中国大陆高校学期制被引量:2
2012年
高校的学期制度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据以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框架与基础。学期的安排会对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大学的学期制度普遍存在着学期太长的现象。这造成三个很重要的问题:(1)学期中授课过程过长;(2)学生利用假期集中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的时间过短;(3)
王正绪游宇
关键词:大陆高校教学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组织三学期制毕业典礼
互联网使用对政治机构信任的影响研究:民主政治的环境因素被引量:18
2017年
文章关注在不同政治制度下,公众的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其政治机构信任度。通过利用最新的世界价值观以及相关数据库来构建个体与国家的多层次的实证模型,研究发现:个体的互联网使用频率显著拉低了公众政治机构信任度;更重要的,这一负面效应在民主程度较低的国家更为强烈,因为相较于成熟的民主国家,这些国家较低的非传统政治参与会加剧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通过熵均衡对样本进行平衡性处理后,上述发现依然稳健。由此可见,互联网带给非民主国家的政治冲击是国家治理与民主转型的双重压力。
游宇王正绪余莎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民主化
“大事必作于细”:比较政治学中的次国家比较案例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近年来,比较政治分析呈现出向“次国家转向”的趋势。聚焦于国家(间)内部的制度差异及其影响的次国家比较研究取得长足进步,而中国的发展经验和以中国为背景的相关研究则对此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文章主要探讨了与次国家比较案例研究相关的研究议题与方法论问题,包括:第一,简述次国家比较研究在比较政治学领域的前沿发展与主要议题;第二,讨论了次国家比较案例研究设计的要点,以及如何应对研究中的挑战;第三,通过研究实例展示国家内部与国家间的次国家比较案例研究如何进行;第四,总结了次国家比较案例研究在应用比较方法上的天然优势,同时也探讨了其方法论局限与改进方向。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启发研究者重新审视那些基于国家层面所建构的理论命题,思考如何拓展比较政治学的理论边界,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学者思考如何通过次国家比较研究来为世界贡献新理论与新知识。
游宇
关键词:比较政治学
案例导向研究的比较技艺:哲学基础与分析路径被引量:2
2023年
本文讨论的案例导向研究指的是通过跨案例比较研究或案例内分析挖掘充分与必要条件(组合)或探索因果机制的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以理论建构与因果推断为目标的案例内因果分析、少案例比较研究与定性比较分析。本文认为,案例导向研究是在比较方法以及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方法论交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要科学地展开一项案例导向研究,研究者首先要理解案例导向研究的哲学基础。案例导向研究主要遵循“规律性-决定论”(比如少案例比较研究与定性比较分析)或“机制性-决定论”(比如过程追踪法),因此其关键价值在于揭示事物之间具体的逻辑因果,而非简单的变量相关。一旦厘清案例导向研究的因果性本体论与方法论特性,研究者将不难判别选择案例导向研究的时机,并以此为研究“利器”,讲好基于中国情境的理论故事。
游宇陈超
关键词:哲学基础方法论
央地关系视角的土地财政:一个制度层面的梳理被引量:3
2012年
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中央与地方税收、金融、国企等经济分权改革是本世纪初土地财政兴起的重要根源,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一致则是土地财政快速扩张的关键。嵌入此背景中的土地财政不仅是地方政府以土地为载体获取财政收入的过程,还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等行为主体构成的土地市场复合型利益链条的重要环节。在后"四万亿"时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出现偏离。在政治层面的制度支持逐渐耗散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这一"独木"将难以支撑土地财政的发展。
雷艳红游宇
关键词:土地财政经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
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东亚儒家社会的公民价值观念的链接被引量:24
2012年
西方政治学界对当代民主化的比较研究,多年来主要形成了两个研究路径:"转型学"与"结构主义"研究。政治文化的变迁或者公民价值观念在民主化和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是结构主义研究的一个前沿。这一视角认为,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会促使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公民形成一组亲民主的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增长,一国公民这种较强的要求民主政治和支持民主运作的价值观或政治文化会带来一国专制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型,或者提高一国民主制度和民主政治的质量。本文以这一理论框架为前提,探讨中国公民政治文化或价值观念中几个重要维度在本世纪初叶的变化情况以及其政治影响。我们将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国大陆的公民在文献中确定的"自我表达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上的变化情况及其政治意义,并和其他几个东亚社会加以比较。
王正绪游宇
关键词: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儒家社会
地方政府债务的公共财政化:制度框架与多元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通过限额管理与分类管控等制度设计,中央政府在短期内便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该公共预算管理体系中。本研究将这一系列制度与政策总结为地方政府债务的公共财政化。目前关于该重大制度变化及其影响的经验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基于官方文件、统计数据以及深入访谈等资料研究得出,在中央统筹的省级管理框架下,该政策逐渐建构起集限额管理、分类管控、风险预警与问责机制为一体的预算管理体系。政策的本质是将地方政府债务中地方政府(债务主体)与信贷机构(债权主体)的关系转换为政府间财政关系,并依托项目制和省级统筹的限额分配,使得地方债务融资更接近于信贷形式的专项转移支付。通过对四川省县级面板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上述政策主要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一般债务成本会通过挤压科教文卫支出、扩张政府运转成本以及拉升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而产生新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另一方面,主要对专项债务成本起作用的财政重整政策则可以通过扩张重整地区基金预算收支来降低其负债率。上述发现说明内嵌于公共预算管理体系的地方政府债务管控体系需要通过进一步优化政府间财政关系而加以改善。
游宇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制度化政府间财政关系软预算约束
国际关系理论化与整合性的案例选择策略
2024年
作为社会科学家的国际关系学者不仅要探究历史,更要寻找因果规律。完整的因果分析过程往往包含两个紧密相关的部分:一是探寻因果关系的理论生成,二是厘清因果机制的理论验证。
游宇陈超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因果关系
经济发展中政府的财政行动逻辑及其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行动主要是为了获得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资本积累。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高度倚重土地财政收入,并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资金;同时,中央和地方均高度重视通过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政府的财政行动却导致中国经济陷入未来增长的不确定和发展环境不公的困境。作为应对,政府应在财政公共化的框架下逐步完成省以下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构建、规范土地出让金用途,以及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雷艳红游宇
关键词:经济发展土地财政政府投资经济增长
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中观理论被引量:67
2014年
学术界对政治信任来源的解释一直存在着文化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路径。文章试图将其整合进一个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的中观理论分析框架中。文章认为,是否强调传统价值或现代化条件下的自由民主或后物质主义价值,是影响个人对政治体制和机构产生信任的基础性条件。这种基础性条件是由宏观社会文化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塑造的。而对制度和机构的绩效评价,则是根据微观的个人、经济、社会、政治信息作出的。具有价值倾向的个人对各类政治信息进行加工、优先排序与调试,形成了对政治体制和机构的信任。文章在横向上区分特定性与弥散性的政治信任,并利用"亚洲民主动态调查"第一波和第三波数据,对理论假设加以检验。实证结果基本支持了互动与修正政治信任模型的假设。中国公众的政治信任表现为在受价值观倾向、人际信任等宏观文化主义因素影响的背景下,对微观上接收到的信任对象(体制和机构)的"制度主义"特征如绩效、透明度、廉洁作出的回应与修正。
游宇王正绪
关键词:政治信任制度主义文化主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