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辉 作品数:62 被引量:128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文化科学 更多>>
免疫学无纸化考试软件系统开发与特色 被引量:2 2013年 创新改革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以优化的题库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IT技术,结合免疫学考试的特点及要求,设计了免疫学无纸化考试软件系统。通过随机组卷,生成无纸化考试试卷进行考试,并及时生成考试成绩,形成集考试报名、试卷生成、上机考试、阅卷、成绩生成、打印等为一体的从业考试管理模式,大大节约了人力,提高了考试判卷的准确性和公平性,与国际考试接轨,实现了考试现代化。 单风平 吕昌龙 冯辉 郑丽 闻德亮关键词:免疫学 无纸化考试 教育改革 信息技术 我国间日疟原虫混合流行区分离株Dufry抗原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2010年 为了解我国季节混合流行区云南省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候选抗原Dufly抗原结合蛋白(DBP)基因多态性特点,提取19株我国云南株疟原虫基因组DNA,PCR扩增DBPRⅡ区基因片段。以SalI标准株作为参照,对所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排序分析,检测基因突变位点,以中性检验分析评估序列多态性。结果表明,中国间日疟原虫混合流行区云南分离株PvDBPRII的基因多态性与南美、中非等流行突变位点一致,未发现地区特异性的突变位点,但与国内单一流行区湖北和浙江地区突变位点存在一定差异。原因可能为整体上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呈正向选择趋势。上述结果可为以PvDBPRⅡ为基础建立有效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 刘杨 曹雅明 朱晓彤 冯辉 郑丽 金子修关键词:间日疟原虫 基因多态性 疫苗 间日疟疫苗主要候选抗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05年 疟疾是当今世界人类最严重的三大传染性疾病之一。根据疟原虫复杂的生活史和不同发育时期表达特异性抗原分子的特点 ,确定有效特异性候选抗原成为疟疾疫苗研制开发的关键。多年来 ,研究者致力于子孢子疫苗、红内期疫苗和传播阻断疫苗的研究。在我国间日疟分布最广 ,普遍流行。目前 ,对间日疟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疫苗已在小鼠、家兔和猴等开展试验 ,有些已进入人体临床实验阶段。该文选择间日疟 3个疫苗阶段有代表性的候选抗原 ,就分子结构 ,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作一综述。 冯辉 朱晓彤 曹雅明关键词:间日疟 传播阻断疫苗 疫苗候选抗原 抗原分子 红内期 中外医学免疫学教学差异比较 被引量:2 2012年 随着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对到中国留学产生兴趣,留学生进入我国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现象日益普遍,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结合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免疫学授课的实际情况,对中外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设置、内容分布和教学方法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国外的免疫学课程设置、教案及教学法均不同程度比我国具有先进之处,值得学习改进。 郑丽 冯辉 单风平关键词:留学生教育 教育质量 医学免疫学 教学大纲 Toll样受体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树突状细胞应答中的作用地位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17XL,P.y17XL)感染早期,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活化中的作用地位。方法用P.y17XL感染易感的BALB/c和抵抗的DBA/2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制备感染前和感染后第3d、5d小鼠脾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两种小鼠感染不同时间脾细胞悬液中细胞内表达TLR9(Toll like receptor 9,TLR9)的DCs和细胞表面表达TLR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的DCs的百分含量。结果两种小鼠脾DCs细胞内TLR9的表达水平均于感染后第3d开始明显升高(P<0.01),在第5d达到最高水平(P<0.01),但两种小鼠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种小鼠DCs表面TLR4的表达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在P.y17XL感染早期,TLR9可能是介导DCs活化的模式识别受体。 郑伟 刘军 韩路 冯辉 孟红蕊 曹雅明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约氏疟原虫 免疫应答 体外观察一氧化氮对约氏疟原虫雄配子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体外观察一氧化氮(NO)对疟原虫雄配子形成的影响。方法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制备薄血膜吉氏(Giemsa)染色观察小鼠原虫血症和配子体血症水平。并通过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产生的NO水平。感染第4天,实验组小鼠注射不同剂量的一氧化氮发生剂(NOC5),对照组小鼠注射NOC5前体物质,分别采集其注射前、注射后30min和60min的尾静脉血;感染第6天,实验组小鼠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MMA),对照组小鼠分别注射D-NMMA和PBS,分别采集其注射前、注射后4h和8h的尾静脉血。体外培养采集的血液,观察雄配子形成。结果感染后第4天和第6天,小鼠脾细胞合成NO水平分别为16.5mmol/L和30.4mmol/L,而雄配子形成数分别为11.33和0.66;感染第4天小鼠注射1mgNOC5后30min和60min的雄配子形成数分别为5.33和2.66,显著低于其对照组(P<0.01);感染第6天小鼠注射L-NMMA后8h的雄配子形成数为1.83,显著高于其对照组(P<0.01)。结论NO可直接抑制疟原虫雄配子形成,是导致疟疾自然传播阻断现象发生的主要效应分子。 刘英杰 王继春 冯辉 朱晓彤 安春丽 曹雅明关键词:约氏疟原虫 传播阻断 一氧化氮 CD_4^+T细胞在约氏疟原虫抵抗型小鼠模型中的作用与地位 2006年 目的探讨抵抗型小鼠CD4+T细胞在疟原虫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方法以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于自愈后30 d、60 d和90 d,分别用同种疟原虫进行再次感染。以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小鼠虫体血症水平,采用ELISA法和Griess反应分别检测初次及再感染后第3 d和第10 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NO水平和血清中特异性IgG水平,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细胞中CD4+T细胞百分率。结果初次感染后第3 d,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出现于小鼠的外周血中,且其脾细胞可产生高水平的IFN-γ和NO;感染后10 d,IFN-γ和NO回落至感染前水平,CD4+T细胞百分率有所下降,但特异性IgG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感染过程中仅出现一过性低水平的虫体血症,再感染后第3 d和第10d的CD4+T细胞百分率和IFN-γ及NO水平均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而高水平IgG一直持续存在。结论与再次感染相比,约氏疟原虫感染的抵抗型小鼠在初次感染早期可建立更为显著的CD4+Th1型细胞反应。 刘军 刘英杰 马世红 吴忆 冯辉 曹雅明关键词:疟原虫 CD4^+T细胞 再感染 一种伯氏疟原虫配子体重组蛋白(rPbG37)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疟疾传播阻断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免疫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伯氏疟原虫配子体重组蛋白(rPbG37)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疟疾传播阻断中的应用。所述的伯氏疟原虫配子体重组蛋白(rPbG37)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或与序列SEQ ID N... 曹雅明 刘飞 王庆辉 冯辉 王亚茹 李莉 杨帆 洪民生一种伯氏疟原虫配子体重组蛋白rPbG37在疟疾传播阻断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免疫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伯氏疟原虫配子体重组蛋白(rPbG37)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疟疾传播阻断中的应用。所述的伯氏疟原虫配子体重组蛋白(rPbG37)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或与序列SEQ ID N... 曹雅明 刘飞 王庆辉 冯辉 王亚茹 李莉 杨帆 洪民生文献传递 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48基因特点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阐明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编码基因Pvs48的特点。方法采集我国疟疾高发混合流行区云南省间日疟患者指尖血样本,制备血样干滤纸片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vs48;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结果共成功扩增16例间日疟原虫分离株Pvs48基因。与间日疟原虫标准株Sal-I比较,检测出6处错义突变位点,导致6处氨基酸置换和3种基因型、3种氨基酸型。结论我国间日疟原虫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Pvs48编码基因相对保守,不同地理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限的基因突变再次提示以Pvs48为基础构建的传播阻断疫苗在我国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行性。 王冰 刘军 冯辉 孟红蕊 曹雅明关键词:间日疟原虫 基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