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宸

作品数:229 被引量:1,340H指数:17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86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电子电信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3篇骨折
  • 55篇关节
  • 47篇腰椎
  • 36篇椎间盘
  • 28篇细胞
  • 27篇手术
  • 19篇椎间盘突出
  • 18篇腰椎间盘
  • 18篇老年
  • 17篇退变
  • 17篇关节炎
  • 16篇腰椎间盘突出
  • 16篇突出症
  • 16篇椎间盘突出症
  • 16篇内固定
  • 16篇股骨
  • 15篇膝关节
  • 15篇疗效
  • 14篇腰椎间盘突出...
  • 11篇软骨

机构

  • 211篇东南大学
  • 6篇苏州大学
  • 5篇郑州大学
  • 4篇南京铁道医学...
  • 4篇南京中医药大...
  • 4篇江阴市中医院
  • 3篇青岛大学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香港中文大学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江苏省中医药...
  • 2篇浙江大学
  • 2篇无锡市中医医...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北京大学国际...
  • 1篇北京世纪坛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作者

  • 228篇王宸
  • 66篇陈辉
  • 62篇吴小涛
  • 42篇茅祖斌
  • 35篇芮云峰
  • 32篇李永刚
  • 30篇陆军
  • 26篇孔翔飞
  • 21篇李贺
  • 20篇齐新生
  • 19篇张学军
  • 16篇郭玉冬
  • 15篇韦继南
  • 14篇王善正
  • 12篇李荥娟
  • 10篇陈昌红
  • 10篇张绍东
  • 8篇任利群
  • 8篇邹继红
  • 8篇卜星平

传媒

  • 27篇东南大学学报...
  • 24篇现代医学
  • 2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0篇江苏医药
  • 10篇中国组织工程...
  • 8篇中国修复重建...
  • 8篇中国骨伤
  • 7篇中国脊柱脊髓...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中国微创外科...
  • 4篇中华创伤骨科...
  • 4篇国际骨科学杂...
  • 3篇中国癌症杂志
  • 3篇铁道医学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运动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9篇2018
  • 13篇2017
  • 20篇2016
  • 15篇2015
  • 13篇2014
  • 23篇2013
  • 21篇2012
  • 8篇2011
  • 13篇2010
  • 15篇2009
  • 7篇2008
  • 10篇2007
  • 13篇2006
  • 5篇2005
  • 6篇2004
2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VP术中骨水泥注射位点与其血管性渗漏及疗效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骨水泥血管内渗漏是导致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严重并发症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如何减少血管性渗漏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通过观察PVP术中采用不同注射位点时骨水泥渗漏的发生,从而探讨其对骨水泥血管性渗漏发生的影响。方法: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P VP治疗6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男18例,女48例;年龄56~92岁,平均71.2岁;均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共71个椎体,根据骨水泥的注射位点不同分为两组:A组,36个椎体在PVP术中注射位点定于椎体的下二分之一;B组,35个椎体在PVP术中注射位点定于椎体的上二分之一。根据术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X线观察骨水泥血管性渗漏及术后中远期疗效进行两组间的对照研究。结果:71个椎体共11个椎体发生血管性渗漏。A组2个椎体发生骨水泥血管性渗漏,渗漏率为5.56%;B组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血管性渗漏,渗漏率为25.76%,且A组在骨水泥的注入量及术后远期疗效要优于B组,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注射位点位于下半椎体时能降低骨水泥血管性渗漏发生风险,且术后中远期疗效更佳。
钱卫庆尹宏薛俊伟刘畅畅王宸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
电磁导航髓内钉结合克氏针阻挡钉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电磁导航髓内钉联合克氏针阻挡技术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价值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6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66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导航组采用电磁导航、克氏针阻挡技术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结果]导航组远端锁钉一次成功率为100%,常规组为8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远端锁钉时间(7.0±2.3 vs 11.2±3.9)min、手术时间(89.0±9.2 vs 105.5±9.2)min、骨折复位后成角度数(包括冠状位、矢状位)、住院天数(10.2±2.3 vs13.9±3.7)d和骨折愈合时间(86±10 vs 120±12)d方面,导航组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下肢长骨骨折使用电磁导航技术结合克氏针阻挡钉技术进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牛洋陈辉王宸王运涛芮云峰赵松李贺
关键词:电磁导航交锁髓内钉长骨骨折下肢
骨碎补总黄酮对骨关节炎兔膝软骨MMP-1、MMP-3和TIMP-1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研究中药骨碎补总黄酮对前交叉韧带切断(ACLT)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MMP-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CLT4周组、ACLT8周组、骨碎补总黄酮4周组、骨碎补总黄酮8周组,每组6只,分别处理并给药后于实验第4、8周处死动物,对比各组大白兔股骨髁关节软骨的大体改变,行常规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形态,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监测关节软骨中MMP-1、MMP-3及TIMP-1的表达。结果:ACLT造模4周后可见软骨退变,8周时退变进一步加重,不同造模时期软骨退变大体评分有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MMP-1、MMP-3、TIMP-1的表达较低,ACLT组较假手术组表达增高,且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升高;骨碎补总黄酮组较同期ACLT组表达降低。结论:MMP-1、MMP-3、TIMP-1在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导致组织学退变的原因之一。中药骨碎补总黄酮对上述三项指标有抑制作用,对骨关节炎的防治有积极作用。
周荣魁陈昌红李贺王宸段继强
关键词:骨关节炎骨碎补总黄酮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新西兰大白兔
尼古丁对大鼠髌腱肌腱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体外尼古丁对大鼠髌腱肌腱干细胞(tendon-derived stem cells,TDSCs)的细胞活力、细胞早期凋亡以及肌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吸烟导致肌腱病变以及损伤肌腱延迟愈合的潜在细胞学发病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SD大鼠的髌腱,I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得单个有核细胞,以最适密度(50个/cm2)进行接种,细胞呈克隆样生长,获得原代TDSCs。基础培养细胞至第3代,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尼古丁培养基(10-7 M,10-6 M,10-5 M,10-4 M和10-2 M)干预,对照组继续采用基础培养基(0M)培养。处理6 h、24 h、48 h和72 h后分别应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尼古丁对TDSCs体外存活的影响,72h后应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尼古丁对TDSCs体外早期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肌腱相关基因Col1a1和Scx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不同浓度的尼古丁干预下,TDSCs的细胞活力呈下降趋势,呈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浓度高于10-4 M时作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TDSCs早期凋亡(Annexin V+/PI-)的数量随着尼古丁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Col1a1和Scx的m RNA表达水平均降低,浓度高于10-5 M时作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尼古丁可抑制大鼠髌腱TDSCs的细胞活力,导致TDSCs早期凋亡,同时抑制TDSCs中成肌腱分化转录、细胞外基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吸烟导致肌腱病变以及损伤肌腱延迟愈合的潜在细胞学发病机制。
张昕芮云峰王宸
关键词:尼古丁延迟愈合
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头置换假体高度的控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估利用大结节骨折片复位的方法,确定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头置换假体高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符合肱骨头置换指征19例,男7例,女12例;左侧8例,右侧11例;年龄58~84(71.5±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8(7.9±4.3)d。根据Neer分型,3部分骨折伴脱位2例,4部分骨折17例,其中伴肱骨头脱位6例,肱骨头劈裂2例。19例采用组配式肱骨头假体,在手术过程中,试复位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确定肱骨大结节顶点到肱骨标记点的距离,以此距离作为假体高度的标准。术后1年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9例均获随访,时间12~58(31.9±14.2)个月。测量手术后上臂长度26~32 cm,双侧比较误差<0.5 cm。术后3个月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术后1年Constant-Murley评分(80.8±8.9)分,UCLA评分(27.9±4.8)分。术后1年患者满意度89.5%(17/19)。结论: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头假体置换手术过程中,试复位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确定肱骨大结节顶点到肱骨标记点的距离,以此距离确定假体高度,方法简单准确,临床效果良好。
陈为民张学军王卫军王宸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外科手术
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预后的因素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技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515例MED手术治疗患者进行远期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MacNab疗效评定,分析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因素对远期疗效的影响。结果 312例患者获得最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年。随访末期ODI评分平均7.5分,优良率73.7%;MacNab指数显效247例,有效62例,无效3例,显效率79.2%;两种评价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MED术后远期ODI评分和MacNab指数均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及病变节段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满意,高龄、病程长、多节段病变是影响MED远期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
李永刚陆军韦继南张学军谢凌寒吴小涛王宸滕皋军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复合电纺纤维膜促进肩袖愈合的实验研究
目的:肩袖损伤是肩部最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之一。肩袖修补术后腱-骨连接处胶原纤维再生不良,形成瘢痕愈合,生物力学强度下降,往往导致肩袖再撕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有利于胶原形成和血管再生,局部应用已证实可在早期...
赵松芮云峰陈辉王宸
关键词:肩袖损伤BFGFPLGA腱-骨愈合
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被引量:25
2001年
目的 分析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总结 487例行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并发症。 结果 术中并发症大多发生在早期开展的 5 0例中。并发症包括 :术中硬脊膜撕裂 8例 (占 1.6 4% ) ;马尾神经损伤 1例 (占 0 .2 1% ) ;脊神经根损伤 1例 (占 0 .2 1% ) ;镜下止血困难改开放手术 3例 (占 0 .6 2 % ) ;椎间盘炎 1例 (占 0 .2 1% )。 结论 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与术者经验有直接关系 ,早期并发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 ,而后期并发症少见。
吴小涛陈辉卜星平齐新生王宸
关键词: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髓核摘除术并发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不锈钢接骨板下加入不同组合垫圈对受压局部骨质结构的影响:与传统加压钢板比较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已有研究证实,不锈钢接骨板坚强内固定可引起钢板固定局部骨质疏松,为最大限度减轻接骨板早期应力遮挡的影响,实验设计在不锈钢接骨板下加入不锈钢垫圈及超高分子聚乙烯垫圈,观察置入不锈纲接骨板后接骨板下骨质结构的组织学改变,并与传统加压钢板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1999-08/2006-07在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成年雄性家兔6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以加压钢板固定,实验组在钢板下加用不同组合垫圈固定,每组32只。②分别于术后第4,8,12,20周麻醉后处死家兔,每批8只,取出胫骨行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同时测量钢板下胫骨内外径及双侧骨皮质厚度;并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理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结果:64只家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固定术后4周,两组家兔骨质情况无明显差别。②固定术后8周两组接骨板下皮质骨开始出现松质骨样改变,实验组皮质骨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③固定术后12周,对照组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接骨板下皮质骨呈明显松质骨样改变;实验组改变不明显,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固定术后20周,对照组接骨板下皮质骨出现较实验组更为显著的骨质疏松。结论:接骨板下加用不同组合垫圈可以明显减轻固定早期因血运障碍导致的骨质疏松,在骨折愈合的中后期可减轻骨质疏松的发生,效果优于传统加压钢板固定术。
李永刚陈辉孔翔飞茅祖斌吴小涛王宸陆军韦继南
关键词:骨折骨质疏松生物材料
全身与桡骨骨折局部应用伊班膦酸钠对骨折愈合影响的比较被引量:6
2009年
背景:伊班膦酸钠是第3代二膦酸盐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抗骨质吸收作用。目的:验证骨折局部及全身应用伊班膦酸钠对兔骨折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10在东南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6~8月龄新西兰兔36只,体质量2.1~2.6kg。伊班膦酸钠注射液(1mL∶1mg)由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提供。方法: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全身组和局部组,每组12只,建立兔桡骨骨折标准模型。建模后对照组不予处理,全身组和局部组分别通过静脉和局部途径予以伊班膦酸钠0.1mg。于建模后2,4,6,8周通过X射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分;于骨折模型建立后的第1,2,3,4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于建模后2,4,6,8周分批处死兔,摘取骨痂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Ⅰ型胶原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骨折愈合评分。②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变化。③骨痂成分面积百分比。④破骨细胞指数。⑤免疫组织化学积分吸光度。结果:36只兔全部进入分析。第2周,全身组和局部组X射线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第4,6周,局部组较对照组和全身组评分评分高(P<0.05)。各周局部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水平较对照组和全身组低(P<0.05)。4周,局部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6周高于对照组和全身组(P<0.05)。各周局部组破骨细胞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和全身组(P<0.05)。2,4,6周,局部组Ⅰ型胶原表达均高于全身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应用伊班膦酸钠能够促进兔骨折愈合,相同剂量下(0.1mg)比全身应用效用更显著。
张磊王宸张学军
关键词:伊班膦酸钠骨折愈合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