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欧阳莹

作品数:40 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儿童
  • 10篇皮肤
  • 6篇球菌
  • 6篇综合征
  • 5篇教学
  • 4篇烫伤
  • 4篇烫伤样
  • 4篇烫伤样皮肤综...
  • 4篇皮肤病
  • 4篇皮肤综合征
  • 4篇葡萄球菌性
  • 4篇葡萄球菌性烫...
  • 4篇球菌性
  • 4篇细胞
  • 3篇增生
  • 3篇特应性
  • 3篇特应性皮炎
  • 3篇皮炎
  • 3篇葡萄球菌
  • 3篇斑秃

机构

  • 40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重庆市巴南区...
  • 1篇成都市第二人...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40篇欧阳莹
  • 23篇王华
  • 19篇谭琦
  • 19篇肖异珠
  • 18篇罗晓燕
  • 18篇李咏梅
  • 14篇向娟
  • 5篇刘德明
  • 5篇任发亮
  • 4篇龚灵
  • 4篇朱进
  • 3篇倪思利
  • 3篇方晓
  • 2篇张韡
  • 2篇杨致邦
  • 2篇王毅
  • 2篇苏怡帆
  • 2篇杨欢
  • 1篇蒋利萍
  • 1篇张民众

传媒

  • 7篇中华皮肤科杂...
  • 5篇临床皮肤科杂...
  • 5篇重庆医学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儿科药学杂志
  • 2篇第五届川渝皮...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医学教育探索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1
  • 1篇1999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黄色葡萄球菌重组表皮剥脱毒素A的克隆、表达及纯化
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ET)是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的病原物质,为了进一步研究表皮剥...
肖异珠王华李咏梅欧阳莹罗晓燕谭琦向娟
儿童高IgE综合征临床表型与突变基因相关性研究
高IgE综合征(Hyper-IgE syndrome,HIES)是一种复杂而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主要表现为反复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感染、血清IgE和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高。根据遗传方式、临床表现和分子机制不同分为:1....
罗晓燕王华肖异珠谭琦欧阳莹李咏梅向娟
儿童反向性银屑病并发脓疱性银屑病1例
2018年
在反向性银屑痫基础上并发脓疱性银屑病的患者较少,现报告1例儿逢反向性银屑病,可疑由刺激性药物诱发了局部脓疱性银屑病。
任发亮王华向娟谭春花欧阳莹谢运琴谭琦
关键词:银屑病脓疱性银屑病
儿童斑秃与Th1/Th2型细胞因子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失调在斑秃发病中的作用,以及Th1型细胞功能与斑秃发病的关系。方法:对45例斑秃患儿按其严重程度分为局限性斑秃(Localizef alopecia areat apatients,LAA)活动期组35例,全秃(Alopecia totalis patients,AT)及普秃(Alopecia universalis patients,AU)为一组10例,并以25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在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治疗前后3个月血清中IFN-γ、IL-12及IL-4、IL-10水平。结果:①斑秃患儿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紊乱,表现为血清中IFN-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儿童,且AT/AU组明显高于LAA组;IL-12水平在LAA组与正常组儿童无显著差别,但AT/AU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IL-4、IL-10水平在LAA组及AT/AU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②BCG-PSN治疗后可使斑秃患儿血清中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同时IL-12水平在LAA组较治疗前也明显下降,但AT/AU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别。而IL-4、IL-10水平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③血清中IFN-γ与IL-12水平成显著正相关。结论:①斑秃的发病与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失调有关,表现为Th1型细胞反应亢进,其中可能主要与IFN-γ、IL-12水平有关。②血清IFN-γ、IL-12水平高低可以作为提示斑秃病情严重性的指标。
欧阳莹王华蒋利萍王莉佳
关键词:斑秃TH1/TH2IFN-ΓIL-12
30例儿童中毒性表皮松解症临床分析
2021年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是较为严重的以典型皮肤靶形损害及严重表皮剥脱为特征的皮肤黏膜综合征,可导致严重的眼、肝及肺损害,继发感染导致脓毒血症死亡的严重皮肤疾病。目前SJS及TEN被认为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对于表皮剥脱面积≤10%者临床诊断为SJS,10~30%者为SJS/TEN交界,≥30%者为TEN。
方晓欧阳莹谭琦王华
关键词: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儿童
儿童急性荨麻疹伴消化道症状96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了解伴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急性荨麻疹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伴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急性荨麻疹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消化道感染分为A、B两组,A组不伴消化道感染,B组伴发消化道感染,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的差异。结果:A组73例(76.0%),B组23例(24.0%)。两组患儿消化道症状均以腹痛为主,其次还表现为腹泻、血便、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腹部压痛,此外,大便白细胞、大便隐血以及腹部彩超还可见异常。但A组腹泻、血便、腹部压痛、大便白细胞升高、大便隐血阳性及腹部彩超异常率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腹痛较轻,腹痛随皮疹好转而缓解,抗过敏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B组腹痛较剧烈,腹痛不随皮疹好转而缓解,解痉、抑酸或促胃动力等治疗有效。结论:伴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急性荨麻疹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荨麻疹,风团水肿累及胃肠粘膜以及消化道感染均可导致消化道症状的发生。在诊疗过程中,应综合分析病史特点、临床特征,必要时可行内镜检查,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及合理的处理。
龚灵欧阳莹陈星涛
关键词:荨麻疹腹型腹痛
儿童皮肤性病学临床实习教学体会
随着医学生的逐年增多,临床实习教学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针对儿童这一特殊人群,针对皮肤性病学这一形态学科,需要让实习医师尽快进入角色.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必须理解儿童皮肤病学在儿科学的重要性,提高所有临床带教师资的带教意识,...
方晓欧阳莹
关键词:教学方式
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L-31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IL-31在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特应性皮炎瘙痒的相关性。方法22例特应性皮炎患儿与22例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在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刺激或非刺激状态下,应用实时PCR方法分析IL-31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IgE水平;对患儿病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分析IL-31 mRNA与IgE水平、疾病严重程度及瘙痒的相关性。结果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L-31表达显著增加,是对照组的23.2倍(P〈0.01)。特应性皮炎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受SEB刺激后IL-31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特应性皮炎组IL-31表达增加更显著,是对照组的20.44倍。患儿血清总IgE水平中位数为260.05IU/mL(范围5.9~1131.01IU/mL),对照组为17.7IU/mL(范围5~140.7IU/mL),两组比较,P〈0.01。IL-31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血清总IgE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07,P〉0.05;r=0.22,P〉0.05)。结论IL-31可能参与儿童特应性皮炎发病,其作用机制可能不依赖血清IgE;SEB能诱导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快速表达IL-31,是IL-31产生的重要调节因素。
向娟王华肖异珠邓兵欧阳莹李咏梅罗晓燕苏怡帆
关键词:瘙痒症
儿童斑秃的病因探讨被引量:7
2005年
欧阳莹王华
关键词:儿童斑秃病因分析
种痘样水疱病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介绍、普及种痘样水疱病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相关内容。方法回顾我科2014年诊断的3例儿童期发病的种痘样水疱病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分析其临床与病理特点。结果 3例患儿临床特点为面部、上肢曝光部位反复发生水疱、丘疹、溃疡、坏死、结痂,后皮疹累及躯干、下肢等非曝光部位,留有萎缩性瘢痕。疾病呈慢性进展。3例均伴发热、肝脾淋巴结受累。辅助检查:3例血液EB病毒Ig G抗体(Epstein-Barr virus-Ig G antibody,EBV-Ig G)均阳性、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复制活跃。组织病理:真皮及脂肪层弥漫或灶状分布较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细胞有轻度异型性。免疫组化:CD4、CD8、CD56阳性表达不一;Ki-67阳性比例低,TIA、Gram B散在阳性。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EBV-encoded RNA,EBER)均阳性。TCR基因重排阴性。结论本病组织病理特异性不高、免疫组化标志尚无标准、TCR基因重排阳性率低。因此,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EB病毒病原学检验的诊断权重要高于组织病理、免疫组化、TCR基因重排。是否进展为种痘样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需密切随访。
任发亮张韡朱进欧阳莹李红梅向娟杨欢王华
关键词:EB病毒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